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可我觉得这东西是需要积累的,那墨家的机关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还不是墨家人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咱做不到,未必后面的人做不到,总要有人先走这一步。”
  若是赵元溪在这里听见石生的话,定然会抓住他的手,夸赞一番,将他视为知己。
  韩重听完不由一愣,他出身名门,虽家道中落,但骨子里依旧有着贵族的高傲,此前石生在他眼中不过是懂些炼金之术的粗鄙之人,若非太后将他留下,韩重这辈子估计都不会同他这种人打交道。
  可这一刻,他才正视了眼前之人,虽依旧是那副不修边幅的莽夫形象,但却似乎有哪些地方好像不一样了!
  他心中生出些惭愧,“你是对的,明日你去寻太后,她或许真的会答应。”
  “你也觉得没错?”石生拍掌大笑,“不愧是我兄弟,就是懂我!我学问不如你,到时候太后若是答应了,你当我师兄!”
  韩重哑然失笑,这八字没一撇的事情,被石生这么一说怎么好像就已经完成了一样。
  第二日,赵元溪如约来了。
  听了石生一番解释,看他那眼巴巴的样子,忍不住笑道,“你这想法倒是不错,只不过让我当祖师爷就不必了!”
  她不过也只是踩在前人的肩上,哪里好意思当这个开宗立派的人。
  “你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便是,要是需要什么东西,倒是可以来问我。”
  “您也觉得这可行吗?”
  “当然。”
  赵元溪笑着道:“这本来就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我们如今能触及到的不过是皮毛而已,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研究,才能利用这些学问,去发掘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石生激动地红了脸,“那您可以给我们这个学派取一个名字吗?”
  赵元溪微囧,她就是个取名废物,让她来取名可真是为难她了,想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要不干脆就叫化学家?”
  只不过此化学家非彼化学家,而是指化学这一学派。
  “好,那我们今后就叫化学家了!”石生朝韩重举起手,期待地看着他。
  盯着太后投过来的目光,韩重手指微蜷,略有些尴尬,却还是举起来同他击掌握拳。
  赵元溪瞧着石生兴奋的模样,也被他感染了,不由跟着一起高兴,再看韩重,虽然脸色有些扭曲,却也是石生说啥就是啥,全然支持的样子。
  赵元溪不知道他们会走到哪一步,但很显然他们的未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或许未来,那课本之上,也会记载着他们两人对于基础化学的贡献。
  她忽得一笑。
  赵元溪在这里待了三天,教会了他们物质的一些提纯办法,又解决了他们许多问题,而这三天也足够她造出第一批需要使用的黑火药。
  她将这批做好的黑火药送到了墨家研究所那边储藏。
  这天底下估计除了秦王宫,估计没有比那里还要安全的地方了。
  孟喜收到这么一批东西,虽不晓得用途,但瞧太后谨慎的样子,却也知道这东西不简单,连忙答应自己会好好保存。
  柚微微颔首,“劳烦孟巨子了,太后也托奴婢问话,那个用蒸汽机拉动的载具做得怎么样了?”
  孟的脸瞬间垮了下去,这一下子就戳到他的痛点上了,“小人现在还在尝试,目前还没有想出好的办法。”
  他能造出自行行走的小木马,依靠的是齿轮的动力,可要将这蒸汽机和载具联合起来,这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了!
  柚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这是太后娘娘托奴婢送过来的,娘娘说或许没什么用,但希望能给巨子提供一条思路。”
  第278章 招贤纳士
  蒸汽纺织机的动力原理是通过锅炉将水加热,产生蒸汽,蒸汽在气缸内膨胀推动活塞进行往复运动,再通过连杆结构将往返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以完成纺织的基本工作。
  纺织机是固定的设备,只需要保证输出的稳定即可。
  可利用蒸汽动力拉动的载具,不仅要有足够的牵引力,还需要让这力量可控,能随时调节,变换方向,并且因为整个锅炉都在载具上,必须考虑其工作效率。
  赵元溪给的关于连接蒸汽机上的阀门图纸,通过控制阀门的闭合,操控动力源的供给,以便随时调整车的快慢和停止。
  当然,赵元溪也没有将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等这台蒸汽机车真的造出来,直到能投入使用,不知道还需要过多少时间,她不可能在这里等着孟喜完成之后,才开始修建云中郡到咸阳的驰道。
  考工令将路线规划好之后,她便让人开始动工了。
  技术人员多是考工令手底下的工匠,而那些民工都是从四处征调过来的,只不过这次征调若不需要抵劳役,便能领到一定数额的工钱,若需要完成劳役的,则也会提供足够的食物,不需要再另外带粮食。
  这条路所途径的县,所有县令都得配合其工作。
  易阳县县令毛亨也收到了消息,他的辖区内也得负责一段路的修建。
  初听到这消息时,毛亨以为是秦国要强行征调民夫,他面色沉重,如今正是春耕,若是征调大量的民夫前去修路,那易阳今年的日子又要难过了。
  他问前来传信的令使,“这路必须得现在修吗?”
  “谕令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县令你自个看吧!下官还得往别处传令呢!你也不用担心,这事是太后娘娘推动的,听说太后娘娘出了一大笔的钱!”
  谈到那笔钱的时候,令使忍不住咂舌,这笔钱但凡能给他三瓜两枣,他这辈子都不愁吃喝了。
  毛亨愣了愣,前阵子毛苌写信回来,说太后正让他整理赵国留下的典籍,将那些典籍都翻译成秦字,如今他在前张国相之妻弥夫人手底下做事。
  毛亨以为太后只对那些文史资料感兴趣,没想到她竟还管修路这事!
  他打开谕令,仔细阅读之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他也发出了同令使一样的感叹,还真是好大一笔钱。
  征调民夫为何会让百姓民不聊生,除了耽误农时之外,征调民夫是不会提供粮食和钱的,即便有那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百姓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粮食,甚至牺牲身体为代价,却换不回任何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只是耗材,没了那就换下一批。
  但有了这笔钱,那些民夫至少能在这次建设过程中好好活下去,甚至还能活得更好一些。
  那些吃不饱饭、流离失所的人,反而能在这修路的过程中混顿饱饭。
  毛亨眼中泪光闪烁。
  县丞见状大惊,慌张道,“毛县令,朝廷到底要征多少民夫,咱易阳才刚缓口气,路上的那些百姓现在还有人靠挖野菜树根活着呢!这要是把人都征去了,那咱也都别活了!”
  他在旁边又吵又闹,整得毛亨都不知该说什么,“停停停,谁说要把人都征去了,咱们这地可还要有人种呢!你自己看看吧!”
  县丞不明所以的接过,看完之后便拍掌大笑,“好呀!好呀!有了这么一笔钱,咱们县这一年买种子的钱可就有了!不少人也能吃得起饭了!”
  去年太后让人在这里种了玉米、大豆等新种,还减免了赋税,的确让易阳人活了过来,只是没地的依旧没地,靠着给那些富户种地的百姓,再丰收也只能混个温饱,大头还都是被那些富户给拿去了。
  这些没地的百姓除了给人当佃户勉强过活,一直也没有什么其他路子养家糊口,要是能给修路,这一年到头,哪怕是刨去每年那一个月的更卒,剩余十一个月也能让那些人攒下笔钱,来年自己买地买种,这日子不就起来了么!
  县丞越想越高兴,眼珠子一转,便笑眯眯地道,“听说咸阳私学兴起,毛县令早早把自己侄儿送到了咸阳,果然是有先见之明。”
  县丞的想法很简单,这咸阳未必不是个好去处,毛苌那混小子都混到赵太后跟前当编书的了,假以时日必然封官加爵,他瞧着也心痒痒的。
  毛亨捋着胡须,心里美滋滋,嘴上却客气着道,“那时太后亲自过来把毛苌给带走的,咱也不知道她是瞧上了苌儿哪点,我这个叔父当时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他在咸阳惹了事,好在这孩子还算听话,老实的在太后娘娘手底下办事!”
  “是是是,苌儿那孩子,我从小便觉得他气度不凡,未来有大出息!”
  “哈哈哈——”毛亨大笑。
  县丞见时机差不多,故作苦恼道,“倒是我家那小子,学了些经史诗文,可到现在也没有个正经营生,当真不如苌儿一星半点,我家夫人这急得头发都白了。”
  “孩子还年轻,县丞不必忧心。”
  “这,下官有个不情之请,还请县令帮忙,小儿虽不如苌儿,但学问也还不错,不知太后那里还有没有需要干活的,咱也不挑,能让他混口饭吃就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