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不然怎么也不能说出这话来,别说当年那事,当初她妈要带她走,他们可是拦也没拦的。
  毕竟她只是个孙女,哪像她三婶肚子里那个,人人都说肯定是个男胎。
  “你姑姥姥没把地址给他们吧?”二老太太一听也觉得不像啥好事。
  要真想找早找了,哪有孩子小的时候不找,孩子大了,又突然想起来找的?
  “我姑姥姥是没给,但单家那边都知道我妈嫁到严家庄了,估计他们还会去严家庄打听。”
  而当初二老太太和严继刚给她写信,自己哪能邮,都是托的庄里人,肯定有人多少知道一点。
  严雪将信看完,又重新塞了回去,“没事,他们有什么打算,也得我愿意配合。”
  “可你这眼瞅着就要生了。”二老太太看看她肚子,还是担心。
  下个月就是严雪的预产期了,照祁放的意思,是想让严雪去医院生,医院生更保险。
  但去医院生,来回就成了个麻烦事,毕竟林场离哪个医院都太远了。
  这要是回来的时候吹了风,怕严雪会坐下什么病根,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还是看严雪到时候的情况。
  这个时候她生父那边还来添乱,二老太太都想拿个扫帚守在门口,一看到人直接叉出去。
  中午祁放回来,严雪想了想,还是跟祁放说了,“你要是碰到了,不用搭理。”
  祁放听了也蹙眉,看看她肚子,又看她脸色,“你没生气吧?”
  “都是些不重要的人,我生什么气?”严雪笑了笑。
  再说就只是封信,她要是现在就开始生气,接下来都不过了?
  严雪才懒得在意那些人,祁放注意到的却是那句不重要。
  所以是因为重要,她才会那么生气吗?
  看着那双漂亮清透的眸子,祁放眼神柔下来,“那就别理他们。”
  但他过后还是去找二老太太打听了下严雪生父那边的情况,也好有个准备。
  结果二老太太也不清楚,“不知道啊,就知道条件好像不错,小雪她妈还有好几身缎子面衣裳。”
  又道:“小雪她妈不爱说这些,可能她姑姥姥知道的能多一点。”
  严雪也不爱说这些,祁放想了想,最终还是没再问,只尽可能每天再早点回家。
  几天后刘卫国随着采伐队进山,他还跑了趟县里,帮严雪的试点送货。
  东西由局里的内燃机拉到镇上,再用马车拉到县里,一直到十月末,才卖得差不多了。
  严雪算了算,干脆去找了郎书记,“您看您和宁场长哪天方便?趁我还能动,找个时间把账算了吧。”
  “现在就算?试点的木耳都卖完了?”郎书记记得东西挺多的来着。
  这严雪就不得不感叹一句刘卫国这小子确实能跑了,“都卖得差不多了,除了澄水和县里,其他几个镇我们也卖了。”
  一整个县这么多人口,那确实能消化,郎书记点点头,“行,你等我问问宁场长。”
  宁场长现在还是个代理场长,虽然年底开完会,明年就该转正式的了,但在场里一直是个不多管事的态度。
  反正他就是个二把手,郎中庭既然能折腾,那就让郎中庭折腾去呗。
  郎中庭能把事情折腾明白,他这个二把手也跟着沾光,万一郎中庭高升了,他说不定还能往上升一升。
  宁场长主打的就是一个想得开,郎书记让他挂名,他就在试点挂名,让他算账,他就去算账。
  当天是郎月娥和周文慧一起陪着严雪去的场部,周文慧拿着账本,郎月娥抱着装钱的箱子。
  这还是她们刚去银行取的,大笔的钱放试点不安全,每隔一段时间,试点就会把钱存进镇上的银行。
  这年代的单位也多是如此,离得近的甚至天天都要去存钱,反倒是个人储户没有几个。
  场里这个试点可是严雪一手搞起来的,严雪的培育技术,严雪进门的时候,郎书记还亲自去给她拉了把椅子。
  几人坐下,刚把账本递过去,箱子打开,宁场长就意外了,“这么多?”
  他本来没准备多说话的,但箱子里的现金确实远超出他想象,竟然有八、九沓。
  这可是给短期工发完工资后的,要算上短期工的工资和其他开销,不得有一万多块?
  试点今年还是第一年,投入又不小,他还以为能把本挣回来就不错了。
  郎书记也有些意外,但郎月娥就在试点上班,他也经常关注,倒是没觉得超出预计太多。
  “这里面还包括交给局里的,和欠小严的菌种钱吧?”他翻了翻账本。
  “对。”严雪直接拿出手里那张欠条,上面不仅有试点的公章,还有场里的公章。
  郎书记接过去看了看,又递给宁场长,“那就先把小严的菌种钱结了。”
  严雪一共卖给了场里1000多瓶菌种,一瓶五毛钱,周文慧飞快打着算盘,算出了527.5的总额。
  这就已经赶得上林场有些职工一年的工资了,其他的钱都还没算。
  周文慧算完账,郎月娥点完钱,那张欠条就算是销账了,接着是给局里的20%。
  这个是按总销售量算的,2000多,郎书记直接叫场里的会计入了账。
  林场被叫来一起核账的会计今天是最吃惊的,从刚才起就一直有些恍惚,听郎书记叫自己,才赶忙回神。
  再就是场里投的那笔钱,一共是4000块,主要用于试点建设和早期发工资,这些都算完,才是试点的真正盈余。
  郎书记想了想,看向宁场长,“还是按之前商量的,既然试点不只是用一年,也分几年往回提。”
  这本来是怕试点第一年刚上手,赚不了太多,场里要是把资金都抽走了,几个年轻人连工资都开不上。
  可现在……
  宁场长看看箱子里剩那几沓钱,还是什么都没说,“您觉得应该分几年?”
  “那就分两年吧,今年先抽2000。”郎书记也看了眼那些钱。
  实在是太多了,他也没法说分个五年十年一点点往回抽。
  但即便是只分两年,剩下的严雪他们四个分的话,每人也得有个1000左右。
  场里那会计一面算,一面在心里咋舌,这哪是搞了个试点,分明是搞了个金疙瘩啊。
  这要是让那些报短期工的人知道,还不得把肠子都悔青了,短期工哪有这个赚?
  不过后续人家怎么分,那就是人家自己的事了,会计只负责林场这边的账,林场也不管那些。
  账算完,钱收好,严雪却没有急着走,而是又拿出几张纸递给了郎书记,“这个您看看。”
  上次她给东西让郎书记看看的时候,还是试点的企划书,郎书记刚刚放松一点的神色立马又严肃起来,伸手接过。
  宁场长离得近,不可避免看到了上面的标题——金川木耳栽培基地第二年工作计划。
  这都快生了,还能写工作计划呢?
  宁场长有些好奇上面的内容。
  郎书记也好奇严雪还能有什么计划,翻开看了看,然后就笑了,“回去我好好研究研究。”
  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一点好,严雪笑捧着肚子站起身,“那我们就先回去了。”
  回去按工分钱,严雪贡献最大,分得最多,一共有1000多块。
  郭长安从去年起就是跟着严雪干的,属于技术岗,分到了九百多。
  剩下郎月娥跟周文慧一个出纳一个会计,倒是少一点,依旧有近七百,比场里一般男职工都多。
  更别提他们这还不是重体力,活轻省不说,一年里还有好几个月都没什么事干。
  钱一分完,几家就开始往严雪这送东西了,什么吃的用的,还有给孩子的小衣裳。
  郭大娘跑得最勤,那嘴角从看到郭长安拿回来的工资就没下来过。
  九百多呢,长安就算没受伤,真当上了油锯手,也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开上这么多工资。
  而且也不知道谁把试点今年赚到钱了这事传了出去,光这几天,她就碰上好几个给长安介绍对象的。
  当然都是手脚健全脑子也正常的好姑娘,她回去说给长安听,长安反而说不着急,等明年再说。
  她自己也觉得这事不用急,长安跟着小严干,以后只会越来越好,还用愁找对象?
  不仅郭长安,就连郎月娥那边都又迎来了一拨介绍对象的,更多的人则是懊恼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报长期工。
  一天一块多算个啥?哪赶得上人家几个分的,那可是一年大几百块。
  早怎么不知道试点这么赚钱,而且听说今年种这些木头明年还能出,明年要是再种,那不是更赚?
  众人是一边懊悔,一边赶紧找上严雪,希望能提前报上明年的。
  各种好听话恭维话不要钱一样往严雪身上砸,严雪一律说明年还不知道要用多少人,让大家等明年招工。
  众人见报不上,又开始想其他门路,郎书记家、宁场长家,就连郭家、刘家都有人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