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254节
“那趁着还是上午,现在就去。”舍友们欢呼起来,立刻开始翻找出门要穿的漂亮衣服和遮阳帽。
一个小时后,她们已经身处清河农庄的草莓棚子里。
清河农庄现在还没正式对外营业,但里面的建筑和规划也都搞得七七八八了,从古镇拐过来的游客也不少。在她们不远处,就有马瑜带着小鲤鱼正在新开张的磨坊里玩。
这是她们待在清河古镇的最后一天了。
不不不,是马瑜待在清河古镇的最后一天,小鲤鱼已经想好了,她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待在这儿再住一段时间。这儿可太好玩了!她刚去摘了甜甜的莓子,比家里从进口超市买来的树莓要好吃多了。
刘晗和室友们也在看着眼前的莓子。
“哇!这个好大!”
“快看这边,又红又饱满!”
“好久没吃到这样的泡儿了。”
刘晗和她的舍友们瞬间化身快乐的采摘工,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最完美的目标,不时发出惊喜的欢呼。很快,她们手里的小篮子就铺上了一层诱人的红色。
“嗯!好甜!还有点微酸,就是这个味儿!”刘晗将一颗熟透的泡儿放进嘴里,感受着那爆炸开的天然果香,连日来啃书本的枯燥和疲惫似乎都被这清新的酸甜滋味冲刷掉了不少。
采够了也吃够了,几个人便坐在田埂边的休息椅上,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只感觉心情松弛了许多。
她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先刷了刷小地瓜。
刚点进去,就被一篇帖子吸引了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清河古镇的夜宴和新开业的酒店,但其实你们都错过了这个地方!】
发帖的楼主自称是个苦逼的考研党,在前几天的时候偶然间溜达到了古镇深处六号区一个不太起眼的院子里,发现那竟然是个对公众开放的公益图书馆。
他本来只是想进去歇歇脚休息一下,结果拿出折磨他已久的高数题做了几道,就有了一个震惊的发现。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在那个图书馆里,我的脑子就跟被开了光一样。平时看半天都转不过弯的题目,在那里思路异常清晰,专注力高度集中,效率奇高!
一下午刷的题量赶上我以前两三天的了,而且心情特别平静,一点都没有平时学习时的焦躁感。我怀疑那地方风水好,宜读书,利学习,强烈推荐给所有需要备考的同学!】
下面的评论瞬间歪楼:
【等等等等,我记得清河古镇是一个景区来的吧?到底是什么人能够在景区里还能想着坐下来做高数的呢?】
【这就是我和学霸之间的区别吗?】
【哇,这么好的环境又安静,估计我坐下来不出十分钟就能睡着。】
楼主连忙回复:【我也不是学霸啦,所以那天真的蛮震惊我的,因为我数学真的不咋地,平时看了就头疼,但在那边待了几分钟,忽然就想要试一试……】
大家嘻嘻哈哈地讨论,倒没有人觉得那图书馆真的那么神奇。
但是刘晗看了后却怦然心动。
她立刻把手机屏幕转向舍友们,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走,咱们去那图书馆看看吧。”
反正她就在古镇旁边,去看一看又有什么关系呢?
舍友们凑过来一看,也纷纷称奇。
“真的假的?这么玄乎?”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晗晗!反正咱们下午也没事,要不……去探探?”
“对啊,万一真的有用呢?”大家都知道刘晗在想什么,都支持她,有的时候心理安慰也是极其重要的嘛。
刘晗立刻起身:“走!”
她们立刻去了古镇里面,按照那个楼主提供的信息去到了五号区。
“原来这边新开了这么一块区域,难怪现在人少……”刘晗对古镇那是熟得不得了,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这儿会没什么游客找过来——原本这儿是不开放的,而且过去就连着六号区,六号区是酒店,除了住客之外其他人不能入内,大家自然也就不往这边来了。
但实际上,这一片新开发的区域很是有几座颇具规模的建筑,环境清幽,别有洞天。
她兴致勃勃地左右张望,看到了一座青瓦黄墙、梵音隐隐的寺庙,庄严肃穆,不过香火似乎还未完全旺盛起来。
寺庙旁边则是一栋挂着“清净素斋”牌匾的二层小楼,看样子是家素菜馆,但目前门窗紧闭,尚未开业,门口的水牌上写着“筹备中,敬请期待”。
而在这两者之间,靠近一片小小竹林的方向,她看到了此行目标——一座挂着“博闻阁”匾额的图书馆。
从外部看,它完全是仿古建筑的风格,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与古镇的整体风貌融为一体,毫不突兀。
然而,当刘晗怀着几分好奇和期待,轻轻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微微一愣。
图书馆内部与她想象的古色古香截然不同!
巨大的落地窗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将午后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引入室内,使得整个空间异常明亮、通透。屋顶依然是传统的梁柱结构,但是又加入了现代感的挑高设计,并巧妙地融入了仿木质的格栅和柔和的灯光系统,既保证了充足的照明,又不失温暖雅致。
要进入图书馆之前需要先在前台登记身份证号。
工作人员帮她们操作之后,说了大概的一些要求,和其他图书馆也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这边的书籍都不外借,只能在图书馆内观看。
刘晗几个也表示理解,游客们都来自天南海北,带出去就很难再还回来了。
沿着落地窗向前走,几人在一排排书架间穿行,指尖抚过温润的仿古木质书架,触感细腻却不见一根钉子,和清河古镇其他建筑以及器物一样,均全部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拼接而成。
这感觉一下子就不同了。
阳光透过格栅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渐变的影子,如同缓缓展开的卷轴。图书馆里的人的确是不多,几个年轻人散坐在低矮的蒲团上,正翻阅着装帧精美的画册。靠窗的阅读区,几位老人也正在聚精会神看着手中的书,桌上的青瓷茶杯里茶香袅袅。
她们轻手轻脚,生怕自己扰乱了这边的寂静。
图书馆不算大,但是书架上也摆满了书。
刘晗一架一架看过去,发现和普通的图书馆还是有点区别的,这边的书倒是大部分是文史类,但又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那种大众书籍,有些书自己连听都没听过。
什么《唐语林》,什么《两京新记》,什么《乐苑杂钞》,她看得两眼转圈圈……没一本听过。
她的眼睛掠过下一本,嗯,《营造法式》,这本她知道。
刘晗虽然不是建筑系的,但是她曾经去上过宇文恺的讲座,因此对这本书倒也蛮熟悉的。
她们随便拿了一本书在阅读区坐下。
刘晗手里拿的是一本讲述古代水利工程的《河防通议》,她本是随手一抽,想着翻两页感受下氛围就放下。毕竟,对于一个备考行测申论的人来说,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古籍注释本,实在有些超纲。
起初,她确实有些心浮气躁。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书页,目光时不时瞟向窗外竹影,心里还惦记着待会儿还要去古镇哪里玩一下,要是能约到宋嫂鱼馆的晚餐就好了,哎。
然而,就在她准备合上书,承认这次实验失败时,目光却不经意间被书中一幅精巧的“埽工”结构图吸引了。那是古人用树枝、石块、绳索捆扎而成,用于堵决口、护堤岸的智慧结晶。
她忽然觉得这个图示很清晰,旁边的注释文字也深入浅出。
“咦?原来是这个原理嘛……”刘晗心里嘀咕了一声,鬼使神差地往下读了几段。
不知不觉间,她翻页的速度慢了下来。
这本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各种治水工具的制作方法与使用场景,还穿插着不少历史上著名的治水案例与官员奏疏,文笔凝练,条理清晰。
关键是,她还惊讶地发现,这些古代官员在分析水患成因、陈述治理方案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竟与她正在备考的申论题型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不知不觉之间,在这安静得只能听到偶尔书页翻动声和远处隐约鸟鸣的环境里,刘晗脑海中那些纷乱的、关于备考的焦虑似乎被一层柔和的滤网隔绝开了。她的呼吸不知何时变得绵长而平稳,精神前所未有地集中在那书页上的墨字与图示之间,心无旁骛。
她甚至无意识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笔,记录下几个她觉得可以作为申论素材的要点。
时间悄然流逝。
当刘晗终于从《河防通议》中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时,才惊觉窗外阳光已变得橙红柔和,竟过去了将近两个小时!
她下意识地看向舍友们,发现她们也都还沉浸在各自的书本中,脸上没有丝毫的不耐与困倦,反而都带着一种专注而平和的神情。
“我去!”刘晗压低声音,难以置信地喃喃,“我居然……看进去了?还看了这么久?”
第150章 这场拍卖会,似乎被各……
被她这么一说, 另外几位室友才反应过来。
“我去,都快五点了!”
“我倒是看了一下时间,但觉得这本书还挺好看的, 就没提醒你们,而且看你们也看得那么入神……”坐在刘晗对面的舍长合上关于古代织物纹样的图册,微笑着说。
她本来是学设计的, 拿这本书纯粹是出于职业习惯的随便看看。可看着看着, 她却被那些繁复华丽、寓意深远的传统纹样深深吸引。云雷纹、缠枝莲……都太美了。
“你这好歹还是专业相关, ”另外一位舍友晃了晃自己手上的书,是一本《乐苑杂钞》, “我看这本书,居然看着看着觉得挺有意思的。”
她学理工的,对音乐一窍不通,但看着书中那些失传的唐代乐谱符号、奇特的乐器形制记载, 以及古人记录音律的方式却忽然觉得挺有意思。
知识, 就这么以一种猝不及防的姿势进入到了自己的脑海里。
“感觉就是这儿的氛围特别适合看书。”几个人压低声音, 小小声议论, “很容易集中注意力。”
说实话,手机对于现代人注意力的破坏是极大的。即便是像她们这样原本应该处于自己思维活力最巅峰的年轻人也难以抵抗时不时就要摸出手机刷两下的冲动。更重要的是, 碎片式阅读让她们很难再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
但在这间图书馆里, 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温柔地抚平了那份焦躁。或许是这极致安静的环境,或许是那淡淡书卷气与若有若无的香囊气息共同作用, 让人的心神自然而然地沉淀下来。
两个小时沉浸式的读书和阅读,对她们来说真是极为难得了。
“晗晗,”舍长看向刘晗,眼睛发亮, “我觉得你真的可以来这儿复习,比在宿舍和学校图书馆效率高多了!反正你有年卡,进出也方便。”
“对呀对呀!”另一位舍友连忙附和,“你看你刚才,看那种书都没走神,要是看考公资料,那还不事半功倍?”
“就是有点远。”
几位舍友已经替她规划打算起来。
“也没事啊,反正咱们过几个月就要搬出宿舍了,你还不如在古镇旁边租个房子得了,这边现在生活配套也挺齐全的,环境又好,价格我估计和市区应该差不多。”
原本县里面房子价格应该很低的,但现在有了清河古镇那就难说了,大把在这儿租房子来做民宿的。
“哎,要是能长住枕梦辋川酒店就好了。”
“啧啧,你家里有矿啊?!”
刘晗听舍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又环顾了一下周围这明亮、静谧,仿佛自成一方天地的空间,回想了一下刚才自己的奇妙感受,最终用力点了点头:“我觉得行!等我明天就来这儿看房子。”
“说起来,清河古镇说要宣扬华夏传统文化真的不是只停留在表面。”舍长看了看四周,低声感叹,“你说这么大的一个地方,要是别的景区,可能就直接改成餐厅或者文创店了,怎么可能给你搞个图书馆?”
另外几人也点点头:“而且还是免费的。”
“里面的书也都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
几人又转了一圈,看了看天色之后便将手中的书还了回去,打算离开再去其他地方转转,很久没来了,颇为想念。她们轻手轻脚地走出“博闻阁”,重新融入古镇傍晚渐起的喧闹中。
直到灯光亮起,原本在窗边看书的几位老者这才从知识的海洋中抬起了头,金教授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