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可若是能在全国推行同一套启蒙书,所有的人学同样的语言,所有的人读同样的发音,那一切问题就顺其自然的解决了!
  李斯心动了,他想将这些儒生都带回咸阳交给大王,大王若是知道此书有这等妙用,定然会大喜。
  “汝等行此大善之事,汝等可愿意同我回咸阳,为我秦国效力。”
  ???
  赵元溪满头问号,当着她面挖她墙角,你礼貌吗?
  “李廷尉,这些是大王派来给我的。”
  她着重强调了我的二字,咬牙切齿!
  被泼了一盆冷水,李斯瞪着眼睛,可看到眼前之人是太后,气势又弱了下去,不甘心地辩解,“他们去咸阳才是更好的去处。”
  好家伙,给人上眼药呢!
  赵元溪退后两步,神色不变,“你将他们带到咸阳,打算给他们什么官职?”
  李斯拧眉,“自然是去我府中当门客,继续著书,若是书成,臣自然会向大王举荐他们。”
  没有做出成果,他如何能为他们请赏,他府中藏书无数,更有美酒佳肴,再怎么样也比留在这个无人问津的雍城来得痛快。
  众人面面相觑,若是在他们刚来这里的时候,廷尉如此相邀,他们自然会欣然前往。
  可是来了这里之后,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学术环境!
  之前在秦国宫学,虽然能与不少良师益友相交谈,但规矩也同样多,而且总会有些莫名其妙的争吵。
  不是为了那个学术问题,而是对于学派之间的争执。
  比如说儒家和法家,每日必然一吵,当然这美其名曰为论道。
  这里虽然没秦国宫学热闹,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静下心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更何况,太后给的实在太多。
  除了每个月的例钱,太后时不时还会送来赏赐,遇到些新奇的玩意,也会让他们一起分享。
  他们需要什么,只需要招呼一声,澧阳宫那边便会将东西送过来。
  一开始他们还觉得不好意思,可太后却说他们是在为秦国效力,自然不能薄待了他们。
  他们并无官身,虽是为秦国效力,可他们用的、吃的、喝的,现在都是太后给的,他们如何不对太后敬重。
  君子生于义,他们受太后的恩惠,自然不能忘恩负义。
  众人齐齐拒绝了李斯的邀请。
  “李廷尉看重我等,是我等的荣幸,只是我们答应要替太后将此书著成,恕我们不能答应。”
  李斯蹙眉,不明白他们为何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选择龟缩在这个小小的地方。
  “汝等大才,何止荒废在此?”
  赵元溪这就不乐意了,难道她这里是什么很差的地方吗怎么就会让他们荒废?
  “李廷尉,他们都是跟着淳于越的,淳于越著书是我让他去干的,你难道是对我有什么意见吗?”
  李斯不敢置信,脸一阵青一阵白。
  他以为他们著书是自发的行为,哪里知道这后面有太后的手笔,想到自己刚刚说了什么,老脸一红。
  “是臣失礼了,还请太后恕罪!”
  赵元溪轻哼。
  隔壁的动静传到法家那群学子耳中,他们一个个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就看到廷尉被太后叱责的场面。
  不同于儒家这些对李斯不感冒的人,这些法家弟子个个都是李斯的迷弟,看到偶像做出这种有失风度的事,心中的滤镜不免碎了些。
  他们甚至感觉淳于越那老头都比他们的廷尉厚道,至少淳于越做不出当着他人面抢人的事。
  周遭的目光让李斯如芒在背,他本身就是个爱面子的人,如今失了这么大的脸,自然想尽快离开。
  “此事就此作罢!太后娘娘,您之前说的有问题的年轻人在哪?”
  赵元溪这才想起这人是自己请来给那些学生回答问题的,表情稍微好转了些,眼神示意那几个站在门口的法家弟子过来。
  “你们之前不是心中有许多疑问吗?我把李廷尉请来了,有什么问题尽管去问。”
  众人大喜,对太后露出感激之色。
  李斯心中憋屈,明明是他来帮忙,结果不仅没有分毫好处,连这些人都不感激自己。
  他何曾受过如此委屈?
  法家弟子将李斯迎进了他们的课室,如小山高的书堆就那么摆放在李斯跟前。
  对上这群人渴求的目光,李斯虽有些不满,可念在同门情谊,还是替他们一一解答了那些问题。
  这时的李斯才知道,当初向大王提出要编纂出一本秦律通识的人,原来是太后。
  第52章 摆酒设宴
  李斯心情复杂,他调查过大王身边的人,想知道提出此等建议的大才到底是谁,不曾想那人竟是太后。
  虽有些失望,但他又觉得安心。
  太后虽有智慧,现在也不过是个彻底失去权势的女人,并不会对他如今秦国的朝堂造成影响。
  甚至这些围绕在他身边的法家学子,未来也不过是他手中的官吏,真正会威胁到他地位的人,不在咸阳,也不在秦国。
  李斯眼中晦暗不定,想起了那个被大王屡次称赞的韩非。
  只可惜韩非忠于韩国,绝不可能来秦国入仕,李斯冷笑。
  赵元溪见他们交谈甚欢,不再打扰,转头看向另一边屋内的儒生,笑道,“关于注音之事,便听李廷尉的,一切以秦国官话的发音为准。”
  秦国语言的语调与现代的并不相同,赵元溪也帮不了什么忙,只能让这些儒生自己处理。
  好在这里还有一位儒学大师,有淳于越盯着,不至于出现什么差错。
  淳于越替扶苏上了一上午的课,到了时间,敲敲桌案,趴在桌上打瞌睡的子婴揉着眼睛,打了个哈欠,含糊不清道,“大兄,下课了吗?”
  “子婴公子,若您实在不想在我这,您应该去找太后。”
  子婴撅着嘴,“大母今天很忙,没空陪我!我是来找大兄的,又不是来找先生你的。”
  淳于越已经被子婴磨的没脾气了,两相对比之下,他才深知扶苏有多么好管教。
  恰是时,张苍过来提醒,“先生,李廷尉过来了,太后说难得儒法两大家齐聚,想请你们一同去兰庭用膳。”
  淳于越听到李斯这个名字,脸色倏地一沉,若说打压儒家最狠的人,除了秦王还有谁的话,那就只有李斯!
  淳于越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李斯的严法,两人关系可谓势同水火!
  太后让他和李斯一起用膳,淳于越不免有些怀疑太后这是打算看他的热闹。
  赵元溪知道儒法两家关系并不和谐,但正是因为不和谐,她才想要让双方能多多交流交流。
  人嘛!思维不能太极端,取长补短,才能均衡发展,国家亦是如此。
  兰庭之中已经布好了膳食。
  池水边的亭中和外面的空地上整齐摆放着食案,等着众人落座。
  赵元溪坐上首,扶苏、子婴坐在她下面,李斯居她右手边,淳于越居左手边,其他学子则坐在亭子外。
  李斯见了淳于越,额间的皱纹更深了些,脸色也阴沉得可怕。
  这人次次见他,都将自己好一顿痛批,李斯实在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
  若非他早早被秦王指派给了扶苏公子,可能那天李斯已经把他给弄死了。
  李斯等着淳于越对自己放狠话,可直到落座,那儒生也没对他横眉冷对,反而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李廷尉,好久不见。”淳于越笑得谦逊,反衬的李斯冷着脸的模样,有些刻薄无礼。
  李斯只得拱手回礼,两人气氛看似倒也和谐。
  亭中的暗潮涌动没有影响外面的学子。
  他们来这里这么久,还是第一次同太后娘娘一起用午膳,还怪让人激动的。
  案上一人一鼎,鼎中放着一条青鱼混着豆腐炖煮,加上其他的配菜,诸如肉片、蔬菜。
  鱼肉在乳白色的汤汁中上下翻滚,鱼肉的鲜香混着紫苏叶淡淡的清香,让人不禁食欲大开。
  淳于越忽然想起自己刚到雍城那天吃的那条鱼,那鱼的做法他从未见过,不知是出自谁的手艺。
  赵元溪见他在发呆,好奇地问,“淳于先生在想什么?”
  淳于越:“臣只是想起太后那日送来的鱼,滋味甚妙,有些好奇今日的鱼如何。”
  “之前的是红烧,酱汁味会更浓厚一些,这次是清炖,更能尝出这鱼肉的鲜美,而且这汤更是不错,里面放了新鲜的豆腐,口感也更为丰富。”赵元溪笑着解释。
  众人这才发现汤里不仅有鱼,还有一种白色的块状物。
  用勺子舀了一勺,放入口中,这奇异的口感,鲜甜的滋味,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淳于越细品之后,面露不解,“太后娘娘,此物可是用菽豆所制?”
  赵元溪挑眉,这人没想到舌头倒是挺灵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