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这近亲可是三服以内都算在内了,要是不想生出身子骨儿弱的痴傻儿,可得好好记住这一条儿来。”
  下头坐着的大半都是花白着头发的老翁,他们都是长安城里各坊坊正,偶尔零星有几个年轻的人混在其中,众人着实是被这话惊着了。
  各个张着口,瞪着眼,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
  讲话的京兆府书吏自然看出了他们的不解来,就对着下头的百位坊正抬了抬手,见他们安静了下来后,这才把早前就想好的例子拿出来给他们讲着听。
  “某家,郎君娶了外家姨母家的表妹,生一胎没一胎,如此三四回后,才将将生下个心脉有疾的病弱孩子,那孩子也没活过周岁。
  这都还算好的了,有那命不好的,生下来的都是痴傻儿来,光知道吃喝拉撒,认不得人,做不了事。
  生这般的孩子有甚用?
  不如不生!”
  书吏又举了几个例子后,见台下的众人都听到心里去了,这才停了口。
  然后就换了人上来,这位书吏主要是为众人解释第二条“提高女娘婚嫁年龄”的具体问题来的。
  “这条啊,是太医院里的医师们发现,女娘在过了十八后再嫁人生产,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且这时候女娘自己也能提高顺产的概率。
  这意思就是说,过了十八的女娘比没到十八的女娘在生孩子这事儿上,能有更大的机会保命,可以生下健康好养活的孩子。
  但这条不是如上条那般的硬性规定,是可以选择的。”
  站在前排的一个老翁拱拱手问道:“敢问,这可选择的意思是?”
  “嗐,这简单,你家要是小有家资,有些余钱,又心疼自家女娘,那自是可以来京兆府交银子来延长婚嫁年龄。
  比如,本来及笄之年,也就是十五岁就得嫁人,只要你交了钱,交一年的钱,就可留女娘在家一年,至多可交三年来,过了十八就必须嫁人了。
  但你仍要遵循旧例十五岁让女娘嫁人,那也是能行的,就不必来交钱了。”
  书吏的话一说完,台子下头站着的众人就“嗡嗡”的交谈了起来,有那理解的,就捋着胡子说:“圣人心慈,这是心疼女娘啊。”
  而有同意的,自然就有反对的。
  人类就是这般的物种,一个群体之中,必然存在完全不同意见的两拨人,有时候同一个问题,还会有多拨甚至十数拨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来。
  “荒谬!
  女娘到了年纪阖该嫁出去,如若不然,竟是要花费家中钱财来买花期,岂不可笑!”
  也有那沉默以对的人,至于他们是支持还是否定,其实都无所谓,毕竟上头立好的规矩,自然有办法让下头的人去执行。
  再有,当他人因为这新规矩得了好处后,没按新规矩的走的人必然是会后悔的。
  如此有了实例,到时候该如何选人们自然就有自己的想法了。
  解释清楚后,书吏就一拱手离开了。
  而百位坊正也就三五成群的结伴离开了京兆府,在回坊的路上都在各自思量着,这两条到底是要如何说才能和坊里的人说明白来。
  坐在驴车上,往城外外三城回的王老翁就是刚刚在京兆府里说武帝是心慈之人的那个。
  至于王老翁为何能站在前排?
  盖因着他虽然是长安城外外三城里的坊正,但他手下管理的人数可是比一坊里的人要多出不少。
  王老翁性子忠直,有一腔良善的热心肠,很是公正道义,因着如此,才在外三成刚建成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就被推举成了坊正来。
  因着如此,王老翁在京兆府里也算是比别的坊正能多出两分薄面来,这才在百位坊正之中,可以在京兆福利站到前排上。
  至于刚才王老翁能在京兆府说出那般的话来,除了他确实是真的觉得圣人是心慈,怜爱女娘才能做出如此规定之外,盖因着在王老翁所在的外三城里,还真的是有这般的可怜的事儿发生。
  驴子走的慢,长安城里人又多,走了这么久就还是没有走到安化门。
  拿着鞭子有一下没一下打着驴屁股的赵大,在听了王老翁说的话后,不由的呆愣了起来,他愣愣的转过头看着车架上坐着的王老翁问:“坊正,官家说的这些应该都是真的吧!
  头前李老头家那个小女娘不就是生孩子生死了!”
  第607章 不把女娘当人看!
  赵大说的这李老头家的小女娘的事儿,端是让人痛惜不已。
  李老头家是想当年从外地逃荒来的长安,本想投奔族里一个来长安讨生活的叔祖,哪里能想到长安城大的非凡,没有具体地址,根本就找不到人来。
  还好当时圣人下了政策,给了救济粮,也给逃荒来的人在长安城外分了田地来,总归是没饿死。
  可是,李老头实在是太能生了,且李家人的命格外的硬,一连生了四个小郎,生到老五才是个小女娘。
  可李老婆子因着接连生产又没怎么好好坐月子的缘故,在老五,也就是李家小妮不到五岁的时候就直接去了,死时下身儿都发出臭味儿来了。
  本来,李老头就不想养这么个小女娘了,还是和李老头住隔壁的大娘心善,抱家去养了几个月,又被村子里其他心善之家的人,这个抱回去养个半个月那个抱回去养个把月的,总归都是不忍心让这么个女娃娃被饿死。
  如此,李小妮就这么吃着百家饭养住了,过了周岁了。
  村子之中,总归是善心人多些,就这么的看见了挨饿的李小妮,这家给上半个馍馍,那个倒一碗可以照见人影儿的稀粥给她,这才让李小妮熬过了五岁。
  李小妮过了五岁后,就跟着村子里的孩子们去附近的山上找野菜,找一切能入口的东西,如此跌跌撞撞的没有阿娘的李小妮顽强的活到了八岁。
  随着李小妮长到八岁,长安城也开始缓慢的扩城了,李老头这才有机会在农闲时跟着村里人去外三城中找活儿干,得了铜板买了粮食,好让家里的四个小郎能多吃上一口饭。
  是的,就算李老头挣了钱了,也是只给家里的四个儿子花销的,李小妮在李家除了能在厨房里放柴禾的地方睡觉之外,她自己的饭食都是要看她自己这一天能找到什么吃的。
  李老头不养活她。
  村子里的村长不是没找过李老头,说他:“就算是个丫头,给口饭吃养大了,你不管是嫁出去收彩礼还是卖给人牙子,都是一笔钱财不是。”
  李老头蹲在地上,对于村长的话沉默不言,待得村长再张口劝他养李小妮的时候,李老头张口就是:“俺是个没本事的,养活四个小郎就费大劲儿了,村长要是想养,自领了小妮家去就是。”
  “她一个丫头能吃多少!
  那是你的种,就因她是个女娘,你就不养活她了?
  你这,你这怎么做人阿耶的!”
  李老头仍旧蹲在地上,这回是一句话也不说了,但那态度就是:我不养!
  村长没法子,总不能报到里正那里,让京兆府里的捕快来抓李老头吧?
  再怎么说李老头都是他们村里的,若是把李老头抓走了,不说李家的四个小郎和李小妮了,就是村长很可能会被村民骂被人埋怨,要说村长办这事儿给村里丢人了,不向着村里人了,没有乡姓了。
  且,李小妮难道会记村长的好么?
  那可不一定。
  所以,村长就只好叮嘱自家老婆子若是看见李小妮了,就给她点儿东西吃,怎么的别饿死了就成。
  不过,随着外三城的建立,长安城外这些村子里的日子也逐渐变得好过起来了,更是有人搬进了外三城里头住,也算是个城里人了。
  李老头跟着村长他们来外三城干活的时候就住的是外三城里的大车店里的大通铺,农闲的时候乡下人能来城里干的话,就都是去给人干些出力的活计,像是扛包、运酒或者是抬石头这类的力气活。
  但随着李小妮长到十岁出头的时候,李家最大的儿子也已经过了十五岁了,该娶媳妇了。
  可李老头家现下连饭都吃不饱咧,哪里敢想娶媳妇的事儿?
  但这李大郎着实真的是个心狠的,他把主意打到了刚过了十岁的李小妮身上去了。
  “阿耶,把小妮卖了吧,她满了十岁了,能干不少活儿了,卖去大户人家做婢女,也是让她去过好日子咧。
  卖了小妮儿的银钱,加上家里攒着的一两银子,给我娶媳妇,让俺媳妇给阿耶生孙儿。
  阿耶这血脉就传下去了啊!”
  李大郎说的话,让李老头心头攒动,还真带着李小妮去找了人牙子来。
  李小妮懵懂的跟着李老头去见了人牙子,人牙子像是看牲口似的,在李小妮身上摸来摸去,还掰开李小妮的嘴巴看牙口。
  李小妮一直长期处于重度营养不良的状态下,脑子反应慢,人牙子的这一番举动她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