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从离婚开始 第117节
杨大姐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那我们现在不砍树也不成啊, 每一年也都是有任务的。”
“确实不成啊,毕竟我们是国营的厂子。”桑瑜点点头, 同意杨大姐的说法。
杨大姐又问:“你觉得钢厂会不会也有这个问题,比如矿石挖完了什么的?”
桑瑜想了一下, 反正在上一世, 这个因为环保而被停掉的木材厂比比皆是, 反而是钢厂, 特别是国营的大钢厂, 还一直活得很好呢。
她斟酌了一下:“杨大姐,国家建设要上去,钢材是少不了的, 可是木材嘛,其实替代品很多。”
杨大姐本来想反驳,可是又觉得这个事儿上争个长短也没有什么意思,就丢开了,又回到了自己原本的问题:“你觉得我们厂子以后会怎么样?”
以后会关停,会改制,会大面积的职工下岗,会变成天然林保护。
这些话桑瑜都不敢说,可是看见杨大姐那看着自己的殷殷期望的眼睛,桑瑜也只能含蓄的说:“我们厂子也有几万人呢,现在效益过得去,倒是发工资愁,可是以后要是木头卖不出去了,这么多人可是不好养活。”说着,她又顿了一下:“虽然,我们现在的工资都是上面发下来,可要是有一天,上面不给我们发了,让我们自己解决的话,不知道我们木材厂能不能坚持得住?”
桑瑜说这个似乎是无意中说起的,可是,杨大姐却一下子想起了自己见普开源的时候,他随意的说过一句话,“要是让你们自己养自己,你们厂子能养活自己不?”
杨大姐那个时候只是觉得普开源说这个话,是为了了解厂子的情况,也就老老实实的回答,他们厂子里的效益都是上交给了上面的单位的,养活自己也是看上面发工资,不太需要他们操心。
这个话是没有错的,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那更没要错了,普开源听了也没有说什么,他只是点点头,轻轻的说:“也是,你们工资是上面在在发。”
然后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普开源没有再提任何和这个话题有关的事情,杨大姐自己也没有想起来,甚至她都已经忘记了。
但是,现在再和桑瑜说话的空挡,她死去的记忆又复活了,把这件事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顿时,杨大姐只觉得自己的后背上的冷汗冒了一层又一层。
杨大姐一把就抓住了桑瑜的手,问:“小桑,你刚刚说,我们的木料带来的利润实在是太初级了,也太少了,这个我想过了,确实是这样的,那么你觉得我们木材厂里面有什么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家具。”桑瑜点了点自己面前的办公桌:“杨大姐,你刚刚不也说,你也觉得我这里的办公桌你看着好,连普局长也觉得好吗?”
“是。”杨大姐愣了一下子就反应了过来:“你是说让我们卖家具?”
桑瑜点点头。
桑瑜记得自己以前打零工的时候,给一个家具品牌发宣传单,就在那个单子上看到过这个品牌的发家史。
它们就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几个村子里面的木匠做家具,然后村子里面拉出去卖,因为他们的家具样式挺新颖,后来他们的家具就卖起来了。
一开始,是村子里面几家人卖,后来,一个村子里都在做这个,最后他们直接成立了一个品牌,全乡的人都参与了进来。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那个乡村也已经变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富裕村,他们的品牌更是卖到了国外去。
虽然说是乡村,可是那是在人口大省,一个村子的人数都在二十万,一个家具品牌养活了几十万人,还让家家户户都奔小康了。
现在是八十年代初,论市场,那可比九十年代更加的广阔,论凝聚力,他们是工厂,大家不管怎么样,那都是听招呼,没有那么多的小意见;论优势,他们有技术有机器还有人,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原材料。
所以,只要不作妖,老老实实的发展,想要亏损也是需要本事的。
“对,家具。”桑瑜给杨大姐简单的算了一下:“不说别的,我们就说我们自己的厂子里面,今年已经分了两次房子,我那天听刘比亚说,大概是三千多套房子,一套房子里总得要一点新家具吧,光是把这些家具做出来,厂子也能挣不少。”
杨大姐:“我们现在有家具呢,我们的家具还拉到外面去卖呢。”
杨大姐觉得桑瑜说得有点离谱,适时的提醒一下。
“是,我们现在的家具确实要拉出去卖,可是,杨大姐,你觉得我们家具厂里面现在的家具跟其他木材厂的家具有什么不同吗?”
杨大姐摇摇头。
现在流行做新家具是“三十二”条腿,也就是大衣柜、桌子、四把椅子、写字台和床,都是制式的,就算颜色不一样,长相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
桑瑜随便拿出了一张草稿纸,在上面画了几个家具的草图,其实就是后世最普通的衣柜、床、外加床头柜和沙发和茶几的样子。
可是杨大姐一接过图纸眼睛就沾在上面,再也挪不开了。
这些可是家具可是太漂亮了,都是她以前见都没有见过的样式,都不用仔细的思考,这样的家具和家具厂原来做得老家具放在一起的时候,她肯定会买新家具。
而且仔细看看,这些新家具基本没有腿,大部分都是板子,做成的箱子、柜子什么的,用桑瑜的话说,那就是“增加收纳空间”,现在的房子都小,家里的破烂又多,确实,这么一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塞得下,家里面可不就整齐了。
越是这么想,杨大姐就越是觉得这些新家具大有可为。
想到这里杨大姐再也坐不下去,直接跟桑瑜告别,回厂办组织人开会去了。
等到杨大姐走了,毛雨桐才试探的问:“桑姐,这些图纸可是创新啊,就这么送给杨大姐是不是有点太……”
毛雨桐跟在桑瑜身边久了,也发现了,一个好的主意可是要比做出来的东西值钱多了,就算是她没有卖过家具,也能够知道那些家具代表着多大一笔收益,她不由得有点可惜。
他们现在卖个围裙都能卖得收益不少,要是卖家具的话。
桑瑜却笑眯眯的说:“家具这个东西,要做的话,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人员、厂子、机器、原材料……我们一样都没有,与其这样,不如交给杨大姐他们做。你要知道,我们的万年青要想长久,还要背靠木材厂一段时间,只有木材厂一直兴盛,我们才能一直兴盛。”
毛雨桐本来就聪明,被桑瑜这么点了一下,她那原本在在心里面的疙疙瘩瘩也就消失不见了。
原来万年青管理处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所以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是毛雨桐或者桑柳,又或者是卖衣服的姑娘们谁有空谁就来做,不过现在人多了之后,桑瑜就直接招了一个做饭的阿姨。
因为新办公室还没有装好,所以暂时还是在桑瑜的院子这里,只等到办公室装好之后,就在那边的食堂开伙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桑瑜把身份证给了裴铮,立刻就引起了所有人的震惊,他们一个个的把身份证传过来传过去的看,羡慕的不得了。
恨不得自己也马上就能把身份证给拿到,
万年青这边的身份证除了桑瑜和裴铮是第一批的第一批次登记的,其他人按道理第一批都排不上他们,但是经过了岳金铭的事情,杨大姐直接就特批了他们万年青管理处的其他人也跟都在第一批里面登记了。
只不过他们都不是第一批次,至于什么时候能拿到身份证就不太好说了。的都排在了第一批的其他批次里面,虽然说是第一批,但是要拿到怎么也得年后了。
裴铮问:“那我们什么时候去c城?”
桑瑜想都不想就回答了:“当然是越早越好。”
她可是记挂着自己在过年之前来一次大酬宾。
下午裴铮就去跟刘业联系了,最后确定三天之后的火车票。
这三天的时间里,在万年青又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那就是,大棚里面的番茄、黄瓜、豆角、玉米等不是冬天特有的蔬菜统统的上市了。
这一次桑瑜并没有再打什么广告,因为不需要。
饥饿营销已经让很多人把来万年青买蔬菜成为执念了,更不要说这里还有不用肉票就能买到的猪肉,所以,每天来万年青市场里面来买菜的人实在是不少。
只是他们水都没有想到,今天照例早来,看看能不能买到万年青蔬菜的,却发现了居然有番茄、黄瓜……
这是什么运气?
大冬天吃上黄瓜和番茄,还有四季豆,我的妈呀,这简直让人分不出季节了。
就算是对于买绿叶菜嗤之以鼻的人,看到能在冬天吃上这些东西,也都狠狠地动心了,这也就也就导致哪怕是在绿叶菜每天两千斤的基础上又加了两千斤的番茄黄瓜之类的稀有蔬菜,也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全部都售罄了。
甚至还有不少人哇哇的吵着,才供应这么一点,实在是太少了!
万年青市场的蔬菜每天上市,可是没有买到的人确实挺多的,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被内部消化了。
其实,自从大棚菜上市之后,不光光是有职工、或者其他地方的居民过来购买,还有一大部分的是被市场里面摆摊的其他摊主买了。
一部分是用来自己家吃,当然也有是,这些摊主买了,直接在原价的基础上加个两毛再卖。
这种黄牛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大部分的人对于这种就在同一个市场里面还搞出这种名堂十分的愤怒,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为了尝鲜,捏着鼻子认了,可是背过头立刻就骂万年青不是人。
万年青之所以放自己的人在市场里面卖菜,除了要在打开自己的销售路径之外,也是要观察这种情况,于是,在黄牛出现的当天,这个事情就已经被反应到了刘玉城那里了。
刘玉城过来看了一圈,市场里面卖黄牛菜的摊主们虽然一个个仗着“法不责众”根本不在乎,可是,眼睛和神情之中还是透出他们的心虚来了。
刘玉城转了一圈,一个字没有说,第二天新的制度就出来了,那就是每天万年青蔬菜这边会拿出一千斤来给摊主们批发,但是要求是他们的零售价格必须跟万年青蔬菜一样。
这个方法确实缓解了普通摊主眼巴巴看着万年青蔬菜挣大钱,而自己连汤都喝不到的情况,做到了全市场雨露均沾,不过,因为每天从大棚拿出来的菜上限还是没有增加,所以,就算缓解了售卖排队的情况,可是这个饥饿营销依旧实实在在的刺激着每个买菜的人,甚至每个批发蔬菜的摊主。
从大棚菜上市到番茄、黄瓜等蔬菜的上市,万年青蔬菜可以说在滨江市出了名了。
对此,桑瑜并不意外,只是让她意外的是,就在桑瑜准备前往c城的前一天,万年青市场办来了两家单位,一家是市政部,另外一家是市第一中学,都是点名要进新鲜蔬菜的,每家每天就定了四百斤的蔬菜,时间一直到四月份春菜上市。
有了这样的单位打了头站,桑瑜立刻就意识到了后面还会有很多的家单位来订菜,立刻让刘玉城去把大棚基地的事情给落实了。
说起大棚基地,其实在冯美华和许四根家的大棚菜上市之后,四平乡其他家的农户也看得眼馋,陆陆续续的有人来想签订大棚的合同。
不过刘玉城并没有对于私人松这个口。
尽管在会上桑瑜这边已经确定了还要再选几家来盖大棚,可是,刘玉城通过这段时间和菜农打交道也清楚的这些村民的情况。
大家都很穷。
人一旦穷,就很容易形成贪念,像是他们这种外来的企业,想要直接跟这些村民打交道,那么结果只有被一个村子里面的人联合起来盘剥的结果。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被排挤、孤立无援的许二青和许四根。
刘玉城这边就直接去找了镇长,提出了想在四平乡建立大棚基地的想法,镇长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这可是送上门来的政绩啊,哪能往外面推的道理,立刻去跟村长联系。
果然,让镇政府这边出面和村子联系之后,一下子就排除了很多跟村民直接牵扯的麻烦。
无论任何事儿,四平乡的乡长和下面各个村子的村长都相当的配合,甚至为了能让万年青市场在自己的村子建立大棚基地,使出了浑身系数。
特别是冯美华他们村子里的村长更是深入的了解了冯美华和许四根家的情况,投其所好,又找了几家品行好的,还勤劳肯干的农户,作为第一批盖大棚的人员提交了上去。
剩下的那些村民自然而然觉得不公平,冯美华和许四根家就不说了,那是跟四季青老板有关系,他们比不了,那么为什么现在村子里提交的人员没有自己家呢?
最后村长召开了大会,在大会上板着脸把一家家闹得凶的村民都给提了出来,毫不给他们面子把他们那些德行都给抖落了出来,把闹得最凶的几家人都闹了个没脸,也不敢再说什么不公平的事情了。
至于其他人只能眼巴巴的盼着,寄希望这一次的大棚基地能落到自己村子里,毕竟落到了自己村里,他们也可以去跟着干活挣两个工钱;又不希望落到自己村子里,毕竟不是自己家,谁能不眼红?
不过,闹着不公平的几家里面倒是没有许大南。
不是许大南不想盖大棚,而是在万年青卖了几天菜之后,他已经跟另外几户村民分出来了,自己单独租了一个摊位,除了卖自己的菜之外,每天还到万年青那里批菜来卖,他一家子已经忙得分身乏力了。
另一个,许大南这个人虽然蔫坏蔫坏的,可是人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在村子里面的名声不好,而且他家还跟冯美华家不对付,就算自己第一批报上去估计最后也落不到自己头上,那不如先老老实实盘着,老老实实的摆摊,等到自己挣了钱,那他就可以自己盖大棚了。
到那个时候,盖不盖大棚,盖几个大棚都是自己说了算了,还需要看万年青的眼色吗?
很快,万年青的第一期大棚基地就落户在了冯美华他们的村子,把村长给激动的连连搓手,而车床厂那边也接到了新的大棚拱铁的订单,已经休息了好几个月的车床厂又响起了车床的轰鸣声。
在把万年青市场的工作分别交给了毛雨桐、刘玉城和桑柳之后,桑瑜与裴铮终于登上了前往c城的火车。
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高铁动车,全部都是绿皮火车。从滨江市到c城,全程超过了两千公里,光是在车上时间就要两天半,再加上各个站点都要停靠,基本上到达c城需要花费三天半的时间。
这个时候的车票有硬座、硬卧和软卧,当然还有非常让人痛苦的站票。
硬座一向是人最多的车厢,因为便宜,不过站票也是集中在硬座的车厢,就导致着硬座的车厢里面异常的拥挤,过道、连接处、甚至是座位下面都有人,所以,如果是一个人来坐车的话,那么你就别想上厕所了,只要去了,回来你的座位肯定就没有了。
更可怕的是,这个时候的火车上没有对行李的要求,所以,只要是能带上车的,都可以放在车厢里。
也就是说,在车厢里除了人以外,说不定还有类似鸡鸭之类的活物。
裴铮是坐过这样的车厢的,所以,在买票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就买了软卧,虽然一张票要一百零五块,他也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裴铮想着,桑瑜这是第一次坐火车出门,可不想自己受过的那种罪又被桑瑜受一遍。
桑瑜和裴铮的车是在晚上十点半进站的,虽然滨江市不是始发站,但是也是一个大站,会有很多人上车和下车,所以停靠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足足有四十五分钟。
在进站之前,他们两个人已经在火车站的食堂吃了点东西,还买了一点火车站自己弄的熟食,比如煮鸡蛋和馒头、油条什么的,以方便在车上饿了的时候垫吧垫吧。
等到可以进站的铃声响起,她和裴铮两个人各自提着一个这个时代流行的提包,里面放着一两套换洗衣服和洗漱工具,毕竟他们是去c城,去见刘业,那就是一个衣服窝子,完全没有必要带那么多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