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知青子女回城 第84节

  汪经理道:“不多,只有四万米料子。五千米黄色,一万五千米黑色和两万米深蓝色。虽然不足你订货量的一半,但我想以你现在的体量,这么多料子,也够你们做上十天半个月的了。届时如果还要订料子,厂里也来得及做。”
  “哈哈,够,够。”董杏花高兴坏了,“那汪经理,我们先订这四万米料子,剩下的您也尽快——等等。”
  徐荷叶打断了董杏花的话,她的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货架。
  “汪经理,这些都是什么料子?”徐荷叶看着这些料子,眼里冒光。白色针织,上头竟然还有萌版的举着火炬的大熊图案。
  “那是纯棉的,料子不错,可惜订货的服装厂倒闭了,付不起尾款,定的这批料子便积压在咱们仓库,成了库存货。”
  “小姨,咱们定下这批料子,做运动服,或者秋冬穿的卫衣。”
  徐荷叶记得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京市举行,为期十六天,到10月7日结束,这是华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承办的大规模综合性国际运动会。
  这届亚运会,其意义不亚于十八年后的京市奥运会。
  亚运会上很多运动服都很经典,其中一套就是白色的,上面有举着火炬的大熊猫图案。申一服装厂这批料子上印的熊猫图案和那件经典运动服上略有不同,却正好免除了侵权风险。
  如果能低价拿下来,生产成秋冬卫衣,或者运动服,等到运动会开办后,作为亚运会周边产品,一定能卖得好。
  第122章 合作共赢
  徐荷叶原本还没有想过要做运动服, 但,机会都摆到面前了还不能把握住,那她白重生一回了。
  徐荷叶忍不住想, 难不成她真是老天奶的亲孙女, 上一世过得太惨, 老天奶看不过去,让她重来一回,尽走好运?
  汪经理一听徐荷叶想定那批库存面料,忙道:“小徐, 你真想定这批料子?你如果要的话,我做主, 低价给你。”
  “那是多少钱一米?”
  “这就要看你能拿多少货了。拿货量越多, 价格越低。如果你能拿一半,我按照两块三一米给你。全要的话, 就两块钱一米拿走。”
  汪经理说完, 董杏花马上道:“汪经理, 您这就有些不够意思了。”
  “你这价格,哪里便宜了?两块三一米, 比市场上的正价还高。”
  汪经理:“小董,看你这话说的。你也是咱们厂的老员工了,做了十几年的纺织,打眼一瞧就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料子是好料子啊。市场上两块三一米的料子可都又轻又薄。但你看看咱们这料子——”
  他说着, 打开一卷面料,拉起面料一角, 将手放到另一面挥了挥,“一点光都不透。这手感,这克重, 你也是有数的啊,市面上起码要卖到三四块钱一米。”
  “我愿意给你优惠,但也不能让咱们厂亏本吧。”
  白色面料,要是做的克重不够,纹理稀疏,就会有走光的问题,还容易泛黄变形。
  董杏花:“料子是好料子,我不否认。但您这价格给得不诚心。工厂批发,怎么能和市场零售比。过一道加一道的钱,你不能拿人家二道贩子卖的价格来蒙我啊。”
  “这样,我说个数,您看下行不行。”
  汪经理:“你说。”
  董杏花:“一块五一米,料子我们全要了。”
  汪经理:“……”
  他哭笑不得:“小董,你压价也压太狠了。你也说了你这是工厂批发,不是二道贩子零售,不能拿人家零售的路子来砍我的价啊。”
  服装零售业是有买衣砍一半的说法,但他这是源头工厂,是面料批发,哪里砍得了这么多?
  “小董,这料子出厂价就是两块钱一米,我给你的就是实诚价。”
  “汪经理,您说的这个价格糊弄下外人还行,咱们内部人员,什么套路不清楚?出厂价两块钱,包括订金和尾款,人家原买家付不起尾款,把货压给了咱们厂,但订金是不退的。”
  “三成订金就是六毛钱,尾款一毛四。库存货,便宜卖,亏本出都是常有的事。我出一毛五,可比人家原买家尾款高,厂里不亏不说,还能多赚一毛钱。”
  汪经理:“……”最怕遇到这样懂行的了。
  他叹了口气:“行行,一块五就一块五,拖着,拖走,全拖走。”
  “行,汪经理,回头我让人给财务打款,再来拖货。”董杏花笑着看汪经理演。
  别看他面上一副亏了亏了的样子,其实心底不一定多美呢。
  这么多料子,厂里原来肯定也找过买家,想把货卖出去回本。但至今还在仓库里,肯定有原因。东西再好,变不了现也白瞎。
  库存货,是越压越不值钱。
  如今不仅不亏,还能小赚一点,他心底肯定乐开了花。
  董杏花也知道,现在这价格再压低一些,汪经理也会卖的。但她想了想,还是没有这么做。
  开厂的时间不久,但她明白一个道理,做生意光自己挣钱是不行的。
  得让大家都能挣钱,她这生意才做得下去。将来遇到事儿了,大家才愿意伸手帮她一把。
  汪经理点了点头,又道:“我们这儿还有一些库存料子,小董你要不要去瞧瞧?”
  董杏花:“……”
  “不了不了,暂时就先要这么多。”可不能再让荷叶看下去了。就来仓库转这么一圈,就定下了这么多库存料子。要是再买,多少钱够花啊。
  重荷服装厂地方有限,董杏花和汪经理约好,熊猫针织面料还是先存放在申一纺织厂,半个月后,再让人把货拖走。
  卖了四万米西装面料,顺带还销出去十万米库存,汪经理高兴得很,于是大手一挥,免费借了一辆大货车给他们拖货用。
  “不过油费,司机工资以及搬运工们的工钱得你们自己承担。”
  “这是当然。汪经理放心,我们绝对不会让厂里的司机还有搬运工们吃亏。”徐荷叶高兴坏了,现成的车和人,只要付钱就能用。
  可省了她们太多事了。
  这年头有车的还是少数,找人借车光出钱还不行,那是要欠大人情的。还有司机和搬运工,人工不值钱,但临时巴了想找到合适的工人哪那么容易?
  汪经理找的都是熟练工,得知有工资,大家干起活儿来特别卖力,根本不偷懒,从上午十点一直干到下午一点多,将所有面料搬上了车。
  扣除午饭时间,大家差不多干了三个小时,虽然不足一天,但是董杏花还是按照市场价给大家发了一天的工资,除此之外,还额外多给了两块钱的餐补。
  当然,司机的餐补要多一些,有足足五块钱。毕竟是技术工,打好交道将来有事才好找人家帮忙。
  大家都没想到董杏花竟然会给餐补。
  收到钱后都乐得不行。
  别觉得两块、五块的少,拿回家也够给家里婆娘孩子买块肉解解馋。
  大货车轰隆隆地拖着面料来到了重荷服装厂。
  张副厂长很快知道重荷服装厂拖来了一车面料,不由得暗骂一声,“这个贼老汪,藏得真深。”
  他问了几遍,都说要现做。
  合着这现成的面料,都是留给重荷服装厂的。
  面料送到,董杏花叫了几个人搬货。司机不用帮忙搬货,但董杏花给钱大方,于是也下了车,帮忙把抬面料。
  徐荷叶力气不够,搬不动料子,便接过了董福运的活儿接待顾客。
  下午六点多,所有面料入库,徐荷叶也送走了最后一位批发商。
  她拿着本子,又找庞巧要来了今天的订货单。今天订货的没有昨天多。算一算,总共批发出去八千六百套制服,仅仅只有昨天一半的出货量。
  但是徐荷叶并不着急。
  因为她很清楚,这是正常的,明天来订货的人会更少,甚至有可能不足今天的一半。
  但这并不意味着制服的热度过去了。
  恰恰相反,现在才刚刚开始。
  徐荷叶统计了一下,两天时间,有几乎九成的批发商找他们订了货。
  分隔在不同城市,彼此见都没有见过的批发商们却不约而同地找他们下单制服,足以说明这股热风已经掀起风浪。
  他们现在定的还是小头,等到货品到手,大家都挣到钱了,大单才会源源不断地过来。
  但问题是,他们接得住这波财富吗?
  重荷服装厂只有一条生产线,七十多位职工,就算大家从早忙到晚,产量也只有那么点。每天几百件几百件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他们做不出来,竞争对手却在虎视眈眈。
  远的不说,就说与他们近在咫尺的江城服装厂。
  张副厂长已经定了三十万米的面料,一周后就能到货十万米,以他们的生产量,七天就能把所有面料变成衣服。
  到那时,如果他们没有货,之前辛苦积累的顾客就会变成其他人的顾客。所以,他们必须抢时间,抢在其他人前面把货做出来。
  代工厂还是要找,起码要把刚刚买回来的四万米料子要顺利变成衣服卖出去。
  是人家抢着要的卖,而不是等到制服烂大街后打折兜售。
  只是,这代工厂,找谁呢?
  徐荷叶想着,目光落在了环绕他们的江城服装厂上。
  张副厂长有些诧异地看着徐荷叶:“你说想让我们给你代加工制服?”
  “是的。”
  徐荷叶道:“您放心,代加工费不会低于市场价。”
  “不是钱的问题。”张副厂长摆手,“只是你应该没忘记我们江城服装厂也定了制服面料吧?”
  “当然。”徐荷叶不解,她也不至于这么健忘吧。
  上午刚发生的事情哎。
  “既然知道,那你应该晓得,我们两家会成为竞争对手。让竞争对手给你代加工,你是怎么想的?”
  徐荷叶:“……”
  “是竞争对手,但未必不能合作共赢啊。”
  “我观察过,贵厂产能不饱和,八个车间,十六条生产线,完全可以腾出至少两个车间,四条生产线去做其他衣服。”
  “但问题是你们现在没货可做,因为你们定的面料一周后才能到货。所以只能白白看着产线空置浪费。”
  “但把生产线租给我们就不一样了。产能不浪费,工厂有增收,工人们能发更多工资。回头你们的面料到了,把产线一收,就能直接做,工人们都是熟手,完全不用浪费时间重新磨合。”
  “而我们厂也能顺利把货赶出来,可谓一举多得。”
  “张副厂长,两个厂挨得这样近,完全可以守望相助,合作共赢啊。”
  张副厂长看着徐荷叶,笑了:“小姑娘倒是聪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