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家家门联鲜红,灯笼高挂,街巷处还散着鲜红的,细碎的鞭炮渣,偶有几个孩童依仗着丰厚的压岁,买了一兜子糕点,又捏着糖葫芦,嬉闹奔跑着。
马蹄顶着冬风,踏过地上红纸,在百姓围观中出征了。
城门口,陈涿并未换铁盔,仍是那一身素净的,清冽的竹青常服,披着件大氅,被风吹得烈烈作响,他垂着眼睫,眸光定定看她,抬手轻触上她的脸颊。
南枝憋着泪花,眼尾泛起了一点红,直接推开他的手,威胁的声线多了轻微颤意,道:“你要是在那出了什么意外,我一定会花你的银子,养上十几个小白脸,把你忘得一干二净。”
“你知道的,我说话算数。”
陈涿的长睫轻颤,晃出一点水影,他抿着唇,拉上她冰冷的手,倾身,将脑袋搭在那肩上,将人拥到自己怀里抱着,半晌才轻嗯了声:“我知道。”
南枝闭了闭目,用袖口随意抹了把,脸庞被冬风吹得有点刺痛,她踮脚,圈住他的脖颈,唇瓣贴近他的耳畔,轻声道:“你必须平安回来。”
前后都耽搁不得。
陈涿呼吸有点压抑,像是有指节在用力攥着心肺处,每一动都会牵扯到,只有停顿,长久地停顿,在片刻怀抱里,才能稍稍缓和点。
但他明白,必须得走了。
松开怀抱,翻身上马,那点竹青衣角晃出,成了鲜红冬日里极出挑的一抹。
他目视前方,未敢侧首,抬手朝身后示意着。
有人道:“启程!”
骤然间,响起了极清脆又整齐的马蹄声,震在整片地面,从一方狭窄的城门走出,进到另一片宽阔的天地中。
南枝朝两侧退了几步,只遥遥看向那背影。
一水凿穿石,一石动山海。
她没出声,他也没回头。
极有默契,像在提前商议好的般。
陈涿的手心被粗粝缰绳磨出擦痕,他恍然未觉,手背突出青筋,眸光定定地看向前方,道:“加快行速,两个时辰后休整。”
身侧传来应声。
很快,那长队消失了,成了狭长路上的密集黑点。
白文守在南枝身旁,待到送行百姓都散光了,才担忧地看了眼南枝道:“夫人,应是该回府了。”
南枝吸吸鼻尖,抬手抹着整张脸的水渍,当即振作了道:“不回府,去染坊。”
这两日她想了很久,却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蒙面黑衣的剑客,天涯海角这么大,谁知他是谁,又听了什么人的令。这般找一个人,不亚于大海捞针。
想要找出点什么,只能去染坊碰碰运气,兴许能碰见什么线索。
南枝也来过几次染坊,可大多只是匆匆进出,从未细看,注意点也只在那些行动不便的染坊师傅身上。
今日换了心态,又觉处处是端倪。
染坊地方不大,院子专用来给几个师傅晾晒衣料,放着好几缸五颜六色的染料,左右几间屋舍如今都住着人,能听见不少闲谈声,角落几个小孩聚揭青苔,处处充满生活气息。如今这里更像个大院,早已不复当初那如火如荼的染坊了。
除了正屋,木门紧闭,隐约可见大火焚后烧焦了的痕迹。
南枝和几个染坊师傅打了招呼,就推开了那木门,走了进去。
屋内地方不大,但打扫得极为整洁,上首摆着一半人高的观音像,和快被烧成炭的如意坊牌匾,一道靠在桌上,墙面燎了好些黑烟,底下摆了几张桌椅,还堆了好些杂物。
她就在这屋内转了圈,然后趁着院中几个人没注意,身形鬼祟地四下乱瞄,翻找着物件。
那堆起的杂物实在不少,尽管收拢得齐整,一时也看花了眼,从染料小罐再到陈年旧布什么都有。
她猫着腰身,小心地打开那些小罐,再完好无损地塞回去,尤其是那些陈年旧布,来回看了好久才舍得挪开视线。动作不大,可声音细碎,到底吸引了院中的人,老师傅凑近走到了她身旁,探出脑袋,好奇地看着动作,问道:“夫人,在找什么?”
南枝脖颈微微僵硬,转过脑袋,露出一抹尴尬的讪笑:“我、我……没找什么啊,随便看看,随便看看。”
那老师傅却心知肚明,笑笑道:“自去年入夏,这染坊连着被好些人才搜过了,有拿着衙门文书的,有假装客人的,还有白天夜里偷偷溜进来的……他们都快将这屋子的瓦拆了,掘地三尺找一遍,倒也不知这里藏了什么,竟值得这般大动干戈。您是陈大人的夫人吧?陈大人先前让人来打过招呼,说是夫人可能会过来一趟,您安心找就是,左右不过是些旧物,没什么重要的。”
南枝满脸讶异,那么多人来找过,却全都无功而返,难不成这里真没一点线索?她放下了手里的针线盒,有点茫然地环顾四周。
老师傅将几扇小窗开了,屋内瞬间亮敞了,看东西也能清楚点,他主动解释道:“自这起了场大火后,只简单修缮了遍,本该在这的物件都没搬走,平常院里制出了新布,也会暂时放在这,夫人慢慢找,若有什么事,再问我就是了。”说着,他出了房门,坐到了几步外的院子里。
屋内空余南枝一人,她看着乱作一团的物件,眼前一黑,这才明白自己揽下了件多么麻烦的差事,暗自咬咬牙,才继续回到了桌上。
*
陈涿走后只几日,朝中便大力准备颜明砚的登基大典。
因是过继给了名义上的赵荣,倒与以往数代没什么差别,循着旧例慢慢筹备便是,可颜明砚怎么看也不是个勤于政务,安分守己的人,莫说那繁琐又死板大典了,就连折子都不愿看。
他从未想过有一日自己会做帝王。
此事实在比世上有妖魔鬼怪还要骇人。
往前数十几个年,他甚至就没想过要入朝为官,准备春闱也不过是为了争一份面子,谁料老天同他开了这么大的玩笑,直接将他一提再提,成了所有朝臣的陛下。
旁人求之不得的,却偏偏就砸在了他的头上,让人恨得牙痒。
折子一叠叠递进垂拱殿,颜明砚看得头昏脑涨,眼下乌青,衣袖都坐出了皱痕,他实在忍不住,随手扔到一旁,便想起身离开,耳侧忽而想起一阵鸣叫:“陛下啊!您不能再耽搁了啊,这已堆了这么多天,里面还掺着您登基筹备的折子——”
他不耐烦地堵住了耳边,径直往外走。
宦官还跪在地上,急得满头汗,竟伸手抱住了他的小腿:“陛下啊——”
颜明砚咬着后槽牙,硬拖,拖不出,正僵持着,殿外来了人,进来就朝他行礼道:“参见陛下。”
他稍稍平和了些,弯腰硬将那宦官的手扒开,就赶忙去扶颜屺道:“父亲,您怎么能对我行礼。”
颜屺直起腰身,露出温润笑意道:“如今在名义上,你是先帝的孩子,是陛下,我只能算是你的姑父,自是应当行礼的。”
提起此事,颜明砚打了个哈欠,满怀怨气道:“父亲您就莫要再提此事了,这几日我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满案堆的全都是折子,根本看不完。”
颜屺面上露出点关切的神色:“政务再重要,也不能不顾及身子。”说着,往他身后看了眼,提议道:“若只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我也可帮你瞧瞧……”说着,似察觉不对,忙不迭停了声音。
颜明砚却像寻到了什么捷径,眉峰轻挑,灰寂的神色一亮,当即道:“我幼时临帖,临的就是父亲的字贴,字迹本就相似,那些外人也瞧不出来。递上来的折子全都是些小事,父亲若能略微帮我分担点,自是好的。”说着,他打了个哈欠,实在困倦到了极点。
颜屺勉为其难地点了头。
“陛下便去歇息吧。”
颜明砚应了声,就晃荡着走出了殿门。
殿外准备面圣的高栋看着颜屺进去,又看着颜明砚出来,自是全都明白了。他张着唇打算说什么,转念想到了陈涿在新帝骤病当夜说的话。
“若新帝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饶旁人是诸葛亮转世,前拉后拽,也终究无力回天。如今众人合力推他到了此步,若还看不出一丝端倪,那本就不应为帝。”
那时他忍不住问:“那大人您呢?若由旁人把持,您在边关只怕处境艰难。”
陈大人沉默良久,只道:“若我一人能换万人安稳,也算划得来。”
高栋停了询问面圣的嘴,默了瞬便离开了。
殿内,颜屺站在正中心,那双惯常温和带笑的双眸,在这一刻终于涌出了无边无际的执念,他抬眸看向那左右刻着龙纹的木椅,正立于殿中最高处,被窗前灿烂金光笼着,泛出一阵厚重的,过目难忘的光泽。
他定定看着,唇角扬起,心底冒出一阵激动难忍的澎湃。
一步步走上去,他抬起手,指腹握住了桌上随意放置的玉玺,温润又冰冷,紧接着是满桌的折子,朝中六部,寻常京官,再至各地臣民,全汇于此,最后是那张看似寻常的椅子,他将目光定在那椅上,看了许久,掀袍坐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