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未来,不论是发生什么事,只要露珠儿传信来,李三娘当天就能到,这就行了。
不过,现在谈这一切还早,李三娘不过是因着家有女儿这才过早的想了想这些事就是了。
其实,按大唐时下的习俗来说,家中子女十岁出头就考虑婚嫁之事就也不算早了。
最近这段日子里,李二兄李二嫂就在操持李三郎的婚事来。
因着李家明面上并未分家,两房兄弟就还是住在一起得;
李三娘虽然从李家搬出来了,但仍旧是住在长寿坊的,离着李家也不算远,且露珠儿这个李三娘唯一的孩子差不多日日都在李家吃饭。
因此,沾了李大兄李大郎李二郎与李三娘的光,他们四人都是官,也就给李三郎抬高了身份去。
说出门去,好歹都是姓李的,住在一处的一家人。
想要与李三郎结亲的人家倒是不少,就是媒婆最近李家都已是来过两三个了,都是来探口风的。
其实以李三郎的年岁,要是按着旧俗早就该成亲了的。
这不是自从太医署公布男子女子不宜过早成婚,如此才更有益于子嗣后代的事儿么。
如此就造成越是富贵人家,越想把家中子女留一留,男子从十五六就能成亲,这下子给延迟到十七八上了,更有二十弱冠才成亲的。
因此,李三郎就跟了这个风潮,到了现如今快十八了,李二兄李二嫂这才把相看这事给提上日程去。
这里头当然也有些小心思在的,一是长孙李大郎常年在外,李家第四代尚未有子嗣出生;
再就是与李三郎同岁的李二郎,一直都没有成亲的样子;
家里头两个大的是这个样子,导致众人对李三郎的婚事也就没那么急迫了。
二一个是,李二嫂心里憋着劲儿呢,她想着若是等上几年,李家的门庭该是能再往上提一提的,到时候说不得李三郎也能娶个官家女娘呢。
因此,就导致李三郎这个年岁了才让李家人给操心婚事来的。
至于李二郎,他也就比李三郎大几个月罢了,不过他早早就出仕了,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很是有自主权。
他当年就同李大兄李大嫂说过,二十及冠之后才会考虑婚事。
而李家第三代里头最大的李大郎,他是早早就成亲了的。
可因着李大郎自身在军中的缘故,这几年下来归家的日子少,把蒋胜男一人留在李家,夫妻分离,自是没得子嗣的了。
也是因此,这回李大郎将要归家的消息传回来,李大兄就与李大嫂早早商议好了。
待得李大郎归家,未来就让蒋胜男跟着李大郎去边城疏勒随军去,年轻的小夫妻哪里能常年分离两地呢?
九月十三,天高气爽。
被李家所有人记挂着的李大郎,他们终是回到了长安这片土地上头!
由施乐安领着,他们从安南坐船是先到了广州,再到琼州最后北上杭州,下了港口,整合一番,众人又一路往中原走,历尽艰辛之后终是赶在万国来朝之前踏踏实实的回到了长安。
大军回返长安是大事,除了主将能进城觐见武帝之外,剩余的兵士皆在城外的京郊大营一旁安营扎寨,等着上头下发的命令才能行动。
李大郎他们这些兵,到时是要和京郊大营的兵士一起参加万国来朝时的军演的。
最重要的是,李大郎他们这些在外打了胜仗活着回来的兵士,会由武帝亲自到场论功行赏的。
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多少个日夜手握横刀与人拼杀,为得是什么?
不过就是名利,就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啊。
所以,可想而知,军演那一天的场面该是多么的壮观了。
夜色如水,柔软的月光照在人的身上。
这都到了家门口了,还是不能回家,着实是让人心里抓耳挠腮痒痒的不行。
李大郎坐在军帐外头的大石头上,看着头顶上空这轮散发着柔亮月光的月亮,心中尽是对家人的思念。
王大胆和高海平并十五十六他们这队兄弟们一起围着中间火堆上烤得两只鸡坐着,只撒了些许粗盐的烤鸡经过火焰的炙烤散发着动物油脂特有的香味。
“又让头儿破费了,嘿嘿。”
李大郎对着说话的十五笑了笑,他伸手扒拉着火堆让其烧得更旺一些:“不过是找火头弄来两只鸡就是了,这算得了什么?
待得万国朝会之后,咱们有了探亲假,你们都跟我回家去,我阿娘烙的饼那才叫好吃呢,比肉都好吃!”
而长安城内长寿坊李家,蒋胜男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却是一点儿也睡不着。
翻来覆去的她还是睁开了眼睛,就那么看着头顶朱色的帐子干瞪眼,她的脑子里却是想着李大郎的。
这帐子还是他们二人刚成婚的时候,李大嫂特特去铺子里买了红布回来做得呢。
蒋胜男已是从李大嫂口中知道了,待得李大郎这次归家,未来待得李大郎回边城疏勒的军营的时候,她也要跟着一块儿去。
想到此处,蒋胜男不由得有些激动兴奋起来。
她本就来自边城,她的阿娘父兄皆在边城,边城里有她熟悉的一切,那里才是她自小长大的地方。
若是将来她真的能和李大郎回到边城里生活,她心里就是再留恋长安的繁华热闹,就还是更高兴能回到边城里头去的。
而李三娘这边,这会子她却是搂着自家大宝贝露珠儿,听着她讲:“……今日我在学堂里头就听人说大军已是回来了,就在城外军营。
我当时就想着大兄肯定就在这里头,心里可高兴了!
阿娘,”露珠儿往李三娘的怀里拱了拱,“大兄他终于回来了!”
第934章 泱泱大唐,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权倾天下,本就应当。
泱泱大唐,万国来朝!
随着离万寿节的日子越来越近,长安城说是人山人海丝毫不为过。
别说东西市了,就是全长安城这一百零八坊那都是装满了人,连着早就扩建的外三城都是四方诸国来的异族人。
凡是来朝贡的小国部族都带来了自己国家部族的商队,离得近的来得人多,离得远的来的人也不少。
举世皆知,大唐这东方大国的物产乃是世界之最。
这里有如美人之肤般细腻的瓷器,有清香解腻对身体好处极大的茶,有令人心醉的多彩丝绸;
更有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有人高马大的金吾卫,这处土地更有包容万象的心气!
有那早早就来的异族人,在长安不过呆了几天,就赶紧往自家传信,让人把朝贡之礼的规格再往上提一提,希望能派来更多的族人到长安来学习大唐的礼仪文化和技艺,好让自家也变得富饶灿烂。
而在大唐内部,从圣殿门到东突厥再到阿芙蓉案,可是把朝堂之上的文官给惹着了。
过去大唐对来朝贡的小国部族皆是“厚往薄来”,这意思是说,人家给上贡些土特产,咱们就给回上不少好东西。
因此,这经济上的损失很是不小。
按文官所说:“泱泱大唐,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权倾天下,本就应当。”
是以,鸿胪寺对于来朝贡的小国部族回礼的价值就总是要多于他们上贡的物品的价值的,这在文官看来是大唐对他们这些藩属小国的恩赐。
当然了,这也确实是恩赐,靠着大唐最近的新罗、百济还有倭国可都用着楷书来作为传承文字呢。
至今,国子监里头就还有不少这三国的学子来的。
但是因着这两年来,不安分的东突厥以及南地占城对大唐的反抗,大唐不得不派兵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朝堂之上,从文官到武官,那是一个个的都觉得不能再给这些藩属小国好脸色看了。
文官想要给人下绊子,那可真是有脑子。
因此,这回的万国来朝,户部同礼部鸿胪寺好好商讨了一番,最后定下了上百条针对此次来朝贡的藩属小国的条例来。
这头一个就是,除了按着藩属小国的国力大小来排序之外,那些势均力敌的小国谁要是能给更多更有价值的物品的,那鸿胪寺就能给你把到时吃饭的位置往前排排。
若是你给的更多,还能给你个来长安读书的名额。
当然了,你来读书可得给钱,束脩米粮样样都得给钱,没钱免谈。
这时候,你要敢说不想来朝贡?不想给钱?
那么太宗那句话可就得拿出来说说了。
太宗曾言:“高昌数年来,朝贡脱略,无籓臣礼,国中署置官号,准我百僚,称臣于人,岂得如此!
今兹岁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增城深堑,预备讨伐!”
过后,高昌国没了,大唐多了个高昌县,隶属安西都护府。
如今,就杜清晖他们弄出来的黑火药这般的大杀器,在对战东突厥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西域诸小国安敢不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