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有时候天色暗了没点煤油灯,他就一边帮着陆淼烧火,一边坐在灶门口,借着火光看。
  陆淼骂他,说他要看坏眼睛,他只顾搓头偷笑,手里报纸;书本也不见得放下几次。
  陆淼说不了他,只能由着他去了,不过却每次都点起煤油灯放到离他手近的地方。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公社修路的工程一直在进行,生产队里,陆淼带着顾莹一行人也在马不停蹄的忙活。
  人多力量大,顾莹几人都是干活儿手脚麻利的。
  加上马甜枣是本土社员,生产队周边哪些东西能动,哪些东西不能动,她都很清楚,无形中带着几人避开了不少“坑”。
  而这一次,五个人合力弄出来的堆肥体,比之前大了六七倍不止。
  之前堆肥是在傅家门口堆了两个大草堆,这次不同,首先是地点从傅家门口转移到了一侧的打谷场。
  堆肥体也由圆锥形,变成了及胸腹高、长四米宽两米的大型堆肥体。
  里面枯枝树叶、新鲜树叶的,什么都有,其中氮料最多的是芦苇叶。
  入了秋后的褐色碳料好找,绿色氮料除了菜叶之类的,就是只有树叶。
  矮处能摘到的树叶有限,湖边还没彻底枯萎的芦苇丛变成了氮料主材料。
  当然,这次除了碳氮料,陆淼还把家里灶台下灰坑里的草木灰都收拾出来,一起加了进去。
  草木灰含钾元素超高,日常也可以农耕、种菜时,也可以作为钾肥使用。
  一起加入堆肥体,发酵完后,相当于多了一种农耕植株所需求的元素了。
  这次的堆肥,除了前几天收集材料费了点劲儿。
  后面堆好肥堆,隔几天翻动一次,五个人边唠边干,倒也没觉得多费事。
  甚至在每次翻堆完以后,耿晓云她们还能继续回西打谷场搓草绳。
  两边工分活儿都不耽误。
  不过可能这次氮料主要是芦苇的缘故,其中水分和含氮量和先前的树叶有所差距。
  碳氮比例不对,这次堆肥体照常升温发热,发酵速度也比之前快,但却产生了很大的气味。
  味道不光刺鼻,还有点辣眼睛。
  这期间里,几个姑娘忙得不亦乐乎,队里没参与的婶子、嫂子们好奇,也有过来看的。
  先前陆淼呼吁人一起堆肥时,曾简单说过堆肥原理,明确说过十几二十天出肥,并且不会有什么味道。
  队里的婶子、嫂子们过来看,正好撞上堆肥体臭气熏天、辣眼
  的时候,一群人看陆淼她们忙活半晌,一个个都摇着头离开。
  大家明面上没说什么,暗地里却都议论开来,陆淼自己说的话都前后对不上,这事儿肯定成不了。
  “这咋整啊?上回也不是这样的啊!”
  “就是比例不对,含氮量太高,还有的救!”
  耿晓云和任冰心以为要失败,陆淼喊她们一起及时补救。
  又往里面填了许多碳料枯树叶翻动中和,隔两天再过来看,情况个果然好了很多。
  天越来越冷,但也仍然阻止不了堆肥体发酵。
  随着时间流逝,堆肥体体积不断缩小,再次呈现出之前那种腐熟变渣、变土的状态。
  耿晓云乐了,“这是要成了!陆小猫儿,上回有臭味是咋回事儿?”
  其他人也都围拢过来,都积极的听着。
  陆淼看着她们,笑道:
  “这个堆肥需要注意的就三点,如果温度和含水量都没问题,那指定就是比例出了问题。”
  陆淼进屋把之前在信纸上写的注意事项拿出来分给她们看:
  “碳氮比碳氮比,不是少碳就是少氮,这两种情况也很好分辨。”
  顾莹带头捧着那几信纸看的认真。
  只有马甜枣还站在陆淼身旁:
  “怎么区分?”
  马甜枣认得字,但只认得几个。
  信纸她扫了两眼,大部分都不认识。
  尤其上面还有很多化学公式,在她眼里就是数字不像数字的符号,更加看不懂了。
  陆淼笑笑道:“如果湿度和温度都是适合的情况下,堆肥体发酵速度慢,就说明含氮低,这时候就需要增加氮料调整。”
  “换言之,如果堆肥体发酵迅速伴随有异味的情况发生,就是咱们这次遇到的这种,就说明含氮量太高,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入碳料。”
  第171章 疼媳妇的老傅
  “碳氮比就两样东西,只要判断好差哪一样,及时给补上就行。”
  马甜枣听得认真点头。
  陆淼想了一会儿,又补充道:“每次添加新料,都要尽可能搅拌均匀才行。”
  马甜枣“嗯嗯”两声,认真点头。
  顾莹捧着信纸看过来。
  “陆淼,你化学成绩是不是很好?”
  陆淼摇头,“也没有,我也只是了解一些比较日常简单的东西。”
  她上学是文科生,化学之类的东西,真的也只是了解皮毛。
  伯克利堆肥的化学反应主要就是水、二氧化碳、氧的相互作用。
  发生反应的同时,在堆肥体内营造出是个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促使好氧微生物繁殖、分解材料。
  别的也没啥了。
  堆肥体越小,越不稳定。
  堆肥体大到一定程度,哪怕前期不成功,后期补救一下,差不多给好痒生物创造好生长环境后,后面往里面不论往里面丢什么东西,都能很快分解腐熟。
  陆淼在最开始听这堂公开课时,导师就曾具体说明过。
  体积超过一立方的成熟堆肥体,后期往里面丢入什么菠萝之类的东西,根本连切都不用切,两三天就可以完全腐熟化成肥料。
  这是好痒堆肥,通过各类材料发酵而成的有机肥。
  它出肥迅速,但“有机肥”也有一个相对比较致命的问题。
  就是储存。
  有机肥一般都易溶于水,受潮或沾水后极易碳化、结块严重影响肥效。
  储存有一定要求,任其风吹日晒或者淋雨,都会流失肥效。
  拿现在举例子,其实最好的就是冬季把肥酵好,开春春耕,直接就用下去。
  这些都是临时想到的东西,信纸上没有,陆淼单独跟顾莹她们说了一遍。
  农肥跟农务庄稼直线挂钩,陆淼平时干活儿不行,这会儿分析起来却是一套一套的,顾莹等人都觉得很稀奇。
  陆淼对此也有应答。
  诸如在书上看的理论知识云云,一开始也不确定,都是经过试验后,觉得能行,才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干的。
  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更适合作为解释的借口。
  众人想了想,纷纷信以为真。
  顾莹估量陆淼应该是她们之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
  马甜枣则是站在一旁看着一众女知青,简直羡慕坏了。
  马甜枣心里就一个想法,能读书还是得多读书,看看人家知青多厉害?
  认的字儿多,懂得道理也多。
  不像她,蹲在边上就只能尴尬听着。
  这一批肥是十一月四号开始堆的,除非日正好赶上节气小雪那天。
  天气越来越冷,堆肥成功后,陆淼拎着顾莹她们几个往肥堆上铺了厚厚一层干稻草做掩盖。
  之后就等着贺宏进抽出空闲过来检验结果了。
  小厨房的炉子时常烧着,陆淼渐渐不爱出门走动。
  陈桂芬偶尔过来,先是给她送来已经填充了棉花的马甲和棉袄,后面又给她送来羊绒料子做成的秋衣裤。
  目前阶段属于穿棉袄过于夸张,陆淼就把秋衣秋裤穿在里面了。
  羊绒的料子不知道要比薄片儿似的褂子、衣裤要柔软保暖多少。
  陆淼穿着觉得好,夜里睡觉前让傅璟佑打着灯,她摸出钱来利落的数出二十块。
  “羊绒的料子一块五一尺,六尺我做一套还能剩点儿,你做的话,应该是正正好的。”
  她把钱交递给傅璟佑:
  “明天你跑一趟,看看还没有,要是有,就再买一些回来。”
  陆淼手里票券也有一些,平时买东西都是傅璟佑去,她索性都拿出来了。
  先把所有布票数出来,一共有九尺份例的。
  之后又把一些临期票券数出来,什么油票、点心票、奶粉票的,都有。
  挑挑拣拣数了一通,除了布票和临期票以外,能留在手里继续攒着的票券居然就没剩几张了。
  “这是布票,有九尺布票。这是马上要临期的票,这个是别的杂七杂八的。”
  陆淼分列出来的三堆票一起推给傅璟佑:
  “你那里要是还有布票,一起拿出来,凑个十二尺的,趁现在还不忙,也让婶婶给你做身秋衣。”
  陆淼想着十二尺羊绒面料就得十八块钱了,余下两块钱肯定不够花。
  她数了数钱,从花花绿绿的票子里,又抽出零散的二十块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