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去偏厅看了看仍旧在沉睡的秋香,叮嘱了铃兰几句,再亲了露珠儿脑门一口后,李三娘这才在临出门前去和不可先生说话。
“先生,我家里……”
“三娘子勿忧,今日我哪里也不去,就在这儿等你回来。”
李三娘张口还想问些什么,不可先生直接抢先回答:“李医师(李父)那边我也加派了人手去了,三娘子放心吧,这次绝不会出差错的!”
知道自己家里以及李父李母那边都有人保护后,李三娘对着不可先生福了一福后就转身同一直站在门口等着的李大兄与李二郎说话。
“大兄,我没事,秋香替我挡了一箭,露珠儿她吓坏了。
大兄回家尽管对阿耶阿娘说实话就是,若是能行,让他们这两日都别出门来了。
要是阿娘放不下露珠儿,就请不良人的兄弟护着来我家里陪陪露珠儿,得劳累阿娘了。”
李三娘语速极快的说了这几句后,她就对着李二郎道:“小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话不多说,只你护好自己个儿就成。”
说过这几句话,李三娘就在老十、老五以及十三、十五的陪同下跟着苏起、王令史在两队金吾卫的保护下去往大理寺。
李大兄看着不可先生不走,他先是在偏厅外头喊了一句,问了一句露珠儿,这才带着李二郎对着不可先生行了一礼,回过头李大兄对李二郎说:“二郎,你先留下陪着露珠儿,我回家和你阿翁阿婆说一声儿去,回头我给你们送饭过来。”
李大兄交代了这句后就出了李三娘家的门,疾步往李家回。
一刻钟后,李母并李大嫂由李大兄陪着,身后跟着两个不良人再次进了李三娘家。
李母抱着露珠儿好生看了看,嘴里一连声的“阿弥陀佛”和“道祖保佑”,“阿婆,我没事儿,就是秋香阿姐受了伤,现下都还没醒。”
李家人在庆幸李三娘和露珠儿没受伤,秋香受伤得救及时的时候,李三娘夜里归家途中遇死士暗杀一事也像冬日的寒风一样在长安城里传播开来了。
魏华昨夜吃多了酒,又是年根儿底下,他一个主子住的两进的院子里也没人管的了他,因此直到日上三竿,早上地上下得那一层薄雪都被太阳晒化了的时候,魏华这才悠悠起身。
举着筷子意兴阑珊的看着面前摆着的这三盘五碟的魏华很是没有胃口,“算了,这些都撤下去,让厨子给我做一碗热汤饼上来,稍放些胡椒。”
伺候魏华的贴身小厮吩咐了下去后,就近前去给魏华倒水。
小厮瞅着魏华的脸色,就赶紧张口说了个他大早上收到的消息:“郎君,街面上都在传,那个在太医署做官的妇人昨儿个夜里遭了歹人暗杀来的。”
魏华的精神头一下子就上来了,他看向谄媚讨好自己的小厮:“谁?
太医署的女官?
是那个人?”
“是,郎君,就是那个!”
“啪啪”两声儿是魏华拍手称快的动静,“哈哈,让她不把我魏华看在眼里,我都放出话去了,她竟是还敢去救萧家那个瘸子?
你过来,好好说说,这怎么个事儿?
那女官可是已然死了?”
魏华在家里听着李三娘遇刺的消息的时候,渝国公府上,刘奇听着管家报上来的消息,当场气的直接摔了茶杯。
“去把那孽障给我押过来!”
第842章 嫉妒之心
刘奇因着自己是渝国公同母胞弟的身份,自身又颇有才学,就直接在国子监领了个博士的职位,日常上不过就是管理典籍,偶尔为国子监的学子上那么几堂课罢了。
端是个地位高事儿还少的好去处,若不是他有一个身有国公爵位的亲兄弟,和一个有封号的公主嫂嫂,仅仅凭着刘奇那一点子才学,在他这般的年纪,可是很难坐到如此高位的。
毕竟刘奇如今也不过才三十五六岁罢了,他乃上一任渝国公的老来子,与现任渝国公刘玄意差了十多岁呢。
因为,刘奇的胞兄渝国公刘玄意携南平公主如今正在历洪(今江西南昌)做采访使,就把刘玄意的长子刘同以及他与南平公主所生幼子刘超留在了长安城里的国公府里,交由刘奇照看。
南平公主乃是半路上改嫁给刘玄意的,因此难免娇惯了些在自己身边的这唯一的儿郎。
也是因着南平公主的娇惯,刘超小小年纪就有些嚣张跋扈,十足十的就是个浪荡子的模样。
反观刘玄意原配所生长子刘同,刘同他正是翩翩君子的模样,谁见了不尊称一声“世子”。
因此,这越发显的刘超惹人厌了。
这有了对比,就更让人觉得刘同这世子当真是应该。
不过,哪怕刘玄意不太喜欢小儿子刘超,可这毕竟是他和南平公主的子嗣,为了刘超的未来,刘玄意三年前就把已经十五岁的刘超送回了长安,交给了刘奇照看。
刘奇就按着刘玄意的要求把刘超安排进了国子监读书。
若是这般,其实倒也还好。
只不过不知是命运如此,还是世事无常,刘超一入国子监,就因着他的身份和他同父兄刘同而得到了诸多关注来。
本也算不得是什么事,若是刘超不理,过上一段时间,估计大家也不会把他当成什么茶余饭后的消遣八卦。
长安那么大,国子监也不小,每天都有许多新鲜事儿来说,也不会有人就只盯着一人一家的事儿嚼舌根子的。
可,要怪就怪南平公主过于宠溺刘超了些,陪在刘超身边的仆从都是南平公主的人,他们很是有些狗仗人势,觉得自家是公主之尊,刘超虽然不是世子,但也是公主之子,身份也是尊贵着的。
如此,这些仆从不正面开解国子监里那些对于刘超的流言蜚语也就算了,竟然还怂恿刘超与刘同敌对起来。
当然了,刘同自然是没有接招的,不仅不接招,还苦口婆心的劝告刘超:“你我虽然并不同母,少时也没在一起长大,但我们毕竟是同父的兄弟。
莫要听信了外人的话,我们兄弟交好,好好经营家族才是最重要的。”
一番好话在刘奇耳朵里听着就是刘超瞧不起他,看不上他这个人了。
因此,在国子监里既不好好读书的刘超,还瞅着机会就要给刘同寻麻烦来。
一回两回,三回五回,刘同倒也都忍了过去,可时日长了后,刘同就有些厌烦了。
哪怕刘超是公主之子又如何呢?
他可是原配所生,早就请封了国公府世子,将来渝国公这个爵位就是他的,他自是也有些傲气在身的。
面对刘超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心中可不就觉得厌烦了么?
因此刘同就与自家二叔刘奇商议,他自己离开国子监去外地游学两年再回长安来,同刘超分开来,这样兄弟阋(xi)墙的事也不会发生了,对刘家是好事。
刘奇在写信问了刘玄意的意思,得到了允许后就同意了刘同的请求,安排了家仆送了刘同出长安游学去了。
如此,倒也相安无事了又三年。
三年过后,正当李三娘同不良人说过的牛痘接种一事基本实验的差不多的时候,刘同从西域游学归来了。
虽然李三娘在被赐官后一直忙着建立妇产堂一事,但有关牛痘一事她也没忘了推进。
不可先生推着不良人慢慢一步步走上前台,由暗转明的一大功绩就是拿着李三娘所写的报告,用数年的时间寻找得了痘疮的病牛,一点点按着李三娘所说实验牛痘的可行性。
从死囚扩展到不良人自己,在足够多的实验样本的前提下,才联合李三娘一起把这事儿同武帝以及太医署交代下去。
因此,在刘同从西域游学归来的时间节点,正是太医署在长安推行牛痘接种的高峰。
李三娘是第一个在大朝会上于众目睽睽之下,由太医署的郎官第一个在手臂上接种牛痘的人。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太医署里胆子大的郎官就也站了出来。
因此,由上到下这牛痘接种一事就慢慢的推展开来了。
从太医署到武帝再到朝堂百官以及他们的家人,慢慢的一点点的扩展到整儿个长安城。
哪怕是之前准备的不少,可长安城里那般多的人,自愿接种的人还是不少的,如此,李家人里除了年岁还小的小五郎和小六郎,其他人都去接种了牛痘来。
这本是一件好事,不受豌豆疮(天花)的索命,可以直接预防此病,自然是一件好事的。
可再是好用的东西,若是在心眼坏的人手里,那就是作恶的工具了。
在国子监度过了不必被人同长兄刘同比较过来比较过去的闲散快乐日子的刘超,在刘同回来的第一天,他就心里应激的难受的不行,直接去了平康坊取乐。
至于刘奇,这几年下来,他早就厌烦了去操心管教刘超。
现下,只要刘超没死没残,他对于刘超的事儿已是不耐烦管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