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36节

  “叔伯走了我心里难受,想碰碰运气,如果碰到难民,我就拿些东西给他们,让他们帮忙保护我阿娘和弟弟。”
  “你碰到了吗?”
  “别说了。”梨花撅起嘴,“我故意爬山过来的,山里草多,隐约看到几个人影,哪晓得我刚张嘴喊他们就跑了没影,你说我这么大点,还能杀了他们不成?”
  这话颇有大人抱怨的模样,妇人好笑,“他们家破人亡,比咱们惨得多,估计把你当成岭南人了。”
  “可我明明是个小姑娘啊。”
  妇人不禁看她,是啊,难民经历生离死别,还有什么好害怕的,换成她碰到一个小姑娘,肯定会想方设法抓住她去威胁她的家人换点粮食也好啊。
  她问梨花,“你碰到几个难民了?”
  “三四个吧,我没有看清,反正不止一个就是了。”
  妇人若有所思,转而劝她,“那些人凶神恶煞,你还是别往山里去了,我看岭南人一时半会不会来,你也别太害怕了,实在不行,帮着大人挖地道,早点挖好,就有逃命的路线了。”
  “好呢。”
  梨花和妇人聊到晌午就回去了,第三天,她继续在地旁边蹲着跟妇人聊天,“我们村长已经开始筹备挖地道的事情了,只是要安排人巡逻,再挖地道的话就没人了,我跟村长说,挖地道的事交给我们孩子多,但村长不放心,说要再想想,我出来的时候,听到隔壁家的四郎他们说要去挖地道。”
  说到这儿,梨花嘻嘻一笑,“可是他们都没锄头,怎么挖呀?”
  想到昨天小姑娘还愁容满面的诉说叔伯们被挖走的事情,一晚上过去,心情就莫名奇妙的好了,果真是孩子,妇人道,“白天没有锄头,晚上等大人不忙可以挖呀。”
  “我也这么跟四郎他们说的,但他们觉得自己有本事,非得去挖。”梨花捂着嘴笑起来,“阿婶,你说他们怎么那么傻呀?”
  “他们多大?”
  “四郎五岁了。”
  五岁,能不傻吗?妇人把苗栽到挖好的坑里,挪着脚往前向令一个坑,说道,“你怎么不帮家里做事啊?”
  “我阿奶死了,我阿娘她们伤心,不让我做事。”
  “你阿奶死了你怎么还出来啊?”
  “她不喜欢我,我要是在家,她会死不瞑目的。”不等妇人问,梨花主动说,“我阿奶去年想卖了我的,我阿耶也同意了,但我阿娘不答应,说生我时差点死了,这么卖了我不好。”
  这副语气,不知道还以为小姑娘的阿娘不卖她是想留着折磨她呢。
  但小姑娘被养得不错,虽然穿着一身草制的衣服,但脸上干干净净的,没有半点污渍,她问梨花,“你阿奶和你娘吵架了吧?”
  “对啊,我阿奶被气得都中风了,可惜我阿耶参军去了,没人听她的话。”
  “你叔伯他们也不听?”
  “对啊,我叔伯他们很喜欢我的。”梨花突然神神秘秘的说,“阿婶,我又碰到难民了,他们在山里煮野菜吃呢,还问我吃不吃。”
  妇人大惊,“你吃了?”
  “我没吃,但我和他们说了一会儿话,他们是在戎州城被烧那天跑出来的,怕岭南人上山搜,天天东躲西藏的,我让他们下山,他们说等天气暖和后再说,听他们的意思,是要搬去南边村子住呢。”
  南边村子,不就是她家?
  妇人道,“真的?”
  “不知道,他们说去南边看过了,村子光秃秃的,连根木头都没有,好在去年枯死的庄稼重新活了些,拾掇拾掇,也算有点收成了。”
  妇人回去过,知道村里的情况,可耕种的地虽然没有这边多,养活几个难民是够了。
  她叹气,“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要不是岭南人作乱,何至于背井离乡,去年你可能没出过门,不知道城里的情况,那些戎州来的富户,将财物全部缴给衙门才保住了性命呢。”
  “嗯?”
  “朝廷好像彻底不管戎州了,益州衙门不敢违背朝廷的命令,原本要把所有戎州人赶回去的,因那些富户给了全部身家所以留他们在益州生活,不过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商户要为益州衙门去其他州府买粮,非商户的男子则全部充军,妇人孩子分去各地种地。”
  梨花不知道有这回事,这就是青葵县李家没去益州的原因?
  以李家的种种做派,不像会在山里吃苦的。
  梨花不再多想,“那他们岂不跟益州百姓没什么两样?”
  “商户终究要差点的,好多州府都乱了,他们出去跟送命没什么两样。”
  “他们不回来怎么办?”
  “家人的性命握在衙门手里,不敢不回,而且衙门说了,只要他们买回粮就能免去兵役,带着家人在益州城里生活,除非是那些没心没肝的,正常人哪儿舍得罔顾家人的性命?”
  这种人梨花身边就有,她没有和妇人说,“其他州府也乱了?”
  “我也是听他们说的,东边的荆州节度使反了,自立为王,北境的也是。”妇人不了解各州局势,只道,“说是皇帝不仁,各州陆陆续续的要反呢。”
  “益州呢?”
  妇人哑然,这事她们私底下也聊过,益州肯定不会反的,毕竟离京城太近,一旦朝廷派兵,益州就夹在朝廷跟岭南中间了,于是,她笃定道,“益州肯定不会反,要不你当衙门为什么派我们来种地?就是为出兵镇压岭南人做准备呢。”
  梨花可不信。
  真想出兵镇压,戎州境内的士兵就不会跑了,想到这,她又问,“戎州节度使的兵呢?”
  “投靠荆州了,要我说啊,戎州的战乱跟戎州节度使的不作为分不开,岭南人到戎州几天就控制住了局面,为什么?还不是戎州节度使贪生怕死...”妇人捂着嘴小声道,“据说乱起来之前节度使就把家人全部送去荆州了。”
  荆州属于中原地界,那儿土地辽阔而肥沃,是最富庶的地方。
  梨花又问,“现在京城乱了吗?”
  “不知道,去京城的人没有回来的,京城什么情况没人知道。”妇人道,“要不是丢了手实,我们也准备去京城的。”
  朝廷规定没有过所不能离开住所百里,可只要走出益州城,总能想到法子的,妇人问梨花,“你阿耶就没想过带你们逃去京城?”
  梨
  花摇头,“不知道,我阿耶不怎么在我面前说这些事。”
  也是,如果要是疼女儿,就不会卖女儿了。
  妇人道,“你阿耶估计也是没办法,左右他会来你们全家就能团聚了。”
  “是啊,我阿娘也这么说的。”
  仍是差不多晌午梨花离开的,赵大壮他们在树后等她,见她过来,忍不住问道,“她什么态度?”
  “不像昨天那么抗拒了,咱们先回去,找几个人在南边住下来。”
  “碰到益州兵经过怎么办?”
  “让黄娘子她们去,益州兵要是路过,就冒充这边村子的人,说看地荒着可惜,捯饬出来种庄稼的。”
  第97章
  黄娘子官话好,遇到官兵询问不会露馅,可她毕竟是女子,万一官兵起了歹心...
  赵大壮怕出事,“要不要喊上你二伯一起?”
  “益州的男子皆参军了,二伯露面的话会引起怀疑的。”
  除了黄娘子,再从古阿婶她们里挑些人进村,用不着一锄一锄的开荒,直接撒种,有多少算多少。
  看路边的荠菜还算鲜嫩,梨花弯腰掐起尖儿来,继续说道,“村里已经搬空了,她们下山的话,还得劳烦堂伯你带人弄个茅坑和草篷。”
  赵大壮和李解无聊时用藤蔓编了个草篮子,这会儿正好派上用场,递给她装菜,“天黑我就带人进村。”
  李解摸出刀,弯腰帮忙割野菜,接过话,“赵大叔,我和你一起。”
  “你这趟去益州城也累了,在山谷休息两天,等秧苗长出来,帮着插秧吧。”
  秧苗是李解他们出谷那天撒的,现在已经是鲜绿的颜色了,顶多再过一个月就得分苗插秧,赵大壮拍拍李解的肩,“到时有你忙的时候。”
  山里气候较冷,农忙可能会晚一些,但收小麦和插秧挤在一起,有得忙的。
  李解从善如流,“我不怕忙,就怕不忙。”
  耕种时节要是得闲,秋冬吃什么?
  赵大壮也点点头,“也是,日子太平了,不好好种地可不行。”
  一路掐着野菜回去,到山谷时,篮子装得满满当当的,衣服里还兜了不少,老太太不知梨花出过谷,看她和赵大壮走在一起,欢喜的拉她去看鸭笼。
  笼子用竹子搭的,就在小桥边,这个位置较为空旷,入口看守的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儿的情形。
  “怎么样?”老太太一副不能再满意的模样。
  这个时节没有枯草编草鞋,缝完竹甲她就闲下来了,因这几只鸭才找到点事儿做。
  梨花猜到这点,自是赞不绝口,“好得很。”
  老太太果真高兴起来,“你古阿婶她们的鸡笼弄好了吗?”
  出谷前,梨花托人告诉老太太去古阿婶那边帮忙,夜里不回来睡,老太太明显信了。
  梨花道,“没呢,早晚露水重,她们怕小鸡养不活,养在屋子里的。”
  这是梨花胡邹的,不过糊弄老太太足矣。
  老太太没有起疑,顺着她的话说道,“屋里暖和,养在屋里好,咱的小鸡也养在屋里的。”
  好不容易买回来几只鸡,族里人很看重,便在灶房围了个矮篱笆,三只小鸡养在篱笆里的,老太太揭过这个话题,问起赵大壮垄田的事儿来。
  去年开出来的荒地种了小麦,这两天又种了菽,没地儿插秧了。
  赵大壮看向溪水旁湿润的地,思量道,“咱把小溪周围的地垄成田,挖出来插秧...”
  秧苗离不得水,溪水附近是最合适的,这事他已经跟族里的人提过了,因为秧苗长势好,这点地儿太窄了,想跟小溪对面的人商量在对面挖点地出来种,到时分些粮给他们,可现在要安排人下山,秧苗可以挪一些到村里的田间栽种。。
  他说,“三婶莫忧心,咱多的是地种庄稼。”
  老太太纳闷,“哪儿来的地?”
  赵大壮扶着她往灶房的方向走,然后说起山下的田地来,顺便提了一嘴让黄娘子下山的事。
  普通人家不养妾室,对于黄娘子在赵家的身份,族里人识趣的装聋作哑,老太太也没明确说过什么,世道乱,老二拿钱替人赎了身就是赵家的人。
  她皱眉,“她怕是经不住事儿,稍有不慎连累咱怎么办?”
  “还有其他人呢。”赵大壮说,“实在不行,我让人在山上看着,一旦遇到危险及时回来报信。”
  老太太不答,转身问梨花的意思,梨花轻轻点头,老太太道,“成,待会我和她说。”
  既是为了族里好,黄娘子自然乐意,从戎州出来,她跟着赵家人干活,体力明显强了不少,即使遇到坏人,逃跑不成问题,她问老太太,“哪日下山?”
  “村里光秃秃的,按大壮的意思,他们先下山搭个草篷,建好茅厕你们再下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