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290节

  那人的裤腿撕开,小腿上一道狰狞的伤口皮肉外翻,虽经简单包扎,仍不断渗出血水。
  旁边的大夫立刻上前:“扶他坐下,小刘,准备清创缝合,动作快!”他一边利落地检查伤口,一边对疼得额头冒汗的消防员温声道,“小伙子,忍一忍,很快就好。”
  而在古镇内的观脉堂后院,此刻也是药香弥漫,与外面的雨气交融。
  张仲景和高公明站在檐下,看着几名弟子和药工正守着几口冒着腾腾热气的大锅,里面翻滚着深褐色的药汁。张瑛和钱博江正按照他给的方子,仔细核对投入药材的种类和分量。
  “张老师,这辟秽防疫汤的药材都备齐了,已按您吩咐的剂量下锅了。”张瑛抬头汇报,脸上带着些许困惑,“张老师,如今水患未退,为何如此急着熬制这防时疫的汤药?”
  高公明笑道:“你可知,大灾之后,常有大疫?”
  张仲景目光沉静地望向远方雨幕,颔首道:“是啊,大灾大疫,这两者向来都是连着的。”
  钱博江向张瑛解释:“你想想,洪水中是不是携带了许多垃圾甚至是动物尸体,又流经了许多污秽的地方?比如下水道之类,那里面携带的细菌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要感染了。”
  高公明点点头,决定让张瑛跟着钱博江再学习一下现代医学常识。
  其实钱博江说的,和他们中医的理论是差不多的,只是古人无法观测细菌和病毒,因此换了一种描述。
  张仲景正好也提到这事:“传统医学亦有此说法,洪涝之后,污秽横流,水源易遭污染,环境湿热,最易滋生疠气。加上大家连日劳累,体力消耗,正气亏虚,此时邪气最易趁虚而入。若待疫病起了之后才想要用药,便为时已晚,事倍功半了。”
  高公明看向那几口翻滚的药锅,淡然道:“上医治未病。”
  “然也。”张仲景笑道:“上医治未病,我们必须赶在疫病发生之前,先行干预。此汤药可化湿浊,辟秽浊,扶正气。正适合现在服用,防患于未然!”
  他转而吩咐钱博江和张瑛:“你们带人将首批熬好的汤药即刻分装,一部分送至各抢险队伍休息点,另一部分置于我观脉堂门口,供过往民众及游客免费取饮,并告知效用。”
  “好嘞!”张瑛和钱博江立刻应下,转身更加认真地照看起药锅来。
  张仲景看着弟子们忙碌的身影和那氤氲的药气,仿佛透过它看到了自己的来时世界。
  “您的心愿……”高公明在他身边小声道。
  他觉得这是最近的一次。
  张仲景摇了摇头,洒脱一笑:“与现世安宁相比,我的心愿算不上什么。”
  高公明在心中默默长叹了一口气。
  ……
  “早知道我们当时就和你们一起来古镇了!”梅山村的村书记看到安然无恙的张大郎和张二郎,忍不住拍着大腿,半是后悔半是庆幸地笑了起来。
  他们原本被安置在安平县中学的体育馆里,那里虽然安全,但人员密集,空间逼仄,只能简单打地铺,洗漱和如厕都十分不便。随着雨情持续,县里为了进一步分散风险、改善安置条件,决定将部分群众向几个条件更好的备用安置点转移,清河古镇便是其中之一。
  张大郎笑道:“只要是安全就行了。”
  “对,对,大家伙儿都安全,这就已经是最好了。”
  清河古镇的安置点被设置在七号区的仓库。虽然是作仓库用,但很宽敞、干燥且通风良好,还很明亮,一踏进来给人的感觉非常舒适。
  地面铺着防潮垫和整洁的竹席,分区明确,留出了宽敞的通道。每个家庭或小组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配备了统一的崭新被褥和毛毯。几个大功率空调驱散着雨天的潮热,角落堆放着充足的瓶装饮用水,还有工作人员不断巡视,及时补充物资。
  更让避难百姓们安心的是,仓库前方悬挂了一块大屏幕,正实时播放着新闻频道和县里最新的防汛通告,让大家能及时了解外界情况和救灾进展。
  一切显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完全不像一个临时安置点,倒像是个管理有序的临时社区。
  “这地方……可真花了心思了!”一位老人摸着干燥温暖的毛毯,感慨道。
  就在这时,后勤人员推着保温餐车走了进来,开始分发晚餐。诱人的饭菜香气立刻弥漫开来。
  旁边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之前一直在闹脾气,扯着妈妈的衣角嘟囔:“妈妈,我想吃肯德基,我想吃麦当劳!这里的饭不好吃!”
  他妈妈又累又急,低声呵斥:“你这孩子!什么时候了还挑三拣四,我上哪儿给你去找肯德基麦当劳?能有口热乎饭吃就不错了!再闹晚上饿肚子!”
  小男孩委屈地扁着嘴,眼看就要哭出来。
  然而,当热腾腾的饭菜递到他们手上时——饱满喷香的白米饭,色泽油亮、炖得软烂入味的红烧肉,清炒的时蔬,还有一份驱寒的紫菜蛋花汤——那小男孩看着看着,居然有些馋了,他不由自主地拿起勺子,舀了一大块肉拌着饭塞进嘴里。
  咀嚼了几下,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又迫不及待地扒拉了好几口,含混不清地说:“妈妈……这个肉肉好好吃,比炸鸡好吃!”
  他妈妈原本还提着心,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顿时愣住了,自己也尝了一口,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这味道是真不错,米饭也香,肉炖得也烂,一点都不比大饭店差。”
  她看着儿子吃得头也不抬的模样,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然后又扯了扯嘴角。
  这孩子平时挑食得很,就爱吃些没什么营养的洋快餐,所以,其实是因为家里的饭菜不怎么好吃的吗?
  ……
  “来来来,大家都歇一下,吃饭了!”
  在古镇附近一处刚加固完的河堤旁,负责后勤保障的古镇工作人员冒着雨,将一箱箱保温箱抬到临时搭建的遮雨棚下。精疲力尽的消防官兵和武警战士们轮流撤下来休息,泥浆几乎覆盖了他们全身的制服。
  他们要趁着洪峰到来之前赶紧把这些能加固的地方给加固了,免得造成更大的损失。
  一个脸庞稚嫩、看起来不过十八九岁的小战士打开属于自己的那份盒饭,看到里面堆得冒尖的红烧肉、油亮的炒鸡蛋和翠绿的青菜,眼睛都直了。
  他狼吞虎咽地扒了几大口,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含混不清地感叹:“唔!香!太香了!班长,就冲这饭,我觉得我还能再干一个礼拜!”
  他话音未落,后脑勺就挨了班长不轻不重的一下。
  “瞎说什么呢!乌鸦嘴!”班长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自己却也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加快了下筷子的速度,“赶紧吃,吃完换三班的人过来!”
  “就是,这洪水要是来一礼拜,那可不得了。”
  小战士嘿嘿一笑,埋头苦吃起来。
  周围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沉闷的气氛活跃了不少。
  刚吃完饭,还没喘口气,又见志愿者提着几个巨大的保温桶过来了,“各位同志,这是观脉堂张老先生特意嘱咐熬制的辟秽防疫汤,驱寒祛湿,预防时疫,大家都喝一碗吧!”
  一些从外地赶来支援的年轻战士看着那深褐色的药汁,闻到那股浓郁的药味,脸上露出了难色。一个小战士小声嘀咕:“这……看着就苦,刚吃完饭,能不喝吗?”
  他旁边一位本地消防队的老兵一听,眼睛一亮,赶紧上前接过一碗:“嘿!观脉堂熬的?这可是好东西,张神医的方子,平时想喝都喝不上。”
  他说着,毫不犹豫地“咕咚咕咚”几口就喝了下去,虽然也被苦得皱了皱眉,却一脸心满意足。
  其他本地或听说过观脉堂大名的战士们也纷纷上前,生怕晚了就没了。
  那嘀咕的小战士看着这抢药的场面,有点懵,拉住那位老兵:“班长,这药,真这么好?”
  老兵抹了把嘴,一脸“你这就不懂了吧”的表情:“这可不是普通的药,这是张神医开的药,知道吗?”
  那可是张神医!
  “他老人家亲自开的方子。咱们这整天泡在冷水里,最怕寒气入体落下病根,这碗药下去,比啥都强!信我的,赶紧喝,错过这村没这店了!”
  小战士将信将疑,但看着周围战友们都喝了,也鼓起勇气端起一碗,闭着眼灌了下去。一股暖流顺着喉咙下去,虽然味道确实苦涩,但片刻后,身上竟真的感觉暖和舒坦了不少。
  “好像……是有点用?”他咂咂嘴,回味着那奇特的药香,对那素未谋面的张神医和这座古镇,不由得生出了几分好奇与敬意。
  嘿嘿嘿,也不知道其他点怎么样?但他们这个任务点,还是很不错的嘛。
  ……
  长江流域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如此持续且大范围的强降雨,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新闻频道24小时滚动播报灾情,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现场视频——汹涌的洪水漫过街道、救援人员驾驶冲锋舟转移群众、子弟兵们浑身泥浆在堤坝上奋战……
  每一帧画面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大家也格外关注清河古镇,毕竟它这两年在互联网上十分受关注,俨然景区顶流。
  【好可惜啊,古镇的水那么漂亮,希望不会被这场洪水毁掉。】
  【听说古镇受灾不严重,放心吧。】
  【为清河古镇祈福。上次带着家人过去,受到了很好的接待,享受了一段堪称完美的度假时光。希望它能安然度过这次天灾。】
  很多去过或者没去过的网友们都在为清河古镇祈祷。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清河古镇变成了安置点的新闻。还有官方的媒体记者深入到了一线,在清河古镇的安置点进行直播采访的视频。
  镜头扫过整洁有序的临时住所、充足物资的储备点,宽敞明亮,让观看直播的网友直呼“这安置条件真的很不错哎”。
  关键是,记者还去了后厨走访,拍到了正,而且宋五嫂和膳祖还分别作为两个地方的后厨掌勺人接受了采访,记者顺便介绍了一下两人过去的丰功伟绩。无论是宋嫂鱼馆还是花萼相辉楼,如今在餐饮界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现在这样的大厨,却都在兢兢业业地做着简餐,提供给避难百姓和抢险救灾的一线人员。
  这自然在网络上收获了一大波的赞美和延伸而来的讨论:
  【没想到宋嫂鱼馆和花萼相辉楼的主厨居然都是女人哎,这么牛的吗?】
  【楼上,不单单是这两家哦,还有清净素食的主厨也是女性。她们三个被戏称为清河古镇的女厨神天团。】
  【清河古镇可以啊,真的请出了大厨来支援一线。】
  【对,而且你看他们后厨的饭菜,用料都很扎实,一看就是真金白银花了钱的。】
  【安平县人飘过,听说这是清河古镇主动请缨哦,没收钱的。反正我打算等这次洪灾过了就去办年卡,爱路老板一辈子。】
  【你看安置点的那些细节就知道了,这是真的用了心做事。】
  记者采访宋五嫂时,她正将一大锅红烧肉出锅,对着镜头朴实地说:“就想让娃们吃口热乎的,吃顿好的,他们太辛苦了。” 而膳祖则一边翻炒着大锅里的菜,一边认真回答:“食材可能不如平时精细,但味道和营养绝不能打折。”
  这番采访画面流传开来后,网络画风渐渐变得有些不对劲:
  【那个……弱弱地问,现在报名去清河古镇避难还来得及吗?】
  【我承认我酸了!我昨天点的外卖都没这卖相好!】
  【楼上的,你不是一个人!想想那是宋大厨亲手做的红烧肉,李大厨炒的菜……妈呀,我居然在羡慕受灾群众?!】
  【清醒点朋友们,这是天灾现场!但……不得不说,清河古镇这后勤真是顶到天花板了!】
  【看着那些抢险的战士和安置的百姓能吃上这样的饭菜,我突然就放心了……】
  甚至有一些美食博主和资深老饕在群里、在论坛上哀嚎:
  【早知道当初水患预警的时候,我就该买张票去清河古镇,说不定也能蹭到几位大神亲手做的大锅饭。】
  【不多说了,兄弟们,收拾包裹准备去安平县做志愿者了。】
  但是,当所有人真正看到洪峰过境的场景时,所有的玩梗和打趣都消失了。
  通过高空无人机拍摄的镜头,以及前线记者在安全距离外冒着危险传回的画面,人们看到了什么是大自然真正的怒吼。
  那些原本还在加固堤坝、严阵以待的抢险人员,早在洪峰真正抵达的前一刻,也不得不遵循命令迅速后撤到了清河古镇里。
  “快撤,快撤——!”
  河水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河道,肆意漫溢,吞噬着两岸的农田、道路和低矮的房屋。水面宽阔得望不到边,浑浊的激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下游奔腾,速度之快,仿佛要将前方的一切都彻底冲垮。
  先前那些关于避难所美食的轻松调侃,此刻显得如此苍白和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的恐惧和对受灾同胞的揪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