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
  夏天,江南阴雨绵绵,便是河工部最担心的时候。雨水多,意味着河水上涨。
  不过,今年的夏天亦是平安渡过。转眼秋天,轩辕承稷回京述职,正好何辅城迎娶郡主,便是赶上了婚宴。
  黛玉这两天正在收拾,准备回京都。听有人报,甄家来人了。几位穿着不凡的仆妇,着人抬着几大箱跟几大筐东西而来。说是托晋王跟王妃的福,江南丰收,园子里的瓜果送来给晋王跟王妃尝鲜儿。
  黛玉让王嬷嬷领那几个仆妇先去歇息。但见院里放着六个大箱子,跟六个大框子。框子里挑的皆是新鲜蔬果,一看便知。黛玉让人打开箱子一看,六大箱子皆是绫罗绸缎,价值不菲。这便是有些过了……
  黛玉听外祖母曾经说过,甄家跟贾家有故。原先元妃省亲时,就知道,贾家还有五万两银子,放在甄家。贾家跟甄家是有过密切往来的。
  江南甄家是大族。早在太上皇时期,甄家就接驾了四次太上皇南巡。可谓显赫一方。
  黛玉跟着轩辕承稷到江南后,甄夫人还亲自来拜访过。后来甄家几次派人来接,都被轩辕承稷拒绝了。
  黛玉未细问其故,想是他不愿意跟甄家走近。稷哥哥不但不跟甄家走近,京都的四王八公,他也是拒而远之。
  黛玉心知朝堂之事,皇上跟太上皇的势力之争,几个皇子间相争,牵一发而动全身。
  她当下便打发了甄家的婆子们,让人把东西给抬回去了。甄家那几个婆子临行前,还直言,说了往日跟贾家的诸事。
  外祖是外祖家,她的她。黛玉让王嬷嬷转告甄家的人,说她心领了。又打发了那几个婆子的茶钱。东西是拒不接受的。
  待晚上轩辕承稷回来,黛玉便把白日发生之事告诉了他。
  “稷哥哥,甄家今日来了人,送了些东西来。不过,我当下便让他们的人把东西抬回去了。”她依在他的肩头,“稷哥哥,我做得可好?”
  轩辕承稷揽住她,道:“当然。”
  一直以来,轩辕承稷并未将他有剧透的事告诉过任何人。他曾想过,也许等很远的将来,他可能会告诉她,他的秘密。但不是现在。尤其是几次她梦中醒来,大汗淋漓,跟他说,她梦到了太虚幻境之事。他都用子虚乌有来哄她,让她安心。
  然而,他的妻子,是这个世上一等一的才女,何等的聪明。很多话,都不用直说。就如今日她退了甄家的礼,便是她度他的意思办的。
  “稷哥哥说过,要择人而处。”她偎依得更紧了。
  轩辕承稷见她此状,料她因着外祖贾家在中间。今日跟甄家划清界限,多少心中是有些思虑的。
  “若是老太太愿意,我们可以把她接来。”轩辕承稷道。
  无论是原著,还是这个世界。四王八公的命运,都既定了。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竭。若子孙还不知惜福,适可而止,那便是摧枯拉朽,败亡更快。
  黛玉明亮的眼睛,闪了闪,道了声,“谢谢稷哥哥。”
  轩辕承稷笑了笑,道:“你我本是夫妻。何谢之有?往后喊我承稷便是了。”
  “承……稷……”她轻轻地喊了他一声。
  对上他一如既往的温柔眉眼,亦如往日那般,如和煦的微风,但又有些不同了。
  她长睫颤了颤,又喊了一声,“承稷。”
  便是迎来包绕她的醉心的龙延香的味道。
  “玉儿……”
  又是一宿的旖旎,便是到了次日天明。
  *
  黛玉回京都后,便去荣国府看外祖母。
  贾母有大半年没有见到黛玉,亲昵地拉着她看了又看。
  祖孙之间,还是跟往日那般。
  又听来人跟王熙凤说:“刘姥姥要家去,怕晚了赶不出城。”
  王熙凤道:“大老远的,难为她扛那些沉东西,晚了便住一夜,明儿再去。”
  这话落在老太太耳中,便问刘姥姥是谁?
  王熙凤道明缘由,这刘姥姥,原是王家当年认的一门老亲。如今有一儿狗儿,在城外乡中住着。这刘姥姥,便是狗儿的老丈母娘。原先来家里走动过,今年丰收,便带着瓜果来府里。
  贾母道:“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请来一见。”说着,便催刘姥姥来见。
  刘姥姥是个风趣的老太太,逗得府里诸人直笑。贾母也是很久没有这般乐过。
  迟一些的时候,晋王来人问王妃府里之事。黛玉便要告辞,众人正乐着,王熙凤来送她。
  临行,王熙凤将刘姥姥带来的蔬果,分出一些让黛玉的人带回去。
  王熙凤笑着道:“这是老太太的意思。晋王府自是什么都不缺。老太太说,刘姥姥是高寿之人,大伙儿都接接有福人的福气。”
  黛玉谢过。思忖着,外祖母不一定不知道江南发生的事情。而且她似乎并不介意晋王府跟甄家保持距离。那便是最好不过的了。
  回去后,黛玉便将刘姥姥带来的瓜果做成晚膳。等轩辕承稷回来后,她便讲了今日的趣闻。
  轩辕承稷吃着刘姥姥送来的蔬菜,竟是比白天在宫里吃得还美味。“刘姥姥可是说的明日家去?”
  黛玉道:“正是。明日我去送送姥姥。”
  轩辕承稷正有此意。
  二人又叙了些话,便是更往日那般,早歇早起。
  次日,天一亮,黛玉带了些银两,衣物,便去了荣国府送刘姥姥。
  第33章 归处(1)
  次日,黛玉便带着银两和衣物,来荣国府送刘姥姥。
  来府里才知,昨儿外祖母被风吹病了,凤姐儿的闺女也是。
  凤姐儿正想让刘姥姥给她闺女取个名儿,让给压压,借借刘姥姥的寿。
  刘姥姥便给风姐儿的小女儿,取名为巧姐。
  黛玉将她带来的银子跟衣物交给刘姥姥,正好平儿也来了,将贾家诸人所赠刘姥姥之物给她。
  刘姥姥乐得合不拢嘴,直道谢。
  平儿说:“这包是太太给你的,让你拿去,或做个小本儿买卖,或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了。”
  黛玉默了默。二舅母还是这般。
  昨儿黛玉一直待到天快黑了方才回去,一直跟诸人在一起。刘姥姥此番来,没有提半个求字,反倒是一大把年纪大老远背了好些蔬菜瓜果来。贾家人要给刘姥姥银两东西,不都是自愿给的么?难道跟没有他们富裕的人来往,都是打秋风?
  黛玉想起自己早年来荣国府时,二舅母便是此般待她。这些年,她是从来都没有变过。
  平儿又将她自己给刘姥姥的包裹给她,道:“咱们都是自己,你放心收了罢。我还要和你要东西呢,到了年下,你把你们晒干的那个灰条菜干子、豇豆、扁豆、葫子、葫芦条儿,各样的干菜带来就是了。我们这儿都爱吃这个。”
  刘姥姥千恩万谢着。
  黛玉心道,平儿姑娘还是很不错的。跟贾家这些势利眼很不一样。
  又见刘姥姥拉着的外孙板儿,在那儿拧来拧去的。看到黛玉后,又悄悄地躲到刘姥姥身后去了。
  黛玉笑着道:“姥姥,把板儿送学吧。往后板儿每年读书的钱,我着人送来。”
  刘姥姥忙拉板儿出来道谢,谁知那板儿扭捏着就是粘着姥姥。
  众人一番说笑,又有一个小丫头,拿了个成窑钟子来,递给刘姥姥:“这是宝二爷给你的。”
  那成窑的钟子,原是昨儿贾母带着刘姥姥、宝玉、黛玉等去栊翠庵的妙玉处喝茶时,刘姥姥喝过茶的那个杯子。谁知那妙玉小师父是个有洁癖的人,说要扔那杯子,被宝玉把杯子抢了下来。今儿,宝玉便差人把杯子给刘姥姥了。
  那成窑是前朝的官窑,每年烧制的瓷器是有定数的。如今成窑已经不开了。前朝成窑里烧出来的瓷器,便成了珍贵的古玩。一般只有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之家,才会用。
  那妙玉小师父,原是出身仕宦之家的小姐,自幼带发修行。她所带的茶具,皆是价值连城。
  贾母处的鸳鸯也来送刘姥姥,给她送了些衣裳。
  刘姥姥说要去辞谢宝玉跟众姐妹。鸳鸯道:“不用去了,他们这会儿不见人,回来我替你说,闲了再来。”
  黛玉道:“姥姥,您家去儿收拾收拾,想来转转了,晋王府随时欢迎您。”
  把刘姥姥送走后,黛玉也该回府了。外祖母病人,需要休息,也不便多打扰。原来她未出嫁前,在这屋里,也无需人陪。如今她出嫁了,来这屋里便是客了,外祖母怎么也不得冷落了她的。想到此,黛玉也跟贾家诸人告辞。
  临行前,在园里的分路处遇到了宝钗。她道:“颦儿,跟我来,有句话要问你。”
  黛玉步履略滞了滞。宝姐姐怎还喊我颦儿?这名儿还是儿时宝玉表哥给她起着玩儿的名字呢。若是不愿喊她一声王妃,喊声妹妹,总是可以的吧。
  不过黛玉也不生气。她跟这个家也无甚关系,见他们不过是回来看外祖母是碰上了,没必要置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