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这天是真冷了。我给你倒上热水,你先洗,洗完了剩下的水我就着洗洗就得。”
李二嫂没推脱,点头应了声“哎。”
虽然现下家里有了一口井,吃水也算方便,这烧热水可是要废柴火的。
这长安城里与乡下不同,要是烧柴,农闲了,去山头上拾些就是了。
这越是冷的时候,柴火在长安城里才更能卖的上价呢。
等有些冰凉的脚泡进滚烫的热水里的时候,李二嫂打了个寒颤。
李二兄瞧见了,赶紧上前拿起架子上的衣裳给李二嫂披上,嘴里说着:“还是亏虚了,回头咱单独出钱,买上一些好物,请大嫂给你熬上一些食补的汤,好好补补。”
李二嫂心里自然是对于李二兄的体贴是高兴的,但还是张嘴说:“哪里就如此了?
这回生小五,可是做了整整两个月的双月子的,那鸡子阿娘都成十个让俺吃,虚啥咧?
不过是刚刚呆在床上做活儿没动弹有点儿冷着了,不碍事儿。”
李二兄没再反驳,但还是放在了心上,想着过后给李二嫂好好补上一补。
这女娘孕育后代,就是如此,伤身的很。
李二嫂不过泡到这水还有些发烫的时候,就要退出来,好让李二兄进去泡脚。
李二兄指指木桶里剩的热水:“你再泡会儿,待会儿我再添些水就是了。”
“我想着,别管明儿天好不好,都别带小五回我阿娘家了,乡下条件还是赶不上城里,这天本就不好,若是一个不小心让小五病了,遭罪的还是小五。”
李二兄拿出布巾子擦干了脚,端起木盆放到门边后回到床上,对着李二嫂点点头:“也是,小五还是小了些,待他再大一些,身子骨儿更壮实了,再带去给岳母岳父仔细瞧瞧。”
……
天蒙蒙亮,就下起了一丝丝蒙蒙细雨。
在家吃了早食,医堂外门口边,李二兄把李母和李大嫂准备的东西搬上车后,在和李父李母他们行礼后,就带着李二嫂和李三郎上了马车。
今日赶了巧,四小只的书院也放了假,因此李三郎才能跟着父母去外家走上一趟。
李三娘还想着,若是天气好,还真可以带着露珠儿跟着李二兄去李二嫂的娘家瞧瞧去。
乡下的条件是不如城里好,但还是别有一番趣味的。
可这天,着实让人懊恼。
临近年底,转过年去,露珠儿就要三周岁了,若是按着此时的算法,露珠儿已是四岁了,不能再叫小童儿了。
这年纪,若是在大户人家,除了可以开始留头之外,应还是可以跟着学些东西了的。
当然了,李三娘并不想这么早压榨孩子的天性,并且,虽然此时是女娘为主当政,但除了武帝自己所用的女官之外,朝堂之上,尚未有人以女娘之身站在其上的。
不过,寓教于乐的事儿却是可以做起来了。
李三娘从李母那里要来了四小只儿时玩过的益智玩具,多是些木制的精巧物件,有的只是打磨光滑,有的还上了色。
这一上午,李三娘就只在屋里陪着露珠儿玩儿这些东西了。
你还别说,李三娘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这些有趣儿的益智玩具也是觉得十分有意思的。
像是九连环、孔明锁这种,就够人拿在手头玩上半天的了。
因着时节,天黑的越来越早了,露珠儿也早就开始不睡午觉了。
吃完午食,李三娘还想着继续带着露珠儿再玩会儿呢,就等到了不算是意料之外的两人回了李家
梁老医师和李三娘的小师兄邵阳小少年坐着驴车带着大包袱小箱子回来了。
之前梁老医师在李家了解到了自己那小师叔的最后归宿后,就收了李三娘为弟子。
因着李三娘考上了医药联盟的医师,已经开始在联盟下的医堂当值的缘故,梁老医师就觉得住进李三娘买下的隔壁周家,方便李三娘每日下值后随他学习金针术
当然了,这样也方便邵阳小少年明年考取联盟医师,积累经验,也是梁老医师未原本的关门小弟子的医师道路铺路搭桥。
所以,师徒二人回了原本租住的屋宅,梁老医师先是一一写了六封信,告知了在大唐各处的六个弟子,自己又给他们收了一个小师妹的事儿。
然后,两人又是找中人处理这处租住还未到期的屋宅,又要打点物什。
梁老医师交友广阔,原本打算在长安等着邵阳小少年考出来后,梁老医师就要开始去见见自己的老友的。
现下看来,近两年是不可能办的到了。
这总是要写封书信,置办些礼物,同原本商议好的友人讲明缘由的。
这么着,处理了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儿,才让师徒二人过了几日后,才一切都打点妥当,拖着自己各种各样数目众多的行礼回了李家。
露珠儿一点儿不认生,见到梁老医师和邵阳小少年后,在李三娘于一旁的示意下,利落的上前问了好。
这回邵阳小少年倒是十分有底气的点了点头,利索的从袖袋里掏出一个锦囊出来。
“露珠儿乖巧,这是师叔给你的见面礼,收下吧。”
露珠儿露出小米粒般的齿牙,笑的可爱又明亮。
“多谢小师叔。”
说罢,还似模似样的行了一礼。
露珠儿把从邵阳小少年手里接过来的锦囊抬手就给了李三娘,李三娘接过来刚拿到手里就闻到了一股子草药儿味儿。
再仔细嗅闻了一番,辨别了一番,是防虫蚁的药材。
“是我家族里留下来的方子,适合小孩子佩戴。”
李三娘虽然不了解这些,但就瞧这锦囊上的绣花,也知道不是寻常百姓家能用的起的样子。
“多谢小师兄啦,我会让露珠儿好好戴的。”
送礼送的皆大欢喜,是最好不过的事儿了。
虽然李三郎跟着父母去了乡下,但李大郎他们三个也能算作大半个成丁了。
三个人加上十九还有邵阳小少年,还是搬了两趟才把师徒二人的行礼都搬到了隔壁留给二人的院子里。
第266章 吴巧兰
赶着傍晚天边的绚烂彩霞,李二兄和李二嫂带着李三郎,并两个有些出人意料的人和一车厢的物什回来了。
四小只去门口接东西的时候,自是看到了仅仅是站在李二嫂身旁,就显得有几分拘谨的一大一小两个女娘。
等李母和李大嫂并抱着露珠儿的李三娘赶过来的时候,这看着就是母女两人的女娘仍旧有那么几分尴尬和无措。
还是李母的一声“巧兰”,才让李三娘想起来这两人是谁来。
正是与李二嫂一个村子里的,带有一丝血缘关系的快要出五服的族亲吴巧兰,和她和离后带回家的那个小女娘宝丫。
李母看着得有十三四岁大的小女娘欣慰的笑了笑,她抬手摸了摸小女娘的头毛:“好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李母这表现一瞧就知道是陷入过去的回忆之中去了,还是李大嫂出言:“快,往家走,都预备好了的。”
吴巧兰感觉到了李家人对她的善意,想着李母是从小给她接生的,当初也多亏了李母找了李大兄,才帮着吴巧兰好生捡条命,能带着小女娘宝丫从前夫家中和离,回到吴家村居住的。
面对李大嫂的笑,吴巧兰有些生硬的笑了两下,左手牵着宝丫,右手拿着一个不小的包袱跟着李大嫂往里走。
早前,李母就让李二兄下乡送驴子的时候,同吴巧兰说一声,让她这个半吊子的稳婆来家里参加李三娘开办的稳婆考试。
这回,李二兄携妻子回来,可不是就把吴巧兰带回来了么。
虽然没想到吴巧兰竟是把自己的娃儿也带来了,但不碍事,不过就是多添一套被褥的事儿。
吴巧兰被带到了早就收拾好了的屋子里,她看着干净明亮的屋子,心里头微微发酸,觉得这十多年来的苦楚,好像在这一刻才真的尝到嘴里了一般。
“婶娘,我……我……”
“好孩子,好孩子,婶娘在呢。”
李三娘带着露珠儿在门口刚要进屋去送茶点呢,就看见李母同吴巧兰哭作一团的样子,觉得十分诧异。
李三娘看向李大嫂,见她摇摇头,就知道现在不是问话的时候,遂对着那在一旁乖巧站着的宝丫招招手。
宝丫看着与自家阿娘哭的抱在一起的阿婆,想了想,最后还是顺从了内心,起身往门口去。
李三娘带着宝丫往正堂走,抱着露珠儿陪着宝丫闲话。
不一会儿,收拾妥当给小五郎喂了奶的李二嫂,和把空间给了李母和吴巧兰的李大嫂也来到了正堂。
李三娘这才从两位比自己年长不少的嫂子口中,得知了吴巧兰与自家阿娘的人情关系。
想当初,李母刚做稳婆的时候,因为没什么名声,又是面嫩的外地来的媳妇子,在长安城里不怎么有人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