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38节

  “应该的。”
  第二天,黄娘子和古阿婶她们挑着箩筐下山了,赵广从心知买粮的差事躲不过,一觉睡到天亮、
  出门时,已经快晌午了,老太太端着一碗粥从外面回来,“老二,快吃午饭。”
  赵广从怀疑自己听错了,这种待遇,从来只有赵广安和梨花才有,他伸了个懒腰,准备去灶房找找有没有吃的,元氏怀孕后,嫌大灶房的伙食清汤寡水的,要在家自己煮,老太太骂过几回,然后由着她去了。
  走到灶房门口时,老太太的声音更加清晰,“老二,赶紧过来吃饭啊。”
  赵广从犹豫的转身,“娘叫我?”
  “家里就我们两人,我不叫你叫谁?”老太太觉得老二是不是耳聋,进院到现在,她已经喊了好几声了,见他仍傻愣愣的,她拧起眉,“老二,你咋了?”
  粥是族里天天煮的野菜粥,粥里有两个黑绿的馍馍,明显也是野菜做的。
  确定老太太喊的是自己,他慢吞吞的走上前,“娘怎么想着给我带饭?”
  “你早饭就没吃,饿坏肚子怎么办?”老太太慈眉善目,见他伸手接碗,她侧了侧身,“洗漱了没?没有的话先去洗漱,我给你端到堂屋去。”
  赵广从不适应如此体贴的亲娘,不经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伸手在大腿掐了下,感受到疼了才松开。
  “娘。”已经多少年没有感受过老太太的嘘寒问暖了,莫名的,赵广从眼睛涩得慌。
  老太太微微一笑,“知道你累着了。”
  她这么一说,赵广从有些无所适从,族里人谁不累,赵大壮要安排大家干活,还得自己下地,夜里不回家,要守着培育的新苗,比起赵大壮,他算轻松的了。
  思及此,他甩头,“不累。”
  “三娘说你去益州城伤着脚了,待会我给你熬点草药敷敷,你也老大不小了,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个儿。”老太太喋喋不休起来,“外面乱着,你要保护好自己,你阿耶走得早,阿娘没有照顾好你们。”
  提到过世的阿耶,赵广从眼眶泛起热泪来。
  阿耶去世后,铺子的事情交给大兄,田地的事交给他,农忙时,曾不止一次的抱怨老太太偏心,守铺子不用风吹日晒,多轻松啊,硬是没给他。
  可现在,看着端着热粥的老太太,赵广从什么怨恨都没了。
  “娘已经做得很好了。”
  至少他们三兄弟都娶了媳妇生了娃,换成其他贫苦人家的寡妇带着娃,能不能娶到媳妇都不好说。
  而且,替梅娘赎身这事终究是他骗了老太太的钱,老太太骂虽骂,到底没有把他撵出去,他抹了抹眼角,接过老太太手里的碗,“我自己来吧。”
  老太太双手一空,不由自主的挺了挺脊背。
  刚刚看到老二眼睛里的泪珠子了,都多大的人了还哭,要不是为了三娘的事,她才不伺候他呢,可惜还得接着装,她端着温柔的语气道,“粥还热着,你快吃。”
  两人进了堂屋,赵广从坐在平日坐的位置,老太太坐在他旁边,“老二,这些年有没有怨过我?”
  赵广从垂着脑袋,使劲摇头。
  那就是怨过了,老太太心下不高兴,转而想到梨花的叮嘱,压下心头不满道,“娘却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多体谅体谅啊,娘往后会改的。”
  “娘没什么需要改的,是我们不争气,总给娘添乱。”
  还是识趣的,老太太脸色好看了些,见他拿着馍馍不吃,问道,“怎么了?是不是馍馍太硬了?”
  “不是,肚子不饿,娘你吃不吃?”
  “这是给你的,你吃吧,我待会回大灶房吃。”老太太双手撑着下巴,看他慢条斯理的嚼馍馍,“梅娘清晨就下山了,你别担心,有人看着,不会让她出事的。”
  “我知道的。”
  三娘既接了梅娘回族里,就不会让她去死,三娘再不好,对自己人还是不错的。
  老太太又说,“这些年东奔西跑累不累?”
  “不累。”
  “累了就说,娘没多少年好活了,只希望全家开开心心的,你若累了,手里的活就放一放,娘替你做,你别看娘上了年纪,干活不比你们慢。”
  “我知道。”
  “三娘让你去买粮你是什么想法?”
  赵广从吃着馍馍道,“三娘说得对,族里两百号人吃饭,不多囤些粮不行,眼下山里还算太平咱能自己种地,将来打仗,咱恐怕就没地种了。”
  岭南人的残暴是众所周知的,他们真要冲到山里来,他们又得过上东躲西藏的日子。
  赵广从说,“我明早就走。”
  “李解杀过人你是知道的,出去后多听他的,我叮嘱过他了,碰到危险他会保护你的。”
  想不到老太太会为了他亲自找李解说话,赵广从感动得无以复加,“娘你别担心我,我以前天天在外面跑都没事,这次也不会有事的,等我到了荆州给娘买软和的糕点回来。”
  老太太喜欢吃软和的食物,这点他一直都记着的。
  “不用惦记我,我嘴巴不挑,什么都吃得下,倒是你,去那么远的地,一定要警醒点,别钻进别人的坑里了。”
  “我知道的。”
  一顿饭,老太太轻声细语,赵广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算尽兴。
  吃过饭,他拿着碗筷要去洗,老太太按住他的肩膀,“你明早就走了,今天好好歇息吧,有什么事叫我就行。”
  见老太太佝偻着身走出院子,他心里五味杂陈。
  昨晚他反复琢磨了一下,去荆州这事危险大过其他,荆州再富裕,这时候应该也是没有粮食卖给外人的,否则前年东边的商队就不会到戎州买粮了。
  可看到老太太步履蹒跚,他又不想老人家失望,罢了,能不能买到粮食,总要亲自去了才知。
  梨花在地里给秧苗除草,见老太太眉开眼笑的端着碗筷过来就知道事情成了。
  说实话,让赵广从心甘情愿同意的办法有很多,考虑到李解同行,她决定还是尽量让他们和和气气的相处,真要绑了手脚,阴差阳错碰到坏人就惨了。
  “二伯可有说什么?”
  “他愿意去,要我说啊,就该狠狠骂他一顿,多大的人了还等着我去说好话,三娘,也就是你,换成别人,看我不扇他两个大嘴巴。”
  梨花哭笑不得,“二伯的本事大着呢,鼓励一下,他会更加用心的。”
  “但愿吧。”老太太不了解老二的本事,但梨花说了她就相信试试,“干粮做出来了?”
  “嗯。”
  知道他们这趟是去办大事的,梨花让族里准备的都是管饱的食物,另外还单独煮了两块牛肉给他们解馋。
  第二天,他们迎着山间的晨风走了,梨花送他们到山谷入口,“二伯,别气馁,你经验多,肯定能买回粮的。”
  老太太给赵广从做了一双草鞋,此刻拉着他的手温声叮嘱,“听三娘的,你这辈子没做过坏事,老天爷会保佑你顺顺利利回来的。”
  原本赵广从还挺有信心的,乍然听到这话,心虚得不行。
  他没有杀过人是真的,但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看老太太像被瞒在鼓里,他便不揭自己短了,“娘,山里冷,你出门记得穿厚点。”
  “娘知道的。”
  母子两没有多说,等赵广从跃过石壁门,老太太才松了口气的样子,见赵广从顿足脚步,脸上又换上了温和的笑,“老二,是不是还有什么事?”
  “娘要保重。”
  “好,娘等你回来。”
  赵广从这才头也不回的走了。
  他们没有故意背着人,梨花和老太太回去时,地里干活的曾老头问起,梨花直言不讳,“我二伯以前到处跑村买粮,马上就要到青黄不接的时节了,他想出去碰碰运气。”
  “可要让他们小心点啊。”
  “知道的,曾爷爷,你们种什么呀?”
  “青葵。”曾老头说,“这块地不好,种菽类的作物怕是没什么收成,种点青葵,夏天时晒干囤起来秋冬吃。”
  这个办法是去年学到的,为了囤过冬的食物,夏天时,只要能吃的东西他们都囤,野菜放久了会坏,他们就晒干囤起来,这样还坏的话,就放在火上烤,烤焦了碾成粉囤。
  有这些经验,今年秋冬肯定不会难过。
  说到这儿,他问梨花,“我看到你阿耶带着村里的男娃在溪边挖泥巴,挖来干什么的?”
  “捏泥人。”梨花说,“益州的村民害怕岭南人攻进村,在村里挖地道,咱们这儿已经是山谷,往四周挖的话全是石头,索性捏些泥人充当官兵。”
  这个法子不错,曾老头道,“那我回家让我孙子也来帮忙。”
  “好呀。”
  因为赵广从出去了,为黄娘子她们盯梢的人就改了,秀儿婶她们坚称汉子力气大,理应留在村里干活,盯梢的事就给了她们,所以赵广
  安才有空带孩子们捏泥人。
  泥人最好是正常人的身高大小,孩子们当做一件好玩的事儿在玩,赵广安则是极其慎重。
  两天,第一个泥人捏出来后,赵广安立刻跑到梨花面前邀功,“你快去看看,他们都说很像真人呢。”
  没有捏眼睛鼻子,只因杂草茂盛,随便扯一把盖在泥人身上跟戴着帽子的人没什么两样。
  梨花去看了眼,不得不承认,恍惚一瞧,像真人。
  “三娘,泥人放哪儿?”
  “咱们不是在南边布置了陷阱吗?搬到那边去...”
  接下来几天,赵广安都忙于这件事,梨花出不去,只能去地里除除草。
  不知不觉,山谷的草越来越深,树木也变得枝叶繁茂,脱去厚厚的草衣时,山谷里的那几株果树的花谢了,枝头刮上了果。
  赵广安他们捏的泥人越来越多,搬到外面后回来跟梨花形容,“像士兵似的,隐山村的村民嘲笑我们滥竽充数,结果他们跑到那边一看,吓得半死,别说,三娘你想的这个法子还真是有效。”
  “岭南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管用的还是那些陷阱。”
  “我看过了,陷阱没有被破坏的痕迹,树村的人说过些时日他们准备再挖些陷阱。”
  那些陷阱主要保护树村和山谷的人,赵广安他们捏了泥人,树村的人觉得也该做点什么,又往南挖了两排陷阱,还建了泥墙,派人在墙里看守。
  为此,树村的人专门跑来说,谁要想去南边记得知会一声,不熟悉的人他们不放行的。
  明明山里的日子已经太平了,但为了素未谋面的岭南人,大家还是想方设法的制造陷阱。
  隐山村离得稍微远点,树村在石洞外,隐山村则在另外一个方向,知道树村的人挖陷阱建泥墙,不经想搬村了,跟树村的人一商量,树村的人不反对,但让他们往北边搬。
  北边的地没有开荒,但已经种上了庄稼,明显是树村种的。
  他们要是往北,就得搬更远。
  土地是问题,房屋也是问题,思来想去,隐山村的人没有搬,而是慢慢往庙子靠近。
  赵广安也是赶集发现的这个问题,回来后就跟梨花说,“隐山村的人有点奇怪,好好的搬什么村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