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戈凌装模做样道:“哟,那也不是不行。你瞧点卯那时,哪位姑娘有主子模样好?再说了,她那……如今是死是活,谁知道?她还真守寡不成?”
  可惜传言如风,这事很快便被黛玉知道。
  其实,她早听茜雪说过,京中小茶楼酒肆,多有将自己编入风月话本,甚至传她与闯王情长义重、私定终身。黛玉是爱惜羽毛之人,这等话本不入耳,更何况是带着几分放肆意味,在府外她倒没法直接发作,可即在府里,府中自有家规。
  他们进府不过三日,那几人便被莫云嬷嬷提点着,在府中众人的围观下,实打地挨了三十棍家法。
  今日京兆尹上贾府一叙,来者名为师景辉,乃张才良幕僚之一。此人虽屈于曹睢之下,但素有清望。说来也巧,这人早年竟与林如海同在兰台寺共事,只是林如海位列兰台寺大夫,为天子监察百官,而师景辉,不过兰台寺史官。
  早年他因不满京中买官之风甚嚣尘上意图联署上书整饬风纪,却被同僚告密,愤而辞官归乡。如今随义军重返京中,由闯王亲点,为新朝掌京兆尹之职。
  不过虽说师景辉是父亲旧僚,但并不代表他对黛玉有帮协之心。黛玉心知肚明,这人说不定便是专为自己济民一事所设的“兰台寺大夫”。
  师景辉上门是为义军粮草而来,初见一番寒暄后,黛玉提及坊间话本流言,师景辉为此番目的达成,自然爽快允诺派人弹压整肃。
  只是没等黛玉缓口气,便听师景辉淡然道出:“义军的斥候来信,闯王暂不回京,计议亲征三城。”
  曹睢来信中更提出要贾府派出护卫出城搜运粮草,以供义军冬战。
  可眼下雪势正凶,便是京城也近乎全日关闭城门,进入宵禁状态。贾府的护卫队和商队也早已完成城中过冬粮草薪柴的囤积,在暴雪结束之前打算蛰伏留京。
  如今要贾府的人为义军的战事涉险,她虽不愿,却也知此时身份微妙,不能轻言反对军务。
  “如今京中诸衙正备登基礼,朝纲待立,闯王如何还要亲自涉险?”
  黛玉放下茶盏,抬眸凝视,“大人便未曾劝诫一二?”
  师景辉面色不改,淡淡道:“姑娘所言极是。但闯王志在四海,雪天之困,正是向北攻城拔寨、断粮困敌之良机。若得捷报,不仅可收东北三地富庶之地,抵抗北境外敌,更可振新朝威名。”
  黛玉未即应声,却与左丘梅相视一眼,眼底俱是心知肚明。闯王耽于民生,接下来京中济民、□□之事,还要她一力承担。而早日拿下北方各地,也好开春新朝建立后,剑指金陵,实现一统山河的帝王梦。
  转瞬,她浅笑道:“这曹先生,难道就不担心其他城如同今日京城一般早已囤足粮草,岂非困守有备?易守难攻反遭折兵?”
  黛玉似乎说到了师景辉心中的难处,只见他默了一会,冷道:“闯王骁勇,麾下精兵良将,自有应变。此时若退,将来易被后起之人诟病,言他坐拥京城而缩手缚脚,懦弱无谋。”
  黛玉轻轻一笑,语气却如风中落针:“闯王要的,自然不只是坐拥京城,而是坐稳江山。”
  她放下茶盏,指节轻叩案几,语气渐缓却句句分明:“只不过,此岁正荒,雪深路断,便是我贾府护卫队,亦难通商路,连山匪都避雪不出,六万义军又凭何行军?凭何拔城?”
  师景辉不语,只以静默应对。
  “我听闻义军所到之处,素来爱民,取城之后,以富户米金补军中粮饷,也是情理中事。”
  黛玉目光沉静,“可近日我听府中人来报,济民坊有流民言,义军所至之地,已不止盘剥富户,竟连小民家碗中之米、身上之衣也不放过。”
  义军从一群吃不饱的流民而起,一路到十几万大军直指京师,其中如何解决兵士吃饭问题,史书中早有答案。
  师景辉眉心微动,却未置评。
  黛玉又道:“若此言为真,我在京中施粥济贫,以义军之名行善,岂非……助纣为虐?”
  师景辉终于道:“战事纷争,孰对孰错自然众说纷纭。各地形式各异,实难面面俱到,百姓之言未必可尽信。姑娘与我同为新朝计策,只理当以大局为重,眼下兵锋未定,军纪虽偶有不整,却也属无奈之举。但义军所行,也是为百姓革奸铲暴,免除繁刑重敛。”
  他顿了顿,又道:“闯王信我,叫我掌京兆。虽如今世道艰难,但因人成事。林姑娘无需多虑,我与闯王同行三年,便是信他能做一朝明君,还盛世太平。”
  黛玉静静听完,终是微笑。
  堂中只有三人,并外其他。
  言至此处,黛玉语气已分寸有别,“我敬闯王志业远大,但时势不同,谋略亦应有别。旧朝恬据金陵,而京城新朝将立,争锋相对时更该息兵养民、清军整伍、设法安众、徐徐图之……一味攻伐之策,岂是治国之道?稳政胜于拔地,安民重于耀武。”
  她顿了顿,终是缓声而出:“大人若信得过我,便替我劝一句。京中百姓方才稍喘口气,若雪中折兵,伤民坏政,乱象横生……不如就此整顿,以待扩张。”
  师景辉静默良久,半晌,道:“姑娘既言如此,不妨留书一封,我必转呈闯王。”
  黛玉心中了然。
  她知,这闯王亲命的京兆尹早已无当年兰台寺谏言之志。
  她更知,闯王不会因她一言而止步。
  终究是苟合,到底志不同。
  她闭目轻叹:“多谢大人。”旋即转身,从容一笑道:“方才大人问府中招募护卫之事,实是劳师动众,非我本意……”
  她神情恬淡如常,只转移话题,留待以后。
  第98章 金城汤池3
  大雪不分敌我,铺天盖地地下着,城门紧闭,长安城内数处茅屋已被厚雪压塌,济民坊一夜之间竟冻死压死了不少人。
  可即便如此,长安仍是北方最安全的堡垒。
  京城极大,远非贾府能比,做不到家家户户都有地龙御寒。各户所依赖的,不过是些柴火被褥。真正入了冬后,活计骤减,手中银两无几的百姓难以换食,以工代赈更显不切实际。若真将贾府所储木柴无偿赈给流民贫户,只怕先前在府中做工换食的百姓便要起怨。
  左丘梅从京兆尹衙门回来时,正是天寒地冻。他跺了跺靴底的雪,眉目间仍带着风霜之色:“昨夜,京中几处济民坊塌了屋顶,冻死与压死者共近百人。他那副官要我们想办法,搞得济民坊不是他们官府的事一样。”
  黛玉闻言心中一震,终是轻叹一声。
  一旁紫鹃正在研墨,听到这话也忍不住插言道:“未曾想,好不容易熬过饥荒,却还是敌不过这寒雪天。”
  黛玉抬眸望了她一眼,未有责怪,只看向左丘梅,沉声问道:“可有办法,让济民坊熬过这个寒冬?”
  左丘梅眉头深锁,道:“主子,我此次……不得不直言。此等天灾,本应由朝廷统筹调度。咱们贾府本就代官赈济,已是竭力。况且,自古有赈旱荒、救洪涝,未闻哪朝哪代能解寒流雪灾。
  紫鹃心知姑娘忧虑,驳斥道:“左先生未免也太冷心冷情了。我们不求广济天下,不过尽力而为罢了,心里总得过得去。”
  黛玉却笑了笑,摆手轻声道:“莫怪左先生,他说得并非无理。寒灾不同饥馑,便是烧尽一座山,不过是几夜温热。只是京中济民坊多为贾府所设,人命出在我们手中,如何不管?”
  左丘梅原先以为主子是急公好义,这才松了口气。
  黛玉说的是理,但理若当真行得通,世间也就没那么多雪夜长叹了。
  他声音低了些,“咱们府中所储柴薪,还要兼顾几座工坊,也只够自用。若真分出去救济京中流民,下一个冻死的,只怕就是我们府里人了。”
  书房内顿时静了。
  正犯难间,雪雁入内低声禀报:“房家父子带着工坊的师傅们求见,说有新做的护甲呈上。”
  黛玉从收容安阳医馆所带来的街坊时,便将有手艺的匠人安置在府中,不仅建设工坊给他们谋生,更能为贾府出力。
  前后无论修筑塔防,重铸护卫们的断刃,还是烧窑制炭,对府中助益甚大。
  随着贾府济民之举遍及京城内外,从流民百姓中优先筛选安置有祖传手艺匠人的做法便从未改变。
  如今贾府内,一开始为贾府搭建高台哨所的房家父子还在,还设有铁工坊、木工坊、陶瓦工坊,甚至女子专司的纺织作坊,聚拢了不少能人巧匠。
  陶艺纺织等能够买卖的,多随贾府的掌柜们安排至丰川街的商铺;而擅筑屋建器之匠人,则常为义军修缮城门、重建街坊,多直接留在贾府。
  书房门启,赵安带人进来。为首者正是房老先生,他身后跟着好几个满面风霜的中年匠人。
  黛玉见他们进了书房便起身相迎:“房老先生,自从你们出府修建济民坊之后,便久未见面了,如今在府中还一切安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