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当时李三娘低头看了自己这上身儿朱红色的夹袄,下身儿是石榴红滚边的襦裙后,只抬头扬起笑脸:“大嫂,不好看么?
  这般的日子里,我就算穿的灰扑扑的,他们就能不说我了么?
  不会的,他们照样会议论我,那我有什么不能让人见的么?
  没有。
  我穿这么一身儿,人群里最显眼的大概就是我了。
  我今日是去救人的,到时候必然有很多女娘来瞧病,我这么红艳艳的,想必她们该是能看的到我,如此,不就方便我救人了。
  如此,甚好。”
  此时,李三娘从离得最近的那男子医师看去,那人正一边从头到脚打量着李三娘,一边同身旁的友人不知悄声说着什么小话儿呢。
  “哎,你瞅瞅,这就是那个女医师啊?竟是还带了个女学徒来,呵呵。”
  男子没等来友人的回话,这人才转头去看友人,就着友人有几分尴尬的眼神回过头,就见李三娘对着他笑了。
  李三娘就这么从容自在的从左看到右,哈哈,你还真别说,学着男性凝视这招儿,还真的管用!
  等耳边响起“李医师,李医师,这边儿来,这边儿。”
  李三娘往西边一看,是高掌事同唐明月并七里他们,是七里喊得她来。
  因此,李三娘才迈步往那边去,给那些男医师留下一个背影。
  李三娘刚才的那一番从左看到右的表现,高掌事自是也看到了的。
  等李三娘走到了他们面前,高掌事还笑着说:“哈哈,李医师今儿个这身儿红裙倒是显眼的紧,到时候咱们跟着安排到那义诊之处的时候,可是绝对走不丢了的。”
  七里这个十三四岁的学徒倒是对着李三娘夸赞了:“李医师今儿这身儿好看,显得气色好。”
  “哈哈,你说好话给我听,怕不是惦记午食让我请你喝碗羊肉汤饼吧?
  好咧,就冲着七里夸我这句,今儿中午必得请你吃这汤饼不说,再瞧瞧有没有卖糖果子,买上一些,咱们一处吃去。”
  乐的七里对着李三娘作揖行礼,“哈哈,就是不为了李医师的汤饼,我也得夸得。”
  两刻钟后,李三娘就跟着高掌事他们,同另外四家医堂的医师们坐上了车,往分配好的义诊地点去。
  在车上李三娘这才知道,此次义诊加上医师学徒的话,约莫能有七百余人。
  每二百余人分配在了一处聚点,京兆府这里是一处。
  然后又按着各坊的人数,在长安东西两城里各分有二百余人,另外二百余人是在扩建的外三城那里,这一处除了外三城外,还承担了长安城外附近十几个村落的义诊。
  “其实,基本上就是打乱了各个医堂原本的行医地点的,比如咱们医药三堂原本是在西城的永平坊,这回咱们就被分到了东城的升平坊里去了。
  每年上头都是抽签决定,让东西两城的医师互换,主要是为了以防有人出手段,误了黎民难得的看诊机会。”
  李三娘点头:“原是如此。那这药材和物什消耗要如何?”
  “这个我倒是知道,是太医署同各大药商定了契约的,以成本价买的,但会给定了契约的药商一定的商税减免,且以后若是皇宫里有需要,会优先考虑这拨人来。”
  “唐医师说的没错,就是如此。
  这每年两次的义诊,是圣人规定的。
  之前也有人趁着这义诊敛财的了,只不过最后都成了朱雀广场的亡魂罢了。
  因此,咱们去了只管听安排,治病救人开方就是了,别的不必管。”
  “是,掌事。”
  李三娘同唐明月一同回应了高掌事的话。
  车子停了,李三娘下了车,就看到了这是太平坊的坊门口,前头有人在交涉。
  果然,过了一会子,有两个兵士走过来,一一检查过马车后,队伍就开始继续行进了。
  第335章 义诊
  “回去用温乎水洗净了手,用干净的布巾子擦干了,再抹上这药膏,一日两次,早上一回,晚上一回。
  可记住了?”
  李三娘对怀里抱着个手有冻伤的小童儿的女娘说,见她点了头,就从桌上拿了一根用于拿药的签头标红的木签给她。
  前面的人刚走,后头的人就紧跟着到了跟前儿。
  妇人领着一个七八岁上的小女娃儿坐下了,李三娘就问:“何人不舒服?”
  李三娘以为这妇人也是带着得了冻疮的小孩儿来瞧病的,因着近几日气温骤降,又下了雪,城中的富户还好,总是能买着炭火或是柴火用的。
  但贫户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来买燃料取暖?
  所以,前头好几个来看病的都是生了冻疮的小孩儿。
  毕竟,这样的天气下,小孩子抵抗力低,没有成年人抗冻的。
  不过,太医署都是有经验的了,这冻伤膏子也是准备了不少,李三娘只要根据年龄和创面大小来给人开药就是了。
  “女医师,俺娃子脸上长了东西,你给瞧瞧,能不能去掉?”
  李三娘诧异,没想到竟是遇了这么个来看病的,但也没多说,只道:“让娃娃抬头我看看,是怎么了?”
  那小女娘听了这话,犹犹豫豫的就是不肯抬头,仍旧低沉着头,气的这妇人抬手冲小女娘的后背就是一巴掌。
  “你倒好,我舔着脸带你来,你又害起羞来了!
  赶紧的抬头,给女医师看看,这后面百八十号的人都等着,别搁这儿耽搁时间。”
  李三娘被这响亮的巴掌声吓了一大跳,赶紧出言:“哎哟,别打孩子,不用,我走过去看也是一样的。”
  李三娘说着就起了身,从诊桌后站了起来,走到小女娘身边蹲下身,“来,抬起头给我瞧瞧,让我看看这是怎么了的?”
  小女娘听了李三娘轻声的问话,这才慢慢抬起了头。
  然后李三娘就看到了小女娘左额头到太阳穴处,有一约莫婴儿手掌大小的黑峻峻的黑色胎记。
  再就是小女娘倔强的含着泪水的眼睛,让李三娘看的心软软的。
  “女医师,你就是那个开学堂的女医师呗?
  俺知道你,俺家巷子里最有学问的娘子说你有本事来,是咱们女娘里的好样的。
  你给俺娃儿瞧瞧,能治不?”
  “我想上手摸摸,你别害怕。”李三娘对这小女娘轻声说。
  “哎哟,怕啥子,女医师你尽管摸就是了。”
  妇人看着李三娘就在旁边的水盆子用冷水洗了手,擦干了后才去触摸。
  这般表现,让妇人心里觉得,这女医师别管咋样,这么爱干净就是个好的了。
  李三娘轻轻的摸了几下,又开了透视眼,不得不说这个外挂是真的好用。
  “能治,但有些复杂,我给你个牌子,你去一旁的帐子里等着,中午头儿休息的时候,我有时间了再和你细说。”
  当李三娘说是能治的时候,小女娘的眼里都发出了光,这还是妇人自小带她看过诸多医师后,唯一一个说是能治的人。
  拿了签头是绿色的签子给了她们,李三娘才喊了下一人。
  “你阿耶这风寒得好生休息了,我给你开了方子,拿着去那边取了药,赶紧回家熬上喝了,好好睡上一觉,歇上三日,若是还不见好,我还在此处,只管来找我就是了。”
  “哎,多谢女医师。俺这就拿了药回家去。”
  汉子直接背起了自家阿耶,身旁的小郎君拿了李三娘给的红头签子行了一礼后才跟着离开。
  这义诊一开就是半个月的,旨在能让贫苦百姓在寒冬来临之际,有病的治病,该喝药的喝药,最好都能熬过这个冬日。
  要不然,每年冬日过后,春天来临之际,都是大批贫民死亡的时候。
  因着几年前武帝定了这每年两次义诊的规矩,是真的让不少人口活到了开春。
  就此,这就是太医署的常例了,也就纳入了医药联盟的考核里头。
  长安城里是这么个节点,大唐其他地方就是当地官府自行安排时间了,不过大多都是夏季最热的时节和冬季来临之际。
  临近正午,这天可就真的冷起来了,竟是飘起了雪花儿。
  听到捕快敲着小铜锣来回走动,高声吆喝“正午时分,停诊休息,未时三刻开诊。”
  七里也跑了过来,说是太医署那边通知让人都去临街的酒楼里吃午食了。
  李三娘给这在看的女娘写好了方子,给了红头签,才收了笔墨,起身往头上高掌事唐明月的诊位上走。
  这一路走过去,李三娘就心里有了数。
  不知是不是因着李三娘今儿个这一身儿红衣的缘故,这一上午李三娘看诊的人里九成都是女娘和孩童。
  这回走过来,就看到其他医师诊位前倒都是男子了,女娘甚少,估计都是分到了李三娘那里去。
  “李医师,如何?”
  面对高掌事的问询,李三娘就道:“高掌事,倒都是些常见的病,偶尔一两个是不多见的病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