第151章

  郑大姐听着有些纳闷,在她看来,有钱不傻子嘛!但她转念一想,之前她还觉得蛋糕卖这么贵,买的人都是傻子呢。想起林青青进供销社后的作为,在想因为多了镜子,近期营业额不断上涨的几个柜台,郑大姐又觉得林青青这么交代肯定有她的道理。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因为限量供应,戚风蛋糕开卖没两天,糕点柜台就开始排队。头两天还是开门后有人排队,等到周日,供销社的门还没开,外面就有人开始排队了,而且队伍越来越长,远超过供应的份数。
  郑大姐刚开始还着急,排队的人这么多,蛋糕却只有十来份,这不是眼睁睁看着钱和票从手里溜走吗?
  但很快郑大姐就发现了,这些排了队的人就算没买到蛋糕,也会买些别的点心走。
  人总是这样,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就越不肯空手而回。更别提其中还有专门从市里赶来的,没买到蛋糕,买点别的点心总行吧?再去楼上转转,又是一波客流量。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后厨大师傅也学会了戚风蛋糕的制作方法与火候,蛋糕开始加量了。
  不过加的还是不多,一天才供应五十份。而因为做蛋糕的速度赶不上卖蛋糕的速度,每天排队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更多了。
  就在人人喊着不够的时候,青山供销社又推出了第二样糕点——红薯饼。
  在这个粮食紧缺的年代,红薯也算是主食的一中了,大家也捣鼓出了不少吃法,包括基本的红薯粥红薯饭,还有加工过的红薯片,吃得好些人都不乐意碰红薯。
  但林青青做的红薯饼和以前做的不大一样,是将红薯捣碎,加入白糖和酵母,搅拌揉匀然后发酵,做成方块上锅刷油烤制而成。这样烤制出来的红薯刚出锅的时候带点催,放凉后口感松软,甜甜的很好吃。
  其实这道点心加奶粉味道会更好,但这时候奶粉太稀罕,就算供销社里有林青青都舍不得用。而且红薯本来不值钱,加上奶粉这价格就要上去了,愿意买的人会减少很多。
  林青青觉得糕点柜台还是走薄利多销路线比较好,像蛋糕这样价格昂贵的点心,有两样撑场面就够了。
  而这个路线也是对的,红薯饼推出后大受欢迎,很快成为糕点柜台最受欢迎的点心之一。
  之后林青青又陆续做出了几样小点心,都便宜又好吃,推出后迅速成为爆款美食。于此同时,一些不怎么受欢迎的点心也渐渐从糕点柜台撤走。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陈出新,糕点柜台的糕点种类丰富不少,营业额也迅速压过兴丰女装和化妆品柜台,成为供销社生意最好的柜台。
  等糕点柜台生意稳定,后厨大师傅和新招进来的学徒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后,林青青便着手其他柜台。
  这时候已经是一九七五年的五月份,距离林青青刚入职青山供销社已经过去九个月,供销社的变化翻天覆地,最直观的是账面上的钱多了不少。
  手里有钱就有底气,所以这一次林青青将目光转向了成衣鞋帽柜台。
  因为成衣柜台的服装都是基础款,所以兴丰女装起来后,成衣柜台业绩下滑严重。但女装这一块有兴丰女装就够了,所以林青青考察的厂家主要是男装,又因为有兴丰的例子在,所以林青青顺利谈下了一家男装的代理权。
  除此之外,林青青还谈下了一家主做羊毛衫的服装厂代理。羊毛衫在这时候属于高档服装,因为轻薄暖和,价格相对较高。所以在靳市,只有百货大楼又羊毛衫售卖,而现在,青山供销社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
  除了成衣鞋帽柜台,其他柜台的产品也有增加,像长期断货的自行车,大品牌不搭理他们这中小供销社,但和五羊大桥这样的中等品牌谈深入合作,增加供货量还是没问题的。另外还有化妆品柜台,也增加了两个化妆品品牌,一楼的日杂用品也丰富了产品中类。
  ……
  一九七五年的夏天,在忙碌中悄然逝去。
  等林青青回过神来,发现供销社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问题也渐渐暴露,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方不够用。
  以前的青山供销社虽然生意不佳,但地方真不算小。同样包括办公室,家属院供销社两层楼九个柜台,青山供销社则是三层楼十个柜台。而林青青刚进供销社的时候,地方的确也不小,一半位置都没用到了。
  但这一年来,青山供销社进入高速发展期,柜台一再扩张。像楼上的化妆品柜台,因为品牌多了,一个柜台不够用,扩张成了两个柜台。而成衣柜台原本就是两个柜台的衣服挤到一起,后来又代理了一个品牌,还有代理的羊毛衫,地方自然不够用,又扩张成两个柜台。
  一楼柜台扩张虽然没二楼厉害,但也有好些柜台不够用,只能两个柜台再多拼一个柜台。
  柜台不但增多,原本宽松的地方自然变得拥挤,甚至不够用了。
  对此,高主任的想法是,将办公室挪到后院,将三楼空出来摆放柜台。
  而林青青觉得三楼房屋都是隔开的,一个房间放一个柜台太浪费空间,要是打通的话,还得找人来施工,费时费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供销社扩张迅速,找这样的速度,不出半年,打通三楼也无法满足他们对地方的需求。
  所以,林青青比较倾向于上报供销社目前的情况,向革委会甚至市政府申请更大更宽敞的大楼。
  如果组织批下来更大的位置,对供销社有两个好处。
  一是一步到位,免得半年后地方不够,还得找组织帮忙;二是供销社单位小,就算扩张迅速,短时间也无法像纺织厂那些百人工厂一样吸引到革委会领导的注意,所以这次申请也是一次汇报工作的机会。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他们一直沉默,革委会那些领导哪会知道他们的努力,哪会注意到他们的变化。只有大喊大叫走到他们面前,将数据列给他们看,他们才会知道,哦,青山供销社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单位了。
  领导注意到他们,他们才有机会拉到更多款子,有机会得到资源倾斜,甚至是政策扶持。
  有了组织的扶持,肯定比他们现在这样单打独斗要强。
  听完林青青的话,高主任陷入了沉默。
  她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她总想做出成绩,让领导注意到她,知道她的努力。可靳市这些大单位,哪个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过资源倾斜政策扶持?还有那些小单位,哪个逢年过节不去领导那里哭哭穷,求拨款。
  他们青山供销社沉默太久,也该去领导面前转一转,卖卖惨了。
  第97章 假期
  去革委会之前,林青青写了一份厚厚的计划书。
  这玩意林青青经常写,已经写出经验来了,这一份整理了以前计划书的内容,所以只是看着厚,实际上没有花费林青青太多时间。
  计划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林青青过去写的计划书,每份计划书里附带取得的成果,在最后,又对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果做出系统的总结,附带数据对比。 第二部分是短期一年计划,短期计划是在现有基础上写的,但稍稍有点夸大,并且突出了一点,地方不够大,资金太紧张,总之就是两个字——打钱! 第三部分则是长期五年计划,这就不是稍微夸大,而是真的在吹牛了。当然,吹牛也要有限度,听着天花乱坠但不着边际肯定不行。还是要夸大但不失真实,要让人觉得计划中描绘的未来遥远却又触手可及。
  林青青自认是个老实人,第三部 分内容写得有点磕磕绊绊的。但高主任看完后十分满意,不但如此,还震惊地看了林青青好一会,像是头一次认识她。
  对此,林青青只能保持礼貌的微笑。
  计划书许多内容是林青青和高主任商量后,她撰稿写的,写完后高主任又看过提出意见进行修改。而这一修改就半个星期过去,等林青青重新整理好计划书,高主任确认无误,距离两人决定去革委会卖惨已经过去了半个月。
  这天趁着周一,革委会开大会的时候,高主任带着林青青去了革委会大楼。
  林青青以前来革委会都是去家属安置办,这还是第一次上三楼,但她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心里并没有觉得多新奇和紧张。
  因为来得比较早,革委会会议还没有结束,高主任和林青青被人领到接待室。
  进去的时候林青青发现,接待室里除了高主任,还有好几个人,而且都是男人。其中有个男人看到高主任笑呵呵说道:“这不是高主任吗?稀客啊!今天怎么过来了?”
  “我是不如黄厂长把革委会当自己家。”高主任淡淡说道,又给林青青介绍说,“这是酱油厂的黄厂长。”
  林青青对高主任之前的经历有所耳闻,知道她是被从酱油厂调到供销社的。要说酱油厂也不是什么大单位,但靳市就这么一个酱油厂,怎么也是好几十人的工厂,又关系到民生问题,比供销社还是重要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