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39节

  在益州,官府免费发粮种,不知十九娘会怎么做。
  梨花说,“我们的粮食都是自己种的,诸位缺的粮种少的话我赵家替你们出,多的话就算我赵家借你们的,收了粮食还八成就行了。”
  “开出来的地怎么算?”
  还没到奎星县,大家已迫不及待的开始谋划了。
  既然这样,梨花站去推车上,高声说起接下来的打算,到目的后,大家先修缮房屋,等有了遮风挡雨的地就分些人手出来开荒,伙食的话一起煮,能腾出时间干活。
  担心大家哄抢厨房的活,梨花说,“每天要煮几百人的饭不容易,能胜任的可以私下来找我,人多的话就根据大家干活的快慢来。”
  每个人擅长的事情不同,这样能避免有的人占着坑不做事。
  时间长了,肯定会招来其他人的不满,不利于大家的团结。
  这时,有人缓缓举起手,“什么都不会的怎么办?”
  “事情多,总有会的,实在不会就学...”梨花说,“只要肯下功夫,学不好也没啥的。”
  真有那愚笨的就出力气,梨花早就想过了,毕竟不是族人亲戚,起了龃龉不好,所以尽量把活分细些,让每个人清楚知道自己每天要干什么,这样就能减少矛盾了。
  她道,“到了新地方,大家就是邻里,遇事好好说,别动不动就生气,毕竟咱从益州出来是为了过安稳日子,整日喊打喊杀的不好。”
  “有人故意挑事怎么办?”
  “找村长。”梨花说,“村长会处理。”
  说到这儿,梨花突然意识到光有村长还不行,感染瘟疫的抱团闹事,村长根本应付不了,想维持村里稳定,必须有能制住闹事者的力量。
  因为冤屈一旦得不到声张,人心就凉了。
  于是,她顿了顿,“我既收了益州兵的粮,断不会弃你们不顾的。”
  至于怎么立规矩,立什么样的规矩还得跟人合计合计。
  等队伍休整时,她叫李解去边上商量这事,李解沉默了许久,“要不叫大壮叔来?”
  赵大壮将山里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给新村人立规矩这事于他应该不难。
  “他走了山里怎么办?眼下望乡村常有难民侵扰,他不帮忙看着点,难民越过望乡村闯到隐山村就坏事了。”梨花道,“而且我堂伯没有感染瘟疫,遇到那死皮赖脸的恐怕也没辙。”
  李解琢磨她的意思,“你想让染病的人做村长?”
  “我又怕村长发病仗势欺人...”
  虽说瘟疫能控制,但瘟疫者做村长始终有风险。
  李解想了想,“选两名村长怎么样?一名村长负责瘟疫者,一名村长负责正常人。”
  “一山不容二虎,能行吗?”梨花纠结起来,“正常人和染病者之间本就有隔阂,遇到事肯定会偏袒自己人,长期以往,村里肯定会乱。”
  一旦乱起来,染病的人肯定是占上风的。
  正常人落了下乘,再被咬伤的话怒气难平从而埋怨她。
  升米恩斗米仇,更古不变的道理。
  李解想了想,“三娘子准备让谁做村长?”
  她想过是否要在族里选几个叔伯管理新村,但人们下意识的抵触外乡人,叔伯他们恐不能服众,而且单是染上瘟疫的就有四五百人,有心人撺掇闹事的话,叔伯们难以全身而退。
  她问李解,“你觉得谁合适?”
  李解找不着合适的人选。
  罗四兄弟身怀武艺,不惧村民闹事,然他们是云州人,不得梨花信任。
  思忖良久,他指着自己,“三娘子看我做村长怎么样?”
  村长既要对梨花死心塌地,还要公平公允,他自认符合条件。
  “不行。”梨花不假思索的拒绝,“双拳难敌四手,村民如果聚众闹事,任你武艺再高也插翅难逃。”
  李解帮过她许多,她怎能让李解只身犯险。
  以往她让李解做事是相信他有法子自保,这次不同,村长要管村里的杂事,得罪人自己也不知,让李解留在村里跟害他没什么区别。
  李解想过梨花不答应,不料她如此斩钉截铁,说道,“我不傻,见势不妙我会跑的,罗四他们离得近,我可以找他们帮忙。”
  这么一想,他做村长是最合适的,既能借罗四他们震慑村民,南边有情况也能及时汇报。
  “三娘子,让我试试怎么样?”李解说,“我若不行再从长计议。”
  他知道梨花听劝,温声解释,“闻五他们看了益州的惨状,会对三娘子你忠心耿耿,山里诸事又有大壮叔,暂时没有我的用武之地,我在戎州带领百姓开荒,刮风下雨就教她们武艺,多好?”
  想要在乱世活下去,只会种地不行,还得会武艺。
  梨花仍不放心,“容我再想
  想吧。”
  这事暂且搁置,再上路时,后面的人偷偷来报,说有难民跟着。
  梨花个子矮,看不到难民的身影,“跟咱多久了?”
  “不知道,他们动作轻,要不是有人尿急钻草丛根本发现不了。”
  “你先回去,我叫人过去看看。”
  她给李解使眼色,李解将腰侧的箩筐往推车上一放,拉上人就走了。
  赵广从害怕梨花记恨他怂恿赵广安下山,这两日极力避着她,但看到李解和闻五他们往后面去时,心知出事了,按耐不住心底的好奇,硬着头皮凑到梨花跟前,“三娘,出啥事了?”
  梨花仍在清点伤患的情况,斜眼瞥了眼赵广从,“二伯也想去看看?”
  赵广从连连摆手,“我就问问。”
  梨花不说话了,赵广从心头讪讪,“咱们去奎星县县城吗?”
  县城不大,但要安置几百人不成问题。
  梨花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李解提到罗四他们时,她忽然改了主意,“去奎星县附近的小镇。”
  离罗四近一点,这样村里乱起来的话罗四他们能支援。
  赵广从不知她的用意,可他看到赵大壮备的东西了,除了粮食药材,还有好几车肉,梨花在外不挑食,那些肉多半是给罗四他们的。
  他问梨花,“要去罗四他们那儿吗?”
  “嗯。”
  分别时,她和罗四说会派人去荆州,遇着他们的家人会接到戎州来,谁知赵广昌还没到荆州就打起来了,接他们家人一事恐怕得往后拖一拖。
  她盯着赵广从,“二伯问这事作甚?”
  赵广从瞄了眼四周,伤患吃了药,肩抵肩的坐着,明明刚动身,他们脸上已露出疲态。
  担心自己的话被听了去,他捂着嘴道,“三娘子可想过学蜀王立国?”
  “......”梨花挑眉,“你看我像做皇帝的吗?”
  赵广从当真认真端详起她来,不知是不是盘了圆髻的缘故,眉眼多了几分英气,他老实的点头,“像,有句话二伯老早就想说了,武后在你的年纪估计关在屋里绣花呢,哪儿比得过你聪慧敏锐...”
  武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即位那几年勤政爱民,极受百姓拥戴,哪怕晚年昏庸无度,崇拜她的人仍数不胜数。
  他和梨花分析立国的好处,“立了国,咱们就不是漂泊无依的浮萍,来日身死,魂也有归处。”
  梨花不可思议的看他,“二伯从哪儿学来的?”
  “二伯也是走南闯北的人,什么没见过啊?”他故作高深的提了提衣领,“我问过你古阿婶了,益州城里的百姓不过几千,比起来没有咱的多,他益州王能立国,咱为啥不能?”
  “......”梨花扶额,“二伯是不是忘记益州还有其他城,益州王手里还有其他兵?”
  “那有什么关系?人多咱算它大国,咱人少就自称小国不就行了?”
  “......”
  怎么听着有点道理?
  见她不语,赵广从再接再厉,“立国后,咱们出门遇到人就不怕说话暴露口音了。”
  “为啥?”
  “小国何其多,他们哪儿知道我们是戎州人?”赵广从给梨花举例,“益州改后蜀国,咱改戎州为赵国的话,遇人就说是赵国人,对方知道赵国在哪儿吗?”
  “二伯怎么想到的?”梨花抬起头,一眨不眨的望着他。
  立国不是小事,且不说她有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有没有容纳百姓居住耕种的场所,其他几州的人如果知道有小国
  凭空而起,生出掠夺她们粮食的想法怎么办?
  真到那时候,她们就没退路了。
  赵广从心中忐忑,“问这个做什么?”
  “好奇。”梨花是真好奇。
  节度使叛变是手里有粮有兵,有与朝廷较高下的实力,她们不过是群逃难的百姓,哪有本事对抗朝廷?
  赵广从不知她的想法,如实道,“昨晚,你阿耶不是劝官兵们舍了蜀王归隐山林吗,我看有两个兵明明动摇了却不认,多半害怕蜀王发怒派兵围剿他们。”
  “他们没有靠山,一旦王都的军队找到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说到这,他偷瞄梨花的表情,确认她没有生气才接着往下说,“照理说,他们跟咱们走,自然该以咱们为靠山,但他们心里却不这么想,为什么?”
  梨花:“为什么?”
  “他们眼里,三娘你或许身份显贵,但护不住他们周全。”他道,“但你是皇帝就不一样了...”
  人嘛,都是慕强欺弱的,有个家主靠山跟皇帝靠山截然不同。
  梨花仔细想了想,竟越听越有道理,“还有呢?”
  “立了国,往后咱收留百姓就不是寻求同盟抵御外敌,而是招揽人才治理国家...”想到梨花做了皇帝他就是王爷,忍不住激动起来,“到那时,咱哪儿也不去也有百姓蜂拥而至,说不定还会有读书人,三娘,你知道读书人的厉害吧,他们会挖沟渠,会筑堤坝,还会建城墙,观气象,往后再有干旱地动啥的咱也不用怕了。”
  见他越说越大声,梨花拍他胳膊,“小点声。”
  “嘿嘿,太高兴了。”赵广从恨不能原地跳两圈,最后,满怀期待的握住梨花的手,“三娘,立国的好处太多了啊。”
  梨花没被权势迷眼,问他,“其他国家觊觎咱们的粮食怎么办?”
  “谁啊?”赵广从得瑟的扬起眉,“云州和岭南现在可瞧不起地里那点庄稼,荆州受困于战乱,能否缓过来都不一定,刨去他们,也就后蜀和梁国离咱最近,换作以前,蜀王一声令下,蜀兵或许会大军压境,现在嘛,荆州难民搅得蜀王失了民心,底下人会听他的吗?”
  他不屑的哼了哼,“梁国实力如何我不知,可咱不是有罗四他们吗?梁军若来,咱就让他们有去无回,多好?”
  这未免太自信了,“地里的庄稼入不了岭南的眼,人呢?”
  “那也不怕,咱偷偷摸摸的过日子,岭南人来了就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