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这是铃兰实在无法理解的一点,在她心里,这亲生的孩子,还是已经立住了五六岁的健康的孩子,如何狠得下心痛下杀手来?
李三娘对此倒是能猜到为什么,她叹了口气对着铃兰解释:“大嫂不是说了,大理寺的人调查发现了这许郎在外已经有花娘怀上了他的孩子了?
男子的话最是不可信的,咱们在戒毒之地遇到的女娘身上发生的事儿那么多,这话还要怎么说呢?”
李三娘把玩着手中的茶盏,想着最近在戒毒之地遇到的那些花楼里的女娘们讲的自己身上的故事,再结合着许郎杀妻案,心中只是更觉凄凉。
“这男子啊最是薄情寡性了,许郎会唆使逃犯杀亲子,还不是因着他不喜慧娘,自然就连慧娘生的孩子也不喜了。
甚至,你们想啊,若是把人想的再阴暗些的话,这许郎每每看到慧娘生的这一双儿女,他心里都会觉得这就是自己做赘婿的最好的证据。
这两个孩子就是他心底里最想要抹掉的证据啊。”
说到这儿,李三娘停顿下,提起桌上的茶壶给旁边坐着铃兰倒了一杯茶来,“如此,铃兰你还有甚不明白的呢?”
李三娘手不停,又给李母、李大嫂和秋香各倒了一杯茶来,“这么说吧,若是一男子他当真喜爱一女子,哪怕这女子和他人所生的孩子,这男子也会视若亲子好好疼爱抚育的。
比如,我阿耶和大兄。”
李母没想到李三娘胆子大的这说事儿都能扯到她头上去了。
李母隔空伸着手指虚点了李三娘两下,但也没多说些什么话来。
李三娘试探的见李母的反应,这才心虚的冲着李母讨好的笑了笑继续对着众女娘说话:“咱们都是女娘,都深知这世道上,女娘生存本就不易,坊间有那么一句话,虽说我不是很赞同,但也不得不说这话说的很是有理。”
李大嫂反应快,她抬起头看向李三娘:“三娘可是说那句?”
李三娘与李大嫂对视一眼,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点了点头,“是这句。”
秋香在旁看着李三娘和李大嫂打哑谜,着实是有些着急了,她急忙插话:“大嫂和三娘子说的是哪儿句话啊?我可听过这话?”
铃兰也反应过来了,她缓缓开口回了秋香的话:“三娘子说的是这句吧?
女娘投胎时,若能投个好人家,那当真是上辈子积攒了大福气的;
而女娘嫁人不亚于第二次投胎,若是能有个好郞婿,这一生应能过的顺遂些的。”
李三娘点点头,肯定了铃兰的话。
秋香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反驳这话,毕竟在秋香看来,这世上就算是亲生的父母也是没有自己靠谱的。
就好比她自己,若不是自己有本事,又怎能在父母双亡后在不良人那里讨得一口饭吃?
但这两年来秋香跟着李三娘日日触诊当值,遇到的女娘没有一万也有上千了,这其中有如宋珍珠那般的世家贵女,但更多的是如沈秋娘这般的女娘。
因此,秋香又觉得铃兰这话很是对的了。
李三娘看着秋香张着嘴想要说些什么,但又不知该怎么说的样子,她就伸手碰了碰秋香的手背,理解的点点头。
秋香看着李三娘理解的眼神,这心中才觉得痛快了几分来。
“铃兰的话没错,秋香想要反驳我也理解。
归根结底,这世上的女娘千千万,各有各的情况,都是各不相同的。
就好比阿娘,阿娘当年能有魄力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大兄跋山涉水来到长安,这般的意志和行动力就不是一个普通妇人能有的。
还有大嫂,大嫂自幼习武,嫁于大兄后上敬公婆,下对我和二兄那也是做到了身为长嫂的责任,我自小就是被大嫂带大的,大嫂对我是比对自己的亲子都要好的。
要知道,少时大郎他因着大嫂对我更好些,还吃醋来着呢。
哈哈,哈哈。”
李三娘这会子想起少时李大郎那吃醋的样子,情不自禁的笑出了声儿来,引得李母和李大嫂想起当初的事来,也跟着笑了起来。
“大嫂帮着阿娘操持着我们这一大家子不说,还养育了大郎他们。
这般的大嫂哪怕是不嫁予大兄,照样儿能靠着己身把日子过好。”
夸过了李母和李大嫂,李大嫂转而看向铃兰,“铃兰,你也一样是个了不起的女娘。
你愿随我学医,从你说要自学开始,我给你的几十本书册,你都一一看过了不说,有的你还反复看,光是读书笔记你就记了十几册了。
我往常让你写的功课,你也都认认真真的写好。
你有这般的意志力当真是让我高兴的,就冲你这个劲头,我相信,往后你定是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女医师的!”
人被肯定都是高兴的,铃兰这会子就有些激动,她强忍着不让眼中的泪落下来。
转过头李三娘就看向了秋香:“你自幼习武,我见过大郎他们小时候练功的时候的样子,我知道,那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疼痛,很多时候是对人的精神意志的磨炼。
你能熬过那段儿日子,就证明了你是个有目标后就去实现的意志坚韧的女娘。
你在我身边虽然只有不到两年的功夫,但你数次救我性命,我既感谢你又心疼你。
秋香,你当真是一个让人爱的不行的小女娘。”
第741章 要回家了
随着离这立秋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家人近来是既高兴又担心的。
按着之前李大郎送回来的家信来看,去年跟着大军去边城打西突厥的军队阖该这个时候就要回来受赏了。
这也就预示着,李大郎和十九终于要回来了。
一年多了,离家这般久的儿郎终于可以回到家里来,让人看看是否安好。
李母坐在院子里的,手里虽是在剥着豆子,但面上明显是心不在焉的样子。
李大嫂放下怀里的小六郎,端着一杯水走到李母身边挨着她坐下,李大嫂把手中的杯子递了过去,李母愣怔了一下才接了过来。
“阿娘喝口水润润喉吧。”
李大嫂拿过李母面前的箩筐,低下头继续剥着豆子,然后又略带担心的抬起头看向李母问道:“我瞧阿娘这几日来都心神不宁的,可是担忧虎头在外?
虎头在信里虽是报喜不报忧,但是他本就是奔前程去的,这受伤吃苦那都是早就知道的事儿了。
我啊,只盼着他好好活着,平平安安的就好。”
李母点点头,犹豫了下还是开了口:“除了虎头的事儿之外,我,我,我就是想着大郎亲父那边儿要来人,这二十多年快三十年过去了,我这心里头总是觉得……”
李大嫂放下手中的箩筐,拉过李母的手,“原来阿娘是担心这事儿来的。
阿娘放心吧,那屋子都收拾好了,我仔细都看过了,还特特拿艾草熏了的。
虎头那信里不是说了,来的是郭家三郎和四郎么?
到时候自有虎头带着他们好好在长安城里头瞧瞧,能见到他们,他们能见到阿娘,两边人儿知道都安好,那就挺好的了。
若是阿娘想要去看看红娘,咱们到时候安排好了,随着郭家儿郎一块儿找个商队跟去边城就是了。”
李大嫂好一阵儿的安慰李母,李母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得劲儿,但她面上总算能有个笑脸了。
而在京郊戒毒之地的李三娘这会子正带着秋香同其他医师一起听宁医正给众人开大会呢。
至于这会上所讲,到还真的是和大军回返长安有关。
“……是以,到时候该是会有不少新病人跟着大军回来的。
这药库里的药我已是叫人添补了不少了,回头你们若是还有所需的,赶紧交了单子上来,我好安排人去采买。
另外,虽说不是所有当初跟去的医师都回返,但一多半的医师都是要跟着大军回来的。
到时候太医署会出面办个表彰礼,想去看的人可先留好当值的人,报上名字到时候跟去瞧瞧来。”
过后,宁医正还单独喊了李三娘过去说话,李三娘一开始还奇怪这是还有什么事儿需要单独交代给她的。
等听完宁医正所说,李三娘这才明白过来。
“哪里就有那般大的功劳了?
大军出行前,我不过教了些许技法罢了,能救许多人,那都是有赖跟去的医师自己的努力。
我不敢领这功劳!
不过,到时这表彰礼,我定是会去的,宁医正,这是咱们杏坛的盛事!”
宁医正满意的看着李三娘这番推辞,他就喜欢李三娘这般上道的人。
李三娘说的这话可不就是太对了么!
这次为何要给回返的医师办表彰礼?
第一当然是能跟着大军去边城的医师,这都是大义之士!
为国为民的忠义之士,如何不值得表彰一番?
更别说,跟去的医师不仅仅是做了军医的活,从太医署得来的消息来看,他们还在当地由孙医监领着给当地人看病,还经历过三次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