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李三娘这日下值归家的路上,透过车窗看到街面上的各家铺子都挂上了带有节日氛围的彩绸,就是这傍晚照亮的灯笼都要多点上两个。
  而等李三娘回了李家后,李家正堂里头坐着的人还真是不少,李三娘光看来人都是妇人就知道这大概是各家上门来恭贺李大嫂喜得麒麟子的。
  果然,待得李三娘走进正堂里头同众人见礼后,坐下略略听了一刻钟,众人就是来恭贺李家添丁之喜的。
  至于李三娘给李大嫂做了这时代里第一场剖宫产这事儿,除了与李家亲近的人,像是梁老医师、蒋家、吴家之外,其他人自然是不知晓这事儿的。
  要不然,怕不是这会子李三娘就得被众人的问题吵吵的听不清话了。
  这个点儿已是到了各家吃晚食的时间了,李三娘陪着坐了两刻钟后,众妇人也知情识趣的一一起身告辞了。
  李三娘自然是同李母一起送了众人出门,看着众人都离开了,李三娘这才长长的输出一口气来。
  “阿娘,怎的这么个点儿上门来了?”
  李母带着些无奈的看向李三娘,倒是一旁的吴巧兰接了李三娘这话:“三娘子,她们啊,都是故意这个点儿一起上门来的,就为了能和三娘子你说上几句话。”
  李三娘一脸疑惑:“为了和我说话?
  啊?为什么啊?”
  李三娘自问自答道:“难道是有求于我?
  若是求医,倒也是说的过去了。”
  几人往院子里头去,一边走李母笑了笑回了李三娘的话:“嗐,倒也不全是为了求医的。
  她们各家啊,也都听说了你行医的名声儿,尤其是你在永平坊里头坐堂,不是看了不少多年无子嗣的夫妇么?
  再加上你大嫂这又过了多年才生了小六来,如此之下,她们心里多少都有点儿想头了。
  虽然不是着急上门找你瞧病,但先混个脸熟,与咱家有些瓜葛,客气着些,将来若是求医到你面前,你还能不管不顾么?”
  李三娘听了李母的话,实在觉得有些好笑,遂笑出了声儿来,“哈哈,阿娘,我当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竟是如此,难为她们了,还特特等到我下值归家了,很是耽搁自己个儿回家吃晚食呢。
  哈哈,阿娘帮我往外散散风儿,只道若是求医,尽管去永平坊里头找我就是了。
  实在不必非要混个脸熟的。”
  待得回到正堂里头,李三娘就和秋香帮着李母同吴巧兰一起收拾这各家上门送的礼来。
  一边收拾,众人一边闲话起来。
  “这临近年关,也不知道虎头(李大郎)在外头怎么样了?啥时候能回来?
  三娘,待得明儿个咱们去邢家那铺子里头瞧瞧吧?
  我想着,这边关的冬日必是比咱们这儿冷的,少不得买些物什托商队送去边关给虎头使唤。
  我前儿个还问了,去往边关的商队年前这是最后一次了,若是下次就得等开春了的。”
  李三娘自是无有不应的,且她觉得确实是有段时日未曾带露珠儿出门了,这回正好带着露珠儿出门逛逛去。
  第632章 逛街去
  这说是要去逛街,自然就不可能是只说说就完了的。
  李母叫来了李二嫂,四人一起坐下盘算着这个冬日里自家还需要添些什么的好。
  同时,也得安排好明儿个一起去逛街,家里谁留下照看的事儿。
  所以说,这出个门儿是真真不算是容易事儿。
  翌日,李三娘是被李母的敲门声儿弄醒的,好不容易有个旬休日,李三娘自然是懒得早起的了。
  不过李三娘感觉到怀里的露珠儿已经醒了,因为露珠儿她这会子正在李三娘怀里滚来滚去呢。
  露珠儿对于李三娘能带她出去逛街这事儿热情满满,昨儿个临睡前她就和李三娘兴高采烈的说了半天自己出门去要买什么什么吃的了。
  因着自从露珠儿过了三岁生日后,李三娘就与露珠儿商议好了,每十日就给露珠儿三个铜板儿,露珠儿可以自己攒着这钱,也可以用来花销。
  所以,露珠儿那专门用来装铜板的木匣子眼下拿起来晃晃,可是已经叮铃铛啷的响了,里头啊,是有不少铜板了的。
  “阿娘的宝贝,就这么高兴出门去啊?”
  “阿娘,阿娘,快起,快起,阿婆在外头催了呢。
  高兴,阿娘都好久没带我出去耍了。”
  自家宝贝都这般说了,李三娘哪里还好意思继续赖床?
  一顿洗漱换衣收拾好,李三娘和露珠儿一人手里被塞了一个夹肉饼,“快吃吧,一直在锅里放着呢,温乎的。”
  吴巧兰这般说完,李母在旁就道:“是早上特特从街市买的,我们都吃过了的。”
  等李三娘和露珠儿吃过了饼,李三娘又带着露珠儿去李大兄李大嫂的院子里头去瞧了李大嫂和小六郎。
  “大嫂,本也不需要你操心什么,你只要安心养好身子就是了。
  只阿娘那边怕你有什么想要的,你说说,我记着,回头出门去了一块儿都买上。”
  李大嫂放下怀里的小六郎对着李三娘笑了笑,还特特招呼着露珠儿来床前看已经睡着了的小六郎吐泡泡。
  “阿娘仔细,怕不是我们房头需要置换的都给想好了。
  若是非要说,三娘你瞧瞧铺子里头可有什么新鲜的布料,适合巧兰和宝丫她们俩穿的,若是有合适的,你帮我买上一匹。
  这回我生产,咱自家人忙活不说,还累的巧兰和宝丫跟着帮忙。
  我觉着光口头上说感谢哪里能成?
  所以,就想着买些布匹感谢她俩来。”
  “大嫂,这话说的对。
  我还想着过年时给巧兰和宝丫一人包一个大红包呢,大嫂这里着实是多亏了她俩在。
  阿娘自己要忙着女娘帮扶会那头儿的事儿,我和大兄都要去当值,能把大嫂照顾的好好的确实是巧兰和宝丫的功劳。
  好咧,我都记得了,到时候必得在铺子里头好好挑一挑。”
  一切准备就绪,众人这才出了门去。
  这一回李家留下的人就多了,毕竟家中有一个还未出月子的妇人和还未满月的孩子,自然得留人照顾。
  所以,吴巧兰应声留下来了,倒是宝丫是跟着李三娘他们出门去的。
  李父本就要坐堂自然是在家的,李二兄是跟着李母他们一起出门去张罗事儿的,李二嫂这回没跟去,她是这般说的:“上回带着小五出去,我是真真的看不住他啊,跟在他身后跑的,回家之后我这脚都抬不起来,使不上劲儿。
  今儿个我不去了,我们这房都由二郎做主,家里我照看着,阿娘不必操心了。”
  如此,去的人就少了些,李父没去。
  李家大房是没有人去的,李大兄和李二郎仍旧要出门当值去,李大郎在边关,而李大嫂和小六郎现下自是出不了门去的。
  李家二房里头,李二嫂留家,李二兄带着李三郎和小四郎并小五郎一起出了门。
  李三娘这边自然还是固定出门四人组,李三娘、露珠儿、秋香与老十。
  吴巧兰留家里头照顾李大嫂和小六郎,宝丫就跟在了李三娘身边,与露珠儿一道儿了。
  虽然去的人少了,但是一辆马车还是坐不下的,李二兄仍旧是又喊了一辆马车来。
  临近年关,长安城里头的人更多了,本来就因为早前武帝颁布的边关要开市的事儿,引来不少大小商贾亲自来长安打听消息,现下又因着年关将至,路上行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人多了,路就窄了,马车就行的慢。
  不过,露珠儿他们这些孩子倒是开心的紧,伸着头透过车窗往外头去看,这街面上各种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的,端是有趣儿的很。
  终于,赶着正午时分的点儿,李家这一大家子可算是到了西市来了。
  待得老十将车马寄存在车马铺子里头去,众人就赶紧移步找了一家馆子坐下。
  虽然这一上午也没做什么,但到了饭点儿这肚子若是不进食,可是会饿的呱呱叫的。
  一人一碗汤饼,就着店家赠送的小菜,吃的也算是惬意了。
  “待会儿,咱们就不分开了,今儿个主要是为了采买年礼和家中所需,可不是出来玩儿的。
  要想好好玩儿,待得到了元正或是上元节的时候,咱们再出来好好玩儿。”
  李母这么说了,众人无有不应,就是小五郎都一脸严肃的点点头,弄的好像他真的听懂了一样。
  李母看着李三郎和小四郎这边说:“你们阿耶今儿个得在我身边忙,三郎和四郎看好了五郎,万万不能撒手,谁知道这街上有没有拐子。
  五郎长的好,若是不牵住了手,要是让拐子瞧见了,怕是要抢了去。”
  虽然李母这话带有几分夸张的成分,但也算是防患于未然,实在是小五郎太能折腾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