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排队的人很多,虽然已经提前分流,但这一行人至少有上万人,蓼生依旧还是排了很久,好在轮到他的时候,粥桶里面依旧还有不少粥。
  他将那枚符片递给检查的人,那人在他符片之上戳了一个眼,又还给了他,随即他便领到了属于他的粥,热乎乎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蓼生舔了舔自己干燥的嘴唇,快步走了回去,将那热粥送到了父母跟前,又将一竹筒分给了妻子,“快些吃,还热乎呢!”
  “良人也用一些。”
  “我有豆饼,你们吃吧!”
  第205章 开荒挖渠
  女人也不再推辞,将那粥喂分给了三个孩子,自己最后喝了一口,又递回去,“我已经吃好了。”
  蓼生心底发酸,“那我们一起吃。”
  剩余那半桶粟米粥,两人仿若在喝山珍海味一般。
  之前同蓼生说话的男人啧了一声,将包袱往背后一甩,拍拍屁股直接走了。
  呸!吃个饭,都不消停!
  因有提前给这些流民分发几天的粮食,路上并没有饿死的人,有些老弱病残扛不住,实在走不动了,便安排他们坐在马车、牛车之上。
  中间蓼生的父亲生了病,幸亏得到了大夫的救治,路上煎药不方便,但只要到休息点,蓼生总能为他父亲取来应该喝的药。
  一行人足足走了二十天,才终于到了地方,
  虽还是有些人折损在迁徙的路上,但大部分人到达之后,精神都还不错。
  蓼生没想到竟然如此顺利就到了这里,抱着自己的妻子又落下泪来,“阿青,我们终于到了!”
  女人拍着蓼生的背,心中感叹万分,“是啊!我们要有新家了。”
  眼前一望无际的绿地,各种野花正在盛开,河流湖泊从中间穿过,不少飞鸟从芦苇丛中穿梭,野马、野鹿在岸边喝水,因人的突然到访,四散而去,消失在草原之上。
  远处是那阴山山脉,起伏的森林,弯弯折折的赵长城横亘在其间,阻挡着匈奴人的靠近。
  赵元溪比这些人要提前几天到达,这段时间她早已将附近的地块都勘察了一遍,的确是块极好的地,难怪会有塞上江南之称。
  赵武灵王在这里修建的养马场依旧还在,里面骏马无数,各个养得油光水滑的。
  秦军接手了这里之后,这批马匹也就成了秦国的。
  赵元溪趁着这段时间学会了骑马,虽然不能跑得很快,但应对出行已经足够了。
  这地方路没几条,仅有的路还十分崎岖,出行要么靠双腿,要么靠马匹,赵元溪也算是入乡随俗。
  她骑在马背上,穿着一身骑装,带着众人从黄河上游返回驻地,见又来了一批百姓,勒马停下,“这是第几批了?”
  那领队拱手行礼,“这已经是第五批了。”
  一批人大概一点五万左右,如今到达西套平原的至少有七万人,大概再有两三天,人就能到齐了。
  “辛苦了,将他们带回休息处,会有另外的人接手,你们且休息几天。”
  “诺!”
  赵元溪策马离开,翻飞的红衫仿佛化作落日,隐入那些绿草树木之间。
  蓼生匆匆一瞥,心中翻起滔天巨浪,刚刚那位就是秦人的太后吗?一想到这些天,他们吃的、用的东西都是这位太后赐予的,连这处住处都是她带人找来的,蓼生不禁想记住她的样子。
  只可惜,那道红色的身影消失得太快,根本来不及看清楚。
  但离那领队近些的人,却看得清清楚楚,不少人都怀着跟蓼生一样的想法,纷纷打听起赵太后的模样。
  有人得了这么一个显摆的机会,直接将赵太后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赵元溪还不知道自己在赵人之中形象又变了样,之前是受尽磨难归国的赵国公主,如今又成了庇护赵人的神女。
  她带着人回到了自己的大帐,将舆图摊开,沿着黄河指向河套内,解释道,“虽然此处水草丰美,但灌溉条件还是太差了一些,我打算沿着这里让人开凿一条沟渠将河水引入,如郑国渠一样,让黄河水自然灌溉这块地。”
  李牧:“挖渠并非容易事,太后难不成这个也会?”
  “当然——不会!”让她挖条小沟渠,这种没啥技术含量的活,她倒是能干,但这种大渠还是得专业人士过来,不过早在规划开发河套之时,她便已经考虑到了要挖沟渠的事。
  “那人差不多应该快到了,我们先把民工召齐,等他到了再动工。”
  迁往河套的赵人大概有十万,还是有部分流民没有选择来这里,而是留在了邯郸。
  虽然有十万人,但能动用的劳动力只有不到一半,赵元溪既要让人开垦农田,还得留一部分的人开挖沟渠。
  她忍不住长叹,人多了难办,人少了同样也难办!
  果然,她不是治国的那块料,才十万人就已经将她整得头疼。
  “戍边的守军有多少人?”赵元溪把主意打在了这些人身上。
  戍边的守军常常需要自己耕种,只不过之前住在这里的人并不多,种的土地也仅够填饱这些将士们的肚子。
  李牧:“现在大概有五万人。”
  那能种地的能有两万人,再加上她带来的人,勉勉强强能凑个三万人出来,五万人耕种,三万人挖渠,倒也差不多够了。
  只不过这并非是这些守军的职责所在,挖渠、开荒更是苦役。
  “调两万守军,再加上我们带来的人,让他们带着这些赵人开荒、挖渠,给他们两倍的军饷。”
  蒙恬忍不住问:“那这钱从哪里来?”
  赵元溪手一抖,墨汁滴落在白纸上,看得她直心疼,好不容易画好的图就这么废了,“不问大王要,难道还要问我要吗?”
  总不能让她既出力,又出钱吧!
  现如今这可都是秦国的百姓和将士,嬴政占了赵地那么一大块地方,如今更是将拥有河套这片沃土,他不出点钱,难不成光在这吃白食?
  蒙恬当即闭上了嘴,他怀疑他再说下去,赵太后就该掀桌子了。
  “臣这就上书给大王。”
  外面护卫提醒,“太后娘娘,有个自称郑国之人求见。”
  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了她心心念念的大才!
  “快快有请!”
  大帐从外面被人掀开,一头发花白的老者走了进来,见帐内之人,垂首行礼道,“臣郑国见过太后、雁门君、蒙少将军。”
  “郑水工快免礼,我等你好久了!”赵元溪越见他就越觉得顺眼,仿佛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将来数不尽的良田。
  郑国自郑国渠修筑好了之后,便留在了秦国,平日里的工作就是修护河渠,本以为他这辈子大概就是如此,不曾想有天竟被赵太后从秦地召来了这千里之外的云中郡。
  第206章 郑国
  赵元溪带着他走到那张舆图跟前,问,“郑水工可了解此处的地形?”
  “不敢说了解,臣只看过舆图。”
  赵元溪指着舆图的一角划线,“此处地势北高南低,河流自北穿流而过,郑水工曾亲自设计郑国渠,想来并不陌生这一地形。”
  郑国渠就是利用渭北平原西高东低这一条件实现直流灌溉,与这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想让郑水工同样在此处修河渠,将河水引入,灌溉这片土地。”
  “臣定当尽力。”
  赵元溪笑道:“有郑水工相助,我自是放心的,近几日蒙少将军会带着你去勘察此处的地形,还望你早些规划出最为合适的方案。”
  修渠的事赵元溪交给了郑国处理,她自己则一头栽进了田亩之中。
  赵元溪来的地方为河套地区中的前套部分,面积约1.2万公顷,之所以先来这里,那是因为这里是河套地区最容易开发的那部分,开挖河渠的工程量最低,降雨量也最为充沛,土壤也足够肥沃,能够维持农耕的发展,同时还能兼顾放牧活动。
  赵元溪目前选的地都是靠近水源的河谷,在水渠没有修建好之前,尽量不耽误耕种。
  开荒在古代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程,要提前确定开垦的范围,对地面植被进行清理,靠着斧头、锄头、铁犁,几万人生生在这片地方开垦出了一眼望不尽的田地。
  那些被砍倒的草木部分被带回去晒干之后作为燃料,草木灰则被均匀地撒回地里。
  养马场的马粪饼尤其的多,有些还是已经被腐熟发酵过的,赵元溪让人取来,让他们将这些马粪饼打碎了混合在土壤中。
  大型的水利工程没修建好,赵元溪便带着他们修些短渠,在附近打井取水。
  那五万劳动力,以五人为一组,相互合作,再以每十个五人分成一队,规划好自己要开垦的那部分土地,另有一些秦兵会按时巡查各处,若有偷奸耍滑者,轻则训斥,重则罚当天不能吃晚饭。
  实际上所有人都跟打了鸡血似得忙得不可开交,或许是知道这些地将来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干得格外得卖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