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爹,娘,你们养了我六年,把我当成亲女儿一样对待,你们的恩情,我这辈子都报答不了,只盼望下辈子,我还能做你们的女儿,好好地孝顺你们二老。”
  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坟头的青草,仿佛是对他们话语的回应。
  姜海棠又低声诉说了许多,说自己的事业,说孩子的趣事,说对未来的期盼,也说了那些未能承欢膝下的遗憾。
  陆良辰始终安静地陪在一旁,默默地添酒,整理供品。
  祭奠完毕,两人在坟前静静地站了一会儿。
  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周围很安静,只有鸟鸣和风吹过树林的声音。
  “爹,娘,我们以后会常回来看你们的。”姜海棠最后说道,声音已经平静了许多,带着一种释然和承诺。
  下山的路似乎比上来时轻松了一些。
  坐回车里,姜海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
  这次祭拜,像是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陆良辰发动车子,握住她的手:“以后,我每年都陪你来。”
  “嗯。”姜海棠回握住他,心里充满了感激和踏实。
  回到城里,离愁似乎被冲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
  该见的故人都已见过,该了的心事也已了却。
  离开的日子也到了。
  离开的这天清晨,天空飘着细雨,仿佛也在诉说着离愁。
  小何早早收拾好了行李,陆良辰抱着还在熟睡的小橙子。姜海棠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小院,这里充满了他们新婚燕尔的甜蜜、初为父母的喜悦和奋斗的汗水。
  只是,此后,这里会有新的人住进来,而他们也将走上新的征程。
  康小夏、刘红梅、黎景程……等等和姜海棠交好的人都来送姜海棠。
  机械厂这边,也来了几个熟悉的人。
  正要出门,却看到顾昀笛和舒启华也冒着雨来了。
  姜海棠忙迎过去,心疼地说道:“干爸干妈,你们怎么来了?下雨呢!”
  “好孩子,我们已经回到学校安置了下来,这是我们的地址,等你到了京城给我们写信,你这一路上两个女人带着孩子,我们不放心,总得来叮嘱几句才行。”
  舒启华拉着姜海棠的手,眼眶红红的,塞给她一个布包。
  “里面是些吃的,有给你准备的,也有给孩子准备的,到了京城,记得常写信回来。”
  “哎,我知道,干妈。”姜海棠哽咽着点头。
  两辈子的相处,姜海棠想到未来有很长时间见不到,是真的难过。
  “没事的,海棠,我和你干妈都是老师,我们有寒假,还有暑假。等我们放假了就去看你们。”
  舒启华又对小何仔细叮嘱:“香草啊,这一路上要辛苦你照顾好海棠和孩子。”
  即便心中有多少不舍,终究,还是到了分别的时间。
  陆良辰开车送姜海棠去车站。
  在一片不舍的告别声中,吉普车缓缓驶出纺织厂家属院。
  姜海棠透过车窗,看到路边上冲着吉普车挥手的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身影,视线渐渐模糊。
  “海棠,你和小橙子先回去,我很快也会回到京城,到时候,我们一家子就不用再分离了。你回去了,记得告诉小桃子,爸爸想她了。”
  姜海棠郑重点头,目送陆良辰下了火车,在车窗外挥手。
  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着,窗外的景色从西北的苍茫逐渐变为中原的平坦。
  小橙子睡醒后精神头十足,在小何用毯子围出来的“安全区”里咿咿呀呀地自说自话,啃着磨牙饼干,玩着小玩具
  姜海棠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
  她拿出舒启华给的布包打开,里面除了精心制作的肉干、饼子,还有一小包独立包好的奶粉,甚至还有两双显然是手工编织的小袜子,一看就是给孩子们的。
  这份细心和关爱让她心里暖融融的,这或许就是有妈妈的感觉。
  “香草姐,你也吃点东西。”姜海棠把肉干和饼子分给小何。
  “哎,谢谢海棠。”小何接过,有些感慨地说,“金城的人真好,都这么热心肠。顾老师和舒老师真是把你当亲闺女疼。”
  小何也是苦命人,其实挺羡慕姜海棠能有如此多的人真心诚意的爱护。
  “是啊,他们都是很好很好的人,尤其是干爸和干妈!”姜海棠微笑道。
  只是,姜海棠这话,小何并不懂。
  甚至,小何很是疑惑。
  这几天听到的消息是海棠曾经救舒启华和顾昀笛于危难之时,并没有看出来这两个人对海棠有多好啊!
  但海棠既然这么说,那就一定有道理。
  旅途漫长,姜海棠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又开始翻阅顾昀笛给她的那本笔记。
  笔记是用工整的钢笔字写的,夹杂着一些外文术语和简图,记录着国外机械领域的见闻和思考,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一些理念和思路依然让姜海棠觉得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姜海棠不由自主就沉浸了进去。
  小橙子似乎知道妈妈在忙,大部分时间都很乖。
  只是,小家伙也有不耐烦的时候,看着妈妈不理会自己,只是拿着书本看,他试图去抓妈妈手里的钢笔,被小何及时抱开了。
  “小家伙,这可不能玩,这是外公送给妈妈的宝贝。”小何耐心地哄着他。
  对面下铺是一位带着孙子的老太太,看到小橙子这么乖巧,忍不住夸赞:“这娃娃真省心,带出门也不哭不闹。”
  “可不是,我们家这娃是乖的不得了。”小何与有荣焉地夸奖着。
  第333章 苏教授
  这位老太太约莫六十多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藏蓝色的确良衬衫,外面套了件针织开衫,虽然款式普通,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十分平整。
  她手腕上戴着一块老式的手表,气质沉静温和,眼神通透,透着一种经历过风浪后的从容。
  在这个大多数人还挤硬座甚至无座的时代,能拥有卧铺票,本身就不寻常。
  是以,姜海棠并不敢对老太太有丝毫的不敬。
  老太太也含笑看着她们,目光慈祥。她轻声开口,声音温和清晰:“同志,你们这是去哪儿啊?”
  “是啊,婆婆,我们要从西北回京城。”姜海棠笑着回应,觉得这位老太太很面善。
  “西北好啊,地广人稀,就是这几年风沙大了些。”老太太语气里带着些感慨,“早年我也在那边待过几年。”
  姜海棠心中一动,试探着问:“婆婆您以前是在西北工作?”
  老太太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算是吧,到处跑,搞地质勘探的,荒山野岭没少去。”
  她语气平淡,但“地质勘探”四个字却让姜海棠肃然起敬。
  这绝对是顶尖的技术工作,而且异常艰苦,需要极大的奉献精神。
  “您是勘探专家!”姜海棠的语气带上了敬意,“那您为国家找到不少矿藏吧?”
  老太太摆摆手,谦和地笑道:“都是过去的事了,跟着队伍瞎跑,尽了点本分而已。比不上你们年轻人,现在是你们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她的目光落在姜海棠放在小桌板上的那本技术笔记和图纸上,“你是搞技术工作的?”
  “嗯,在机械方面做点研究。”姜海棠答道。
  老太太点点头,眼神里满是赞赏:“好,好啊!咱们国家现在就需要你们这样懂技术的年轻人。我以前在野外,最盼的就是有好设备,能省多少力气啊!”
  “可惜那时候好多东西都得靠进口,或者自己土法上马,难啊……”她的话语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殷切的期望。
  “以后一切都会好的,婆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会发展到我们不敢想象的地步。”
  闲聊中,老太太得知姜海棠是在西北长大的,便又问了些那边的风土人情和工业发展情况,问得很有水平,显然对那边的实际情况相当了解,并非泛泛而谈。
  姜海棠谨慎地分享了一些不涉密的见闻,但大部分都是说西北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故事。
  一老一小,两个人聊得十分投入。
  “看来地方上的同志还是很努力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一直在进步。”老太太欣慰地说,“就像这火车,虽然慢点,但总是一刻不停地在往前走。国家也是这样,总会越来越好的,就像你说的,总有一天会发展到我们不敢想象的地步。”
  她的话语里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感。
  聊了一会儿,老太太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开始阅读,姜海棠看见那是一本地质学专著,姜海棠没有打扰老太太,而是轻声哄着小橙子玩。
  整个包厢很是安静,只有小橙子偶尔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在广袤的原野上,节奏稳定而催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