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他好歹都是自己主动赏的,这李斯不会做生意啊!
李斯尴尬笑笑,硬着头皮解释道,“太后让人著关于秦律的书,能使我大秦法学更甚,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我自然舍得。”
“李卿不愧是我大秦的肱骨之臣,听闻你师从荀子,你可知韩非?”嬴政话锋一转问到了自己最近感兴趣的事。
他最近读了韩非的《五蠹》、《孤愤》等书,受益良多,对书的作者自然也起了爱才之心。
韩非师从荀子,他的李卿同为荀子的徒弟,想来两人也是相识的,所以他想问问李斯,韩非是个什么样的人。
听到韩非二字,李斯眼中既有惊,亦有不喜。
同为荀子的学生,他们曾在稷下学宫一起研学,韩非出身韩王室,身份贵重,更能得他人青睐,反观他明明才智不逊于韩非,只不过因为出身低贱,便得不到重视。
正因为此,他才来了秦国,好不容易得到了秦王的重用,坐上了廷尉的位置。
如何能让韩非来这里,轻易夺取。
李斯垂眸,“韩非是臣的师兄,才华出众,很是得老师的喜爱,只不过他是韩国王室子弟,实乃我大秦的敌人。”
嬴政倒不在乎,他看上的人,还能让他跑了不成?
韩国王室算什么,韩国都要被他给灭掉,到时候韩国没了,他自然得过来俯首称臣。
“你既认识他,那便替寡人去信给他,若能将他邀至秦国,那便是李卿大功一件。”
李斯心中颇为不满,又十分无奈。
秦王对法家十分尊从,对他而言是好事,可秦王看重的只是法家,并非是自己,这就让李斯体会到了深深的危机感。
可他并没有拒绝的权利,只能应下这桩哪里都不讨好的差事。
“寡人这里有些韩非的著作,李卿若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带一份回去。”
嬴政觉得自己十分贴心,既然是师兄弟,两人的思想大概也有相通之处。
韩非的思想很符合嬴政的想法。
李斯作为他现在最看重的法家人,自然也应该跟着他的思想来,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治理好秦国。
“多谢大王。”李斯拱手称谢。
回到自己的府邸,李斯看着案几上摆放整齐的书卷,眸中满是嘲讽,他再讨厌韩非又如何,只要大王看重他,自己还不是得学习他的思想道理。
李斯攥紧了拳头,心中燃起熊熊大火。
主事前来提醒,“主君,魏夫子到了。”
李斯这才收敛了眸中的冷色,恢复如常。
魏夫子是李斯收下的门客,平日里替他整理那些繁杂的卷宗,是个十项全能之才。
李斯本打算找个擅长秦律的送给太后也就够了,可现在他改变了想法。
太后既然在大王心中的地位并未下降,自己与太后多亲近些,自然是有益无害。
若是他手中的人能助太后将书著成,那太后便就算与他有了些交情。
第56章 韩非和张良
此时,距咸阳千里之外的韩国都城——新郑。
某个宅院。
少年意气风发,眉宇间透着股傲意,手持长剑挽出几朵剑花,手腕轻颤,带起如裂帛般的剑鸣声,那原本飘落的竹叶随着他剑锋划过,竟被直接斩断。
“良儿。”妇人轻唤。
少年将剑收回鞘中,应声道,“阿母,你怎么来了?”
妇人笑道:“瞧你,弄得这一身的汗,你叔父来了,还不快来拜见。”
张良接过侍从递来的绢帕,忽乱地擦了擦,问道,“见过叔父,不知叔父今日来此,所谓何事?”
张安捋了捋花白的胡子,满意地看着眼前的张良,“你总说良师难寻,今日叔父可就为你寻了个老师。”
他这个侄子自小便才华过人,韩国那些公卿大夫能做他老师的寥寥无几,他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说服了那人。
张良脸上闪过一丝异色,笑问,“叔父可是寻了公子非?”
“你消息倒是灵通。”张安无奈,不知道应不应该高兴他侄儿的敏锐。
公子非即是韩非,韩非为韩王室子弟,自然当得起这个名号。
最近,韩非才回韩国。
韩桓惠王时期,韩非曾试图劝说韩王变法。
可惜韩王昏庸无能,拒绝了韩非的提议,宁愿以弱事秦,也正因为此,韩非遭到了韩王的不喜,无奈之下,他近些年只得在其他国家游历。
此时韩安王才继位,韩非选择回到韩国,想来是有了打算。
张良早就听闻过韩非的大名,只可惜一直无缘相见,现下得了这么个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他跟随着叔父去了韩非府中。
韩非正当不惑之年,却青丝染霜,眼角也已刻下时光的痕迹,他脸色苍白,身形瘦弱,只有那双眼睛依旧闪着精明的光。
“韩非公子。”张安道。
“郎中令,请坐!”韩非说话略有些结巴,吐出的话简短而直接。
张良站在他叔父身侧,好奇地观察着他未来的老师。
张安拱手坐下,“这便是我同你说过的张良,侄儿顽皮了些,还望公子今后担待。”
韩非点头,看了一眼张良,少年眉目清澈,风姿卓绝,不愧出自五世相韩的张家。
“不错!放心,把他,交给我便是。”
张安连忙道谢,张良跟在他身后一同行礼。
这老师便算是认完了。
张安见韩非面前摆放着舆图,便与他闲聊起来,“公子可是在思抗秦之计?”
自从先韩王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韩国如今国土只剩下新郑及其周边地带,若秦国攻来,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韩非作为韩王室,不得不替韩国找出一条生路。
“秦国,虎狼之狮,正窥探于韩国,可我韩国国弱,实在无力御敌。”韩非无奈长叹。
若是当年先王听从他的话,韩国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
韩非纵使心怀大志,可在这韩国根本没有出路,而他韩王孙的身份,也将注定他与韩国共存亡。
“秦国虽强,却并非毫无弱点,秦王实乃独夫,国家大权尽归秦王,只要将秦王除去,秦国必定大乱,到时候光是秦王室内部的争斗,就能让秦国安分十数载。”张良小声建议。
他们韩国的确打不过秦国,但只是刺杀秦王,却还是有机会的。
韩非微愣。
他还未说话,张安就直接踹了张良一脚,“胡言乱语,若是刺杀成功也就罢了,倘若失败,你可想过后果?”
即便成功了,秦国暂且不会对韩国动手,可一旦秦国恢复,那韩国同样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不过是现在死,和推迟几年死而已。
张良老实下来,心中却在嘀咕,虽说这是下下之策,可谁又能说他说得不对呢?若是等秦国对他们动手,那他们连反击的时间都没有了!
“无妨,良的想法,虽然稚嫩,却也不失,一条计策。”韩非笑道,对眼前年轻人的胆量十分欣赏。
他继续道,“我本欲联合,其他诸国,共同抗秦,可诸王皆畏惧秦国的强大,不敢动手。”
张良蹙眉,嗤笑道,“难道他们以为秦国拿下韩国之后,就会罢休吗?只求一夕安寝,不思将来,那韩国如今面临的困境,不就是其他诸国未来要面临的局面吗?”
张安长叹,“理是这么个理,可世人皆是各扫门前雪,哪里会管他人,更何况如今诸侯国皆内斗不休,无暇顾及秦国的威胁。”
三人皆沉默,心中皆是无奈。
良久后,韩非才开口道,“韩王欲派我去秦国游说秦王。”
张安、张良不由大惊。
“秦王欲取这天下,哪里是你可以阻止的?”张安大声道,脸上不满。
韩非苦笑,他如何不知这一点,秦王的铁骑十万韩军都抵挡不了,他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不过是给韩国多争取一点时间罢了!
“不必动怒,大王只是有这个想法,还并未下令。”
张安这才冷静下来,拧着眉道,“这样的主意想必是大王身边的那些佞臣建议的。”
韩非归国后,那些贵族铁定是坐不住了。
张安气恼,将那些不思进取的王宫大臣痛斥一番。
韩非道:“他们或许是不怀好意,但其实我也是想去的,我还想为韩国多尽些力,倘若真的能说服秦王,那我便是大功,到时候再向韩王提议变法之事,或许还有机会。”
“秦人残暴无礼,这实在不是个稳妥的办法?”张安依旧不赞同。
韩非轻叹,“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我为韩国王孙,秦王自然更不会对我动手,更何况,将来出使秦国的人,不是我,也会是别人,我怎么能将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张安不再说话。
等张安离开,留下来的张良,眸色坚定道,“老师,我陪你一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