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既然如此,就按方董意思,省去这些流程吧。”他对着台上尴尬直立的李经理微微一笑,“李经理,你先下去吧。”
“哎。”李经理应了一声,连忙放了话筒,快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方雪华满意地点头,拍了拍桌面,直接道:“刚才看了希元的工厂,机器设备都不算先进,不过这个不重要,到了产业基地都会换新。”
“真正让我感到担忧的是,”方雪华说着看向秦昭这边,也就是希元的席位这一块,毫不留情地开口道:“你们的技术人员实在是太不专业了。”
话音落下,会议室气氛更加紧张几分。希元这边几名中层脸色尴尬,纷纷低下头。
虽然话说得不好听,但这就是事实。
跟太华比起来,希元的那些技术根本不值一提。
主管技术的经理顿了顿,讪笑着说道:“希元的确不是科研型企业,过去更多是代工出身。比起太华的技术专家,我们的人的确经验不足。”
蒋予衡闻言,眉头微微蹙起,眼神在那位经理脸上一扫而过,似乎对这样的应答并不满意。
方雪华则挑了挑眉,“这倒是真的。”
语毕,会议室里沉默下来。
秦昭看了眼蒋予衡,那人低垂着眼,看着手里的报告,唇瓣抿起,不知在想些什么。
好吧,好吧。
外联工作本就涉及“对外呈现”,尤其是对合作方的解释说明。
既然技术人员表达不清楚,场面变得尴尬,他就必须出来圆场,否则希元的对外形象受损,也会影响到太华对蒋氏的态度。
秦昭呼出一口气,语气平稳地开口:“方董,技术方面我们希元可能确实不如太华。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回答您的担忧——”
他微微向前倾身,“您是合作方,代表太华来到希元视察,最关心的应该不是他们能不能独立掌握高精尖技术,而是蒋氏能否把现有资源和人力合理地对接,能否保证项目不因沟通和执行上的误差而延误。”
“技术问题,依靠太华,我们随时都可以补上。”秦昭直视着方雪华那双瞳色极浅的眼睛,“毕竟,这样才叫合作。”
他停顿了一下,视线掠过会议桌边的众人,“我可以保证,希元在其他方面绝不会出现‘不专业’的情况。我们会把问题摊开,把需要支持的部分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让太华知道我们缺什么、在补什么。”
秦昭说完,会议室内再次陷入沉寂。
蒋予衡合上手里的文件夹,眉毛轻挑,投来一种秦昭看不太懂的视线,像是鼓励,又像是赞许。
“秦……”方雪华微微眯起眼看向放在秦昭位置前的名牌,“秦经理。”
她顿了顿,点点头开口道:“你说得没错。”
“可惜企业不是只有态度就行。我要看的是结果。”说完,方雪华话锋一转,直直地盯着秦昭,“况且,你只是一个外联负责人,凭什么替整个希元做担保?”
这突如其来的发问令秦昭一时语塞。
整个会议室一片死寂,静到他甚至都能听见坐在自己后面的小吴倒吸一口气的声音。
这时,蒋予衡敲了敲桌子,神色镇定地开口道:“做担保的不是他,是我。”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落下,秦昭的心也安定了几分。
“秦经理作为外联方面的负责人,代表希元发声合情合理。”蒋予衡扫了方雪华一眼,淡淡道:“希元的执行与产能,最终都会经过我这一关。方董,如果要问责,您尽管来问我就是了。”
方雪华微微一愣,随即挑了挑眉,笑意不达眼底。
“好啊,”她缓缓开口,“既然有蒋总亲自担着,那我就拭目以待。”
话虽如此,她却并不打算就此放过秦昭——
“秦经理,听说你之前是在蒋氏做地产销售的?”方雪华转头面对着秦昭发问。
秦昭在心底叹口气。
这段时间他一直担忧的“外行质疑”没被希元的人提出,却在今天被方雪华指了出来。
这人如此不留情面,他得小心作答才是。
于是秦昭微微点头:“是。”
“那不知你怎么看制造业的市场周期?这和地产可是两回事。”
秦昭略一停顿,沉声道:“是有差别。地产更多依赖金融政策和消费需求,而制造业的周期受产业链上下游波动和技术迭代的影响更大。”
“我之前虽然是做销售的,但对制造业也不是完全不懂,现在每天也在学习这些差异。”
他姿态摆得谦逊,想必方雪华应该不会再追问下去了。
可他想错了。
方雪华跟她儿子一样不依不饶:
“那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太华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哪里?如果你连这个都不清楚,那我看你的外联工作也不必做了。”
秦昭思索片刻,认真道:“太华的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零部件的研发和工艺控制能力。太华有一整套自主研发的专利工艺链,从设计、试制到量产全覆盖,并且能和国际标准对接。”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可能不是最懂技术的人,但我能把它翻译成投资人和政府都听得懂的话——太华能把国内很多小厂拼不起来的环节,整合成一条能和国际巨头对标的完整产业链。”
方雪华眼底闪过一丝意外,随即点了点头,又问:“那希元靠什么吸引配套企业?总不能凭你一张嘴空口说白话吧。”
秦昭深吸一口气,答道:“希元的基础确实有限,这一点我们刚才也提到过。但也正因如此,希元的背景很干净,没历史包袱。我们的控股和资产结构清晰,可以随时按照项目的需求进行重组和扩产。”
这些情况方雪华应该在签约的时候就已经了解清楚了,为什么现在又要让他回答这样的问题?
她是在试探他这个“半路出家”的外联负责人够不够格吗?
方雪华冷冷一笑:“说得冠冕堂皇。可我看你们申报材料里,写着产业基地将会‘带动就业’,高精尖项目能有多大就业面?这不就是空话吗?”
秦昭皱了下眉,直视着她道:“您说得对,高精尖项目不可能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提供成千上万的流水线岗位。但它带来的不只是单纯的就业岗位,还有就业结构的升级。”
“一个精密制造产业基地,或许只能直接解决三千人的岗位,但它能间接带动整个区域的研发、物流等配套企业入驻,到那时,就业人数就是原来的成百上千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留住一部分有能力的年轻工程师……”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随即笑道:“人才就是未来嘛,方董,您觉得呢?”
方雪华闻言微怔,而后点了点头,肯定道:“是的,没错。”
她话音刚落,原本一片死寂的会议室冒出了几分微弱的声音,随后响起一阵悉悉索索的低声交谈声。
希元的几位中层互相看了一眼,神色中都带着点惊讶——谁都知道这位秦经理是在蒋总的安排之下“空降”到希元,是个完完全全的外行,没想到临场应答竟能说到这种程度。
方雪华指尖在资料页上轻轻点了两下,没有再发问,看向秦昭的眼神里却多了几分若有若无的审视。
秦昭见她不再质疑,当下就松了口气。
人才就是未来。
这句话是前段时间,方雪华接受财经频道电台的访问时说过的。
秦昭昨天研究太华的时候,刚好听了那期节目。
方雪华似乎很看重“人才”,这六个字在整场访问中说了四五遍,也正因如此,他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以至于刚才突然就闪进了他脑海。
用她本人说的话来堵住她的嘴,这下总算不能再挑刺反驳了。
蒋予衡扫过众人,轻咳一声,会议室立马又安静下来。
他不紧不慢地开口:“我们的秦经理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方董,您还有什么问题吗?”
秦昭嘴角一抽。
秦经理就秦经理,干嘛加个“我们的”……
他不动声色地看了一圈会议室里的人,见没人面露异色,稍稍放下心来。
“没什么问题了。”方雪华靠上椅背,抬起手示意,“继续下一个内容吧。”
闻言,会议室内气氛立时松动下来。
秦昭也长舒一口气,无意识地垂下头看了看足尖,听到李经理开始汇报工厂的情况,他又抬起头,却直接撞进了蒋予衡似笑非笑的视线。
秦昭眯了眯眼,嘴唇微动一下,决定不去看这个莫名其妙的人。
他扭过头望向屏幕,一张张照片滑过,他也在心底默默回忆着自己一会儿要汇报的内容。
之后的会议就是按事先定好的流程,正常地进行着。方雪华也没再发难,只在太华的人汇报时补充了几句要点,随后便没再开口。
这场只有秦昭一个人受难的会议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