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好在忙到过年,情况最严重那一批总算都改完了,剩下的等采伐结束慢慢改就行。
  祁放恢复从前的上下班时间,汤书记也把要报的市先进个人报了上去。
  这回汤书记没犹豫,祁放跟严雪都报了,最后结果出来,两人也都拿到了。
  别的都不看,也得看看长山县和白松县交上来的账,各县那些集材50祁放也还没改完呢。
  市局难得大方了一回,两人一起去参加的表彰大会,会上有人拍照,还给两位最年轻的先进个人拍了张。
  然后没过半个月,这张照片就出现在了严雪家的日记本里,祁放事后去找过那名负责拍照的人,托对方帮自己洗了两张。
  严雪第一时间还没发现,她跟郭长安分别去五岗镇和柳湖镇指导那边学习木耳的瓶栽法了。
  因为去年就去指导过对方建培育室,那边招待所的服务员都认识她了,给她挑了一个最干净的房间。
  指导的空隙,严雪还听到了点八卦,说是去年给木头涨价那几家,有人给他们张书记打电话了。
  不止张书记那边,庄启祥那边也接到了电话,问他到底买不买,不买他们就卖给别人了。
  对方还挺会说,“上次你说要买,我一直给你留着呢,你到底还买不买了?”好像庄启祥早就跟他订好了似的。
  但其实庄启祥当初一听价格,就没打算要买,说那句自己这边再考虑考虑,纯粹是面子话。
  对方却显然想把面子话当成准话,“我这都给你留这么长时间了,也不好卖给别人,要不你一次性在我这订两年的,我给你便宜点儿?”
  真是好大的脸,自己东西没卖出去,回来找他买,降点价还得让他一次性订两年的。
  庄启祥也是被以前那位胡书记锻炼出来了,语气竟然还挺平和,“不用了,你卖给别人吧。”
  五岗镇林业局的张书记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一下子把几家商量着一起涨价的弄懵了。
  不是,这都四月份了,还不买,他们今年都不打算种木耳了吗?
  其实一开始五岗和柳湖不买的时候,这几家一点都没着急,毕竟又不是他们缺木头种木耳。
  去别的地方买木头也不现实,就他们市离得最近,再远运输可就要成问题了。
  结果从秋天等到冬天,又从年前等到年后,往年接种的时间都到了,他们也试着降价了,竟然还是没人买。
  要知道涨价也是为了多赚钱,现在这样一分钱赚不到,还不如一开始就别涨。
  好歹卖出去了是钱,卖不出去那就是柴火,留在局里他们自己处理,就是十块钱一马车。
  有人开始后悔了,更埋怨那个带头说要涨价的,这不是吃饱了撑得没事找事吗?
  那带头说要涨价的还嘴硬,“你当他们不买,他们就没损失了?等着吧,今年秋天他们还得来找咱们买。”
  然后他就等到了五月里,第一批木耳的上市,上面还大喇喇写着——“五岗木耳”。
  一般这东西都是年前买的人多,年后就逐渐少了,主要是过了一个年,大家都觉得东西陈了不好,等着买新的。
  这还是木耳,要是蘑菇,因为这年代都是自己晒的没有防腐剂,过了伏天还会生虫。
  所以各镇都会赶在过年前把东西卖完,即使卖不完,剩下的尾货也不多。
  但这些五岗木耳显然不是,量非常大,看着也不像是陈的,就是个头比去年的小。
  有人不免问了句:“这是去年没卖完的吗?咋这么多?”
  售货员却说:“不是,今年新种的,都才来。”
  “今年新种的?”对方更意外了,“这玩意儿不是六月份才出吗?”
  这售货员哪知道,“反正确实是今年新种的,就是品种不一样,卖得也便宜,两块钱一斤。”
  一听说两块钱一斤,有的人都走过去了,又折了回来,“啥品种这么便宜?”
  “那肯定没去年的好。”不等售货员回答,旁边已经有人接道。
  毕竟要是一样,谁会便宜这么多卖,货到后供销社内部自己也尝了,确实差不少。
  但才两块钱一斤,很多之前买不起的人也能狠狠心,买个二三两回去尝尝了。
  这东西泡起来又出数,一小把就能炒一盘,你二三两,我二三两,很快袋子里就少了一大截。
  供销社一袋子搬出来,没两天就卖完了,立马联系了五岗那边要再进一批。
  这让五岗镇林业局的众人都松了一口气,总算这东西确实能卖出去。
  而且五岗那位张书记也是个妙人,但凡给木头涨价的,他都叫销售员过去卖了。
  于是几家都知道人家没买他们的木头,依旧种出来了,还提前出了一个月,产量也不低。
  这简直是贴脸开大,弄得几家林业局是又气,又没有办法。
  等这批木耳卖得差不多了,段木栽培那些也上市了,一个完美的时间差,谁都没影响谁。
  而且两边的受众也略有出入,瓶栽木耳可以尽可能往乡镇卖,段木木耳则可以卖去条件更好的县里市里。
  于是五岗镇那边很快就来了第二笔订单,5000瓶,今年八月份之前要。
  定金交完后,周文慧过来入账,忍不住笑着跟严雪说:“还真让你说对了,以后一年得培育两茬。”
  “但也就是这样了,不可能再多,所有方便送货的地方都卖完了。”
  严雪的话让周文慧笑容滞住,确实,省内现在还没有木耳卖的地方,全是交通不方便的。
  而木耳卖不出去,就不会有人扩大种植,也不会有新客户过来买菌种,他们培育中心的销售量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严雪说这话时是笑着的,面上并不见愁色,周文慧又定定神,“你是不是有什么办法?”
  “有一点想法吧。”严雪站起身,出去叫了郭长安和郎月娥几个,“手头忙不忙?不忙过来开个会。”
  第115章 做大
  “你说你们单位想买台车?”
  开会商量完,第二天严雪就去局里找了瞿明理。
  他们这些下属单位都是归瞿明理管的,有大事,得先和瞿明理说。
  听瞿明理问,她点点头,“对,我们想买台车专门用来运输。”
  可是培育中心目前只在本县和白松县卖菌种,每年也不过几万瓶,根本用不上买车。
  如果是别人,可能就要觉得严雪这是刚做出了点成绩,就飘了,不知道怎么嘚瑟好了。
  瞿明理却是了解严雪的,知道她不是无的放矢的人,也就没急着说话。
  果然严雪接着就递过来一张图,“这是我事先跟几个种了木耳的镇林业局打听的,他们的产量和销售范围。”
  是张本省的地图,上面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对各镇的销售范围做了详细的标记。
  其中范围最广的是正斜线划出的阴影,一路延伸到了省城,最下方做的注解是澄水镇。
  严雪拿着钢笔在上面点了点,“目前一共有五个镇的林业局在做木耳栽培,澄水做得最早,产量和销量也最稳定,每年约有近10万斤。”
  又点另外两处,“然后是东沟镇和白松县的五岗镇,今年刚刚种满三年,每年产出约在7、8万斤。不过五岗今年用了瓶栽法,产量大,一年能种两茬,这个数据可能还会上升。”
  图上同样标出了销售范围,比澄水略小,但也占据了不小的一块,最后才是白松县另外一个镇和今年刚刚起步的柳湖镇。
  “如果全都种满三年,这五个镇每年的产量将达到40万斤以上,但是所有方便火车运输的地方都已经卖完了。”
  严雪还在地图上专门标出了主要的火车路线,“剩下的都要倒好几次车,有的火车还不方便,但足足有将近一半。”
  地图上的确有好几片区域都是他们的销售空白,尤其是距离较远的两个市。
  “火车发货在速度上也有局限,要等铁路凑够一车皮,有时候十几二十几天才能发到。”
  严雪望向瞿明理,“所以我在想,我们能不能买台车,吃下省内这些空白,怎么也比去省外更方便。”
  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利,时间便利,路线自由,想补货随时都可以补货。
  瞿明理也知道,但还是看着那张地图沉吟半晌,“你的意思是这个车由中心来买?”
  “对,由中心来买,到时候跟各镇收取运输费。”严雪说,“不然以各镇的产量,未必愿意出这个钱,也用不上这么大的运输量。”
  目前常见的运输用卡车是南京产的跃进和一汽产的解放,前者载重量为3吨,后者为4吨。
  就算木耳重量轻,又怕压,一车也能装个几千斤,单让一个镇来买肯定没人愿意。
  毕竟这东西不便宜,动辄上万,还得想办法弄指标,就为了拉那几趟木耳,着实不划算。
  由中心来买就不一样了,谁都能来租用,也谁都不用再担心木耳的运输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