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母留吴大娘和李二嫂说亲近私房话儿,来到厨房正好看到李三娘在把那两条河鱼拎着鱼鳃上的草绳子拿出来。
最后,李母决定两条鱼,一条先养着,留着下顿炖给李二嫂喝鱼汤,今儿先给李二嫂炖李三娘刚买回来的猪蹄子,那两斤猪肉,都用大葱炒了;另一条鱼中午就做了,清蒸。
李三娘买的那三合面再让李大嫂下上一锅鸡蛋汤饼,用来待客和给李二嫂补养都好。
韭菜就焯水和自家做的小菜一起凉拌,再出去买上两只烤鹅,对,就是上回庆贺李三娘摆脱渣男的时候全家一起吃的那烤鹅。
再去打上一壶酒,这桌待客的席面就很可以了。
李母都拿定了主意后,李大嫂和李三娘就听话的乖乖开始施行了。
李母又上街面上花不少钱买了三只烧鹅,两只待客,一只作为回礼,还买了四样点心,打了两壶酒,一壶留着中午待客,一壶等着到时候作为回礼。
李母心想,幸好今儿早上起来就煮了不少鸡蛋,也点了红点,加上红鸡蛋四样礼就够可以了。
李三娘在现代没点亮厨艺技能,古代也没有,毕竟她出嫁前就是李大嫂掌勺了,王家又有厨娘,李三娘会看诊开方子,还能改方子,这本事多少女娘不会。所以当时的王家也不在意李三娘会不会厨艺这件事的。
因此此时,李三娘就只能给李大嫂打下手,只能做些洗菜,烧火,看着蒸笼的活儿。
看着李大嫂这么忙碌,李三娘就有些心疼,在一旁有些想帮忙但不知道怎么帮忙的尴尬。
“三娘做那个样子给大嫂看啊?哈哈,没事,又不是天天这么忙碌,平日里你帮大嫂就不少了,不用操心。”
“哼,现在想起来帮你大嫂了,当初我让你在厨房多呆一会了,你就跟受了多大罪似的,心疼你大嫂,还不知道去把那堆菜洗了,没点儿眼力劲儿。”
李母恰巧这个时候挎着篮子回来了。
一顿整活,总算李家吴家这儿女亲家吃上了午饭,为了方便和不拘谨,是单在李二嫂屋里给妇人们摆了一桌的,除了没有酒,其他几样跟李父他们桌子上并没什么不同,倒是李二嫂多了一碗猪蹄黄豆汤。
中午这场主宾都吃的尽兴,吴老汉很是高兴李家的认真对待,觉得自己当初应下长孙女兰娘这桩婚事真是走了狗屎运了,这么多年了,没看见哪家城里人这么看重诚心的对待城外庄户人家的,也是兰娘自己争气,能炮制药材,性子又好,还会生儿子,谁家不欢喜呢。
吴老汉吃多了酒,有些迷糊,吴大叔倒是不喜这东西,也幸好还有一个清醒的,也放心吴家人赶驴车回村子去。
最后,带着李母准备的四样回礼,李二兄又亲自给送到城门口,吴家人高高兴兴来,高高兴兴回。
今儿这一顿,午休是来不及了,稍作休息,李父就去坐堂了。
李母、李大嫂、李三娘三个就在厨房洗洗刷刷好半天,连露珠儿今儿都没得午觉睡,让李父带到前面看着了。
这还没弄完呢,陈牙郎来了。
李三娘赶紧擦擦手,跟着交代了一声,跟着陈牙郎去门口叫了辆驴车,去看房子去了。
第二处房子在打铁巷子,离着李家住的地方也不算太远,过两个道口再拐进去一大段距离就是了。
开了门进去一看,倒也算干净,在这门口还是能听见写“锵锵锵”的打铁声音的,往里去些,屋子里能听到些声音,但已经不算大了,不怎么听得见了的。
李三娘看这院子里的那堵墙像是后砌的,问过陈牙郎就知道了,原来这院子和隔壁是一起的,后来兄弟分家,大半给了长子,小半给了次子,分家过日子,才起了这堵墙。
原主是子孙繁衍,实在住不下了,才想着卖了银钱,能去外城买个大些地方好住的宽敞些。
李三娘看了这房子,有些瑕疵,比如这门窗什么的,都得换些宽大好些的,屋中也是没有家具的,其实也还好,毕竟现在李家厢房里还放着李三娘合理归家抬回来的好木头的好嫁妆家具呢。
但,自己只是打算买下这房子,有了独立房产,好去户籍部上女户,才能拿到盖有衙门红契的掌管露珠儿抚养权的文书。
所以,去当铺里买些旧家具或者请陈牙郎再帮着联系些,买了直接摆放上也就够了。
话不多说,看完了这处,李三娘又和陈牙郎去了四季巷子。
这处倒真的很不错,临近青莲书院,来往人家也都比较殷实,远离街市,清净不嘈杂,更别说原主人说的那花圃当真是好看,李三娘不认识这花,但看着很是自然清新有趣味。
还有这两棵大枣树,树冠差不多给这不小的院子遮了近一半的太阳,想想在这树下摆张躺椅,好不惬意。
两处都看过了,李三娘也很是满意,直接跟陈牙郎说,第二处买下,尽快交易,并又请陈牙郎给找些低价处理能看的过去的家具,再找些木匠给门窗改造一番,能直接出租来收些租金就好。
陈牙郎听到这儿,也相当高兴,毕竟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过手费啊。
至于第三处房子,就直接租下来,明儿要能一道儿办了手续最好。
李三娘感谢了陈牙郎一番,又约好了明日上午就一起去过户手续,。
哈哈,我,李三娘也是在开培头有房子的人了!
第13章 生命的拥抱上
夜里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直到清早都还是小雨纷纷,端是一片清新。
李三娘在家坐等陈牙郎,想着这雨一直下,也不知今儿上午能不能办成买房子租房子这两件事。
淅淅沥沥不带停的雨,直到午饭都吃完了,才停了下来。
得了,今儿是不用想了,中午头儿陈牙郎找人稍信过来说,第二处房子的主人在外城呢,瞅着下雨不便宜,约着明日再办手续。
倒是这雨一停,李三娘就去隔壁巷子一户人家里花十个铜板抱回来一只刚满月的小土狗来。
这不是,上次想着小露珠儿没人陪她玩儿么,要是有只小狗陪着岂不有趣。
李三娘还是听李大嫂说的这户人家有只母犬下了崽子八九只,主人家实在养不过来,又不是时下富贵人家喜爱的能打猎跑得快的细犬,也不是富贵小姐们爱的长毛狮子犬,就是养来看家护院的土憨大黄狗,所以只花了十个铜板就抱了一只回来。
抱回来这只小狗是土黄色的,小尾巴翘起来,笨拙的围着人转悠的样子,简直不要太可爱!
小露珠儿一见着就欢喜的不行!她自己都走不稳呢,还非要抱着这小狗,李三娘真怕她把狗摔了之后,再把自己也摔喽。
最后,暂时把李三娘屋里一个用久了的草编的垫子当做小狗的窝,找了个碎了一角的瓷碗做饭盆盆给小狗先安置在枣树下了。
想着,回头去木匠那儿让用边角料木头做个小房子来做狗窝的好,再用旧衣做个垫子给他怎么也舒服些。
本打算下午带着露珠儿和李大嫂一起去金银铺子里去买小五郎的满月礼来,结果这小狗夺走了小露珠儿所有的注意,她决定自己在家带小狗,让李三娘自己出去吧。
“阿娘,小狗才来,珠儿先陪他,下次珠儿再陪阿娘去铺子。”
“好好好,阿娘的好大儿,在家要乖啊。”
“珠儿乖!小狗儿也乖!”
哈哈,看着小露珠儿给短毛小土狗顺毛的样子,真的太好笑了,实在忍不住,李三娘乐的笑出了声。
最后,还是李大嫂和李三娘俩结伴出门了。
这回出门,李三娘首要想买的是棉花,对,就是棉花,不过,现在这东西不叫棉花,叫白叠子,以前是富贵人家当做花卉来欣赏的。
后来武帝登位,南征北战的冬季需要衣物抵御严寒,才把这东西找出来了,因为本来有种本土植物叫木棉的没这玩意儿保暖效果好。
但也是才开始人工种植,还是挺贵的,先供着军中,再是富贵人家,剩下一点儿才能流向平民百姓手中。
所以,要是价格太高或是买不到,李三娘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买木棉来做月事带了。
跟着李大嫂先去了卖布料的铺子,高台上站着一个女掌柜,倒是丰腴美丽。
询问了一番,棉花没有现货,要是想要,得提前预定,再过上两三个月能有一些,还不便宜。
李三娘听了就作罢,转而问起木棉来。
“掌柜娘子这里可有木棉?”
“木棉是有的,还是今年五月份刚采收的呢,都是捡出了籽儿晒好了的,娘子可要看看?”
掌柜娘子从柜台后面的屋子里找出了一包袱的木棉来,李三娘上手摸了摸,确实没有籽儿,也是晒的干干的,摸着挺柔软的。
又问了一百个铜板能买上这么一小包袱,李三娘想着给自己、李大嫂、李二嫂都做上十条二十条月事带,就跟掌柜娘子问,多买是否能优惠,最后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两大包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