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赵国内乱的消息传遍其他六国,众人还来不及感叹李牧竟然被秦王收下了,便收到赵王因发疯摔倒,成了残废的消息。
  诸国蠢蠢欲动,谁都想趁着赵国式微之时,从赵国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嬴政自然也一样,赵国本就是他的囊中之物,断不可能让别人抢了的道理。
  只是秦军才受了重创,又恰逢秋收,嬴政不得不放缓步子,将进攻赵国的时间推迟两个月。
  李牧虽入了秦国,但并不愿为秦国讨伐赵国。
  嬴政也不在意,反正他秦国不缺良将,只要李牧不是他的敌人,那便够了。
  更何况如今世人谁不知道李牧是他秦王亲自请来的人,他如何对待李牧,都将会被其他诸侯国的人看在眼底,他对李牧越是看视,那愿意入秦的人也将越多。
  嬴政将李牧封为了将军,赐将军府,虽暂无领兵之权,但给与了他极大的自由。
  去疾终于回了咸阳,好不容易得了空,便向李牧告假,要回家一趟。
  李牧自然同意了他的请求,甚至还给了他些赏钱。
  去疾同李牧道谢,临别之际,见将军独自一人坐在院中,忍不住提议,“将军,您要不同我一起回家?”
  李牧愕然。
  去疾忙解释道,“我家就住在雍城,我父母都很敬仰您,他们听说我现在跟着您,都很感激您呢!”
  “雍城还有我好些兄弟,他们也都很想见您!”
  “不过,您要是不——”
  李牧起身,淡淡道,“那就走吧!”
  去疾好不容易回过神,立马跳起来欢呼,“我这就去给您收拾东西。”
  李牧轻笑着,许久没有舒展开的眉头也终于抚平了些。
  两人骑着马,后面还跟着些秦国的士兵。
  “将军,到了雍城,您肯定也会喜欢那里的!”去疾带着几分自豪道。
  李牧倒没有他这么兴奋,只不过留在咸阳太让人压抑,仿佛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是秦国降将,如今只能被秦王拿手里向世人炫耀。
  去疾又道:“太后娘娘也住在雍城,您不是同她是旧相识吗?到时候你也可以去见见她,她肯定会很高兴见到你的。”
  “我同她并不相熟。”连秦王子楚的模样,他都已经快记不清了,更不用说子楚身边的女人。
  去疾有些意外,“这样吗?我还以为您同太后关系很好呢!当初可是太后娘娘求了大王,才将您给成功带回来的!”
  不经意间,去疾就暴露了赵元溪曾对李牧设下过圈套的事。
  第158章 招收女工
  李牧本以为这一切是秦王设下的局,不曾想竟是赵太后的计策。
  “那邯郸城中的传闻也同你们有关系?”
  去疾挠着脑袋,心虚地别开眼,“您别生气,当初咱不是互为敌对么!不过您放心,赵王能给您的,咱们大王都能给,赵王不能给您的,咱们大王也能给!您绝不会吃亏的。”
  李牧脸色淡淡,若他能被这些身外之物打动,那他早就离开赵国,寻找自己的天地,哪里还会固守着赵国!
  不过,现在说这些也毫无用处,他现在只不过是降将,如今能活着已经是秦王施以仁义了。
  还未入城,李牧便看见道路两旁整齐栽种着许多他不曾见过的植物。
  正值秋收季,农人在田间劳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色。
  李牧勒马,眺望着眼前这片田地,眼中满是不解,“这是何物?”
  去疾也拉动缰绳,翻身下马,咧嘴笑道,“这是太后娘娘弄出来的新的粮食,我离开雍城的时候还没有见到它结果,没想到这玉米长出来竟是这个样子!”
  田间的老农听到太后二字,从玉米地里钻了出来,见路边站着几位军爷,“您们这是替太后娘娘过来查看收成的吗?”
  雍城近半数的田地都改种了玉米,赵元溪担心农人不会种,曾派了人四处指导监督,农人已经见怪不怪,如今真的丰收了,更是对太后感激涕零。
  去疾摇头,笑着道,“我们不是,不过我曾是太后身边的近卫,看过太后种这些东西,只可惜没见到它长成就离开了雍城,如今回来见了它结果,忍不住多看两眼。”
  老农笑着掰下几根玉米棒子,“得太后娘娘的福泽,咱们这些人今年都能有个好收成,这几根玉米军爷路上带着吃,若您能见着太后,拜托您带句话,咱们秦人都十分感激她哩。”
  头一回被人这般投喂,去疾心中又喜又惊,看着这一兜子玉米棒有些不知该如何是好,干脆每人分了一些。
  李牧也分到了一根,鲜玉米吃起来口感虽然一般,却带着淡淡的甜味,还带着股玉米的清香。
  去疾边嚼边赞叹,“我爹娘今年定然也种了不少,回去之后我定要大吃一顿。”
  李牧想得比去疾想得更多些,粮食问题一直是秦国对外动兵面临的最大难题。
  他低头看着手中那个小小的玉米,很显然秦国已经找到了能满足秦国粮食需求的新作物。
  即便他没有降于秦国,假以时日,秦国再攻入赵地,凭借着足够的粮草供给,赵国也撑不住多久,失败已经是注定。
  李牧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赵太后吗?或许他的确该去见一见这位曾经的故人。
  赵元溪还不知道自己的麻烦就要来了,自从赵高被升至中车府令之后,很多事情就得她自己亲自来处理了。
  真到了凡事要过问的时候,赵元溪才惊觉原来自己给赵高安排了这么多事!
  本还对赵高心有芥蒂的她,现在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工作能力,有些事还真不是普通人就能干的。
  她揉着眉心,将那些账簿处理完,整个人仿佛失去了光,瘫倒在榻上不再动弹。
  长今替她倒了杯茶水,将散乱在案几上的东西整理好,提议道,“娘娘要不出去走走。”
  赵元溪盘腿坐起来,陷入沉思之中,这些天忙得昏天黑地,连四处走走的时间都没有了。
  必须得赶紧招人!
  这活,她是半点都不想干了!
  可惜,元溪学院的那些孩子还太小,如今还用不了,不然也不用那么麻烦。
  人还没招到,又有新的事情急需处理。
  棉花已经开始收获,意味着织造坊要运转起来了。
  赵元溪看到陈河送过来的信,深吸一口气,“走吧!咱得去织造坊一趟。”
  织造坊建在墨家研究所不远处,为的就是方便栎能将织机做好后送到那里。
  如今织造坊中有织机百余台,纺车几十台,按照这些机器的织布速度,要织好五十多万件成衣所需的布料倒并不难,估计一个月就能做好。
  只是要将这些布匹制成成衣却还有些麻烦,每一件衣服都需要女工缝制,那便需要大量的女工。
  如今女子大多都是在家中劳作,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要想招到足够的女工十分困难。
  倘若将这些布匹分发到那些女工手中,让她们在家中缝制,同样还得面对各种问题,无论是布料的发放,还是衣物的回收都是巨大的工作量,而且效率也极为低下。
  赵元溪觉得还是得流水线生产模式才能满足她现在的需求,让那些女工统一来到这里,分工合作。
  当然,对于那些实在没办法出来,比如说腿脚不便,亦或者家中有人需要照料的女工,可以考虑让她们带回家缝制,不过这种显然不能成为生产的主力。
  如今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那些女工家庭生产模式中走出来。
  赵元溪同栎讲了这其中的困难,栎虽不能理解为何太后要如此迫切的制好这么多的衣服,但还是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太后娘娘若是不嫌弃,我可以和褚商量,侣葛坞的人虽然不多,但那些人如今都信褚的话,若是让褚同他们沟通,那些妇人想来是会愿意来这里干活。”
  “只是,侣葛坞离这里虽不算遥远,若日日早出晚归,实在不便。”
  侣葛坞距这里至少有两个时辰的路程,即便有牛车可以代步,那也不过快上半个时辰,每日至少需要花三个时辰在路上,着实太过辛苦。
  古代交通不够发达,要让雍城半数以上的女子聚齐在这里制衣也不现实。
  “那可否以亭为单位,在每个亭中安排一所小型的制衣坊,让那些妇人直接在那里做工如何?”
  除了管理起来麻烦了些,对那些妇人来说更方便,不需要离家太远,便能得到一笔额外的收入,制衣效率和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可以是可以,只是这还需诸位亭长的配合。”
  第159章 新的制服
  赵元溪并不担心这个,如今钱能解决的事情,对她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织布技术的提升已经极大压缩了制衣的成本,光是销售布料便能赚得很大一笔钱,那些制衣所产生的利润多分一点给制衣女工也无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