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31节
这种集市没有固定的摊位,也不用交租,只要大家秉持不坑不骗你情我愿的原则就行。
李解转达梨花的意思,准备在第五天开集。
为了图个喜庆,基本家家户户都拿物件凑热闹,老太太已经许久没赶过集,一大早,拿着自己做的口鼻巾就出了门。
梨花想去,刚搭上老太太的手腕就听老太太说,“集市乱,你就别凑热闹了,小心被拐跑了。”
都是山里的村民,哪儿就有人拐子了?
梨花好笑,“阿奶,我去看看,看一眼就回来。”
宁儿和李莹也想去,两人怕老太太不高兴,眼巴巴的站在身后,只盼梨花能说动老人家。
老太太哼哼,“看一眼也不行。”
听说元家的事后,她被恶心得吐了好几天,甚至起了高烧,夜夜做噩梦,梦里遭虐待的人变成了梨花,她遭人绑在床上,日日取血,瘦得跟寒冬里的枯枝似的,十几岁沧桑得她都快认不出来。
那些日子,她天天哭着醒来的。
所以哪儿可能让三娘离开山谷?拍拍孙女的手,语重心长道,“你想要什么,阿奶给你买回来。”
第95章
老太太挎了个竹篮,走得兴致勃勃的,遇到族里人,高声吆喝起来,“等等我呀。”
前方的人停下脚步,回头笑起来,“三婶,你慢点哟。”
旭日初升,金色的光落在她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无端添了几分祥和。
不远处,是赶着牛出来吃草的孩子们,知道出不去,便一声一声的叫爹娘买零嘴回来,宛若大人们要去的是应有尽有的集市。
梨花眼巴巴跟着老太太过了桥,确认老太太不带她出谷后就往竹林去了。
一冬过去,林子被挖得坑坑洼洼,深一点的积着融化的雪,被进出的人踩得一片泥泞。
山谷共有七八处竹林,每一处的竹子都有不同,去年不曾细想,前些日子挖春笋时才发现这些竹子该是有心人故意种的,所以挖了冬笋还有春笋。
她找了一上午的竹笋,回去时,赶集的人仍没回来,灶房也只有几个人在煮饭,烟雾缭绕不断。
梨花先回家放好笋,到灶房时,小吴氏正给孩子们盛粥。
新鲜的野菜粥,粥上飘着几滴油珠子,看到梨花,多田娘放下碗,笑盈盈的指了指灶房,“蒸了馍馍吃不?”
野菜剁碎捏的馍馍,味道寡淡,吃了晚上睡觉直流口水,梨花腻得不行,“我吃粥。”
说话间,小吴氏抱着一个木盆出来,桌边的孩子们见了,高兴地挺起腰板,小吴氏忍俊不禁,“别着急,馍馍管够。”
多田娘摸摸孩子的头,族里伙食不错,除了吃肉那天饭桌上有哄抢的场面,平时吃饭还算斯文,将馍馍分给孩子们,诱哄道,“想吃馍馍就多挖些野菜回来。”
在赵广安的调教下,孩子们不像在老家那样顽劣调皮,不放牛跑步的时候,天天握着削尖的竹子在地里撬撬撬,因此灶房最不缺的就是野菜馍馍了。
这不,碗筷一扔就拿着自己的工具跑没了影儿,多田娘伸长脖子喊,“刚吃饱饭就跑,饿得多快啊。”
也是运气好挖到了粮,否则单是养这么多娃就够呛,梨花上前帮忙收拾碗,多田娘忙把她推开,“我们来吧。”
“没事,都一上午了,我阿奶她们怎么还不回来?”
“估计挑花了眼吧,别看大家穷,摆出来的东西多着呢。”小吴氏禁不住诱惑也去庙子逛了下,除了没有熟食和衣衫被褥,其他东西还是非常丰富的,手镯,钗子,梳子,筲箕,竹篮,什么都有。
不怪老太太她们乐不思蜀,要不是晌午要煮饭,她还想再逛一会儿呢。
梨花手里的碗筷被多田娘抢了,便顺势坐在了凳子上,“叔伯他们怎么也没回?”
“看村民们种的庄稼去了吧。”小吴氏了解自家丈夫的性子,年前种出麦苗后就恨不得睡在地里,她回来的时候,隔壁村的人正邀请他去地里看看..
梨花随口问道,“附近村的庄稼长出来了?”
“长出来了。”小吴氏将碗筷放入冒着热气的盆里,坐矮凳上搓起筷子来,“树村种的菜蔬割了好几茬了。”
多是庄户人家出来的,知道梨花用给土壤升温的办法培育出嫩苗后,村民们一一效仿,柴火多的村日夜烧火,青葵又绿又密,集市上摆了几十种菜蔬呢。
她和梨花说,“该让你堂伯他们以族里的名义换些菜蔬回来的。”
大家商量集市五日一开,错过今天,只能等下一次了。
接着,小吴氏说起刚开出来的地,地的位置不好,树根和石子又多,种菜蔬正好。
梨花没种过地,但不想大家天天在地里整饬树根石子,因为打理得再好,他日一乱还不是便宜了别人。
直觉使然,她觉得这儿待不长,岭南狼子野心,除非朝廷派兵镇压,否则终将有一天他们会北上的。
梨花道,“那下次赶集换些青苗种上。”
小吴氏眉梢一喜,“好呢。”
别说,她挺希望梨花当族长的,梨花聪明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她听得进去话,无论谁的话,只要为族里好她都会同意。
将洗干净的碗筷搁筐里沥着水,几人也抓起馍馍吃起来。
老太太她们回来时已经是下午了,一进谷,整个山谷都充斥着她们兴奋的谈论声,梨花在地里除草,看一群人密密麻麻的,像雨天搬家的蚂蚁,不由得直起腰身来。
待人走近,她大声喊奶,“阿奶,换了些什么回来?”
银钱不流通,只能以物易物。
老太太眉梢眼角吊着笑,“多着呢,回家给你看。”
走在她后面的老秦氏道,“咱们这么多人,就属你阿奶换的东西最多。”
“阿奶的竹篮呢?”
“你阿耶拎着的。”
一进堂屋,老太太就让赵广安把竹篮里的东西倒出来,全是些玉饰和银饰,看成色,多半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梨花捡起一个锈迹斑斑的银手镯道,“怎么还有人换这个?”
老太太随意一扫,“大家又不是没钱,留这种玩意作甚?”
“那阿奶怎么拿回家了?”
老太太一噎,在以前,这种表面黑不溜秋的手镯是入不了她的眼的,可成色再差,毕竟是银做的不是?山里没什么用,进城后就不同了。
当然,她之所以换这些回来,多少是因为山英婆的缘故。
山英婆卯足劲想做赵家最富裕的,拿粮换地的事儿都做得出来,她自然要看长远点,不想说自己是嫉妒山英婆的地比自家多,她摆出一副’我这是未雨绸缪‘的高深莫测来,“等着吧,这些玩意总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梨花不置可否。
老太太自顾说道,“那些人不识货,只当手镯是假银做的,幸好我慧眼如炬...”
梨花看了眼桌上的东西,心思一动,“可惜我出不去,否则就把这些拿到城里换成肉...”
说到肉,老太太感觉肚子饿了,不仅饿,还馋了,顺嘴道,“不是有你二伯吗?让他想法子去。”
赵广从回来后径直去了灶房,老太太看不到人,但有个想法越来越强烈,“三娘,天气慢慢暖和了,总窝在山里不是法子,要不让你二伯去山下探探情况,能溜进城的话,想方设法弄些家畜回来。”
想吃肉,最好自己养家畜。
在集市时,好多村民都在讨论这件事,山里有地,便是贫瘠些也无妨,主要是肉,不吃肉,浑身没劲,以前春耕农忙,再穷的人家都会想法子买肉改善伙食,现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她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想到什么就立马去做了,让老三扶她去灶房,亲自跟老二说买家畜的事儿。
赵广从识货,这趟出去收获不小,怕遭堂兄堂弟们嫉妒,将换来的东西全部藏身上的,老太太看他鬼鬼祟祟的,一巴掌拍向他肩膀,吓得他浑身一抖,怀里叮叮作响。
“娘...”
“我和三娘说过了,
族里上下,就你经常在外面跑,下山探情况这事再适合你不过。”
跟来的梨花嘴角抽搐。
她和李解商量的是天气暖和再说,到老太太这儿竟十分急迫了。
赵广从视财如命,也想将怀里的东西趁早出手变现,只迟疑的看了下梨花,有些期待,又有些害怕,反手指着自己,“我去?”
凭什么?一冬天都没下过山,碰到官差怎么办?
老太太道,“你见过大场面,不你去谁去?”
赵广从眼珠咕噜咕噜转,“遇到危险怎么办?”
“你不是会官话吗?”老太太素来知道老二是个油嘴滑舌的,否则也不会哄得黄娘子对他死心塌地,青楼妓院那种地方的女子,什么人没见过?若非赵广从会骗,黄娘子会被他打动?
赵广从不知道亲娘是这么想自个儿的,否则一定要为自己大声辩解,他和黄娘子是两情相悦,没有哄骗一说。
可惜他不知道这点,心里盘算的是豁出性命下山该问梨花拿多少好处最好,见老太太开始不悦,他看向梨花,“三娘也看好我?”
梨花不点头也不摇头,轻轻问老太太,“阿奶怎么想到二伯了?”
“就他长了一张吃老虎扮猪的脸。”
论奸诈,老二不输老大,但她却更看老大不顺眼,这不就是老二的精明之处?而且,她跟黄娘子相处了几个月了解黄娘子为人后才敢断定老二多少是骗了人家的,不过那些不重要,她问梨花,“你觉得你二伯行不行?”
梨花上下端详起赵光从,人比在戎州那会要瘦得多,眼角的褶子也添了好几道,但那股富裕人家出来的气质没有彻底消失,她扶老太太坐下,“阿奶先吃饭。”
两人嘀嘀咕咕的说悄悄话,可把赵广从急得不行,“三娘...”
“回家说。”
戎州干旱严重时,赵广从以买粮为由偷偷躲进戎州,虽然那会儿没有后来乱,却也不像以往太平,而赵广从一个人能顺利进城,确实不是没本事的,加上后来他带人进益州捡过所敏锐的避开危险之事来看,打探消息这种事还蛮适合他的。
晚上回家,赵广从缩头缩尾的往卧房走,梨花直接叫住他,“二伯,明天你跟李解和刘二叔下山吧。”
赵广从以为老太太是心血来潮,突然听到梨花这么说,身形顿了顿,“我不行吧?”
“二伯不要小看了自己。”梨花直接说重点,“你们先去南边看看情况,然后再看看能不能混进益州城,你怕李解和刘二叔碍事的话,你自己去也行。”
赵广从想了一下午,觉得还是留在山里安全,便想等梨花正式聊这个话题时拒绝了事,可听到最后一句没反应过来,下意识摆手,“不不不,还是让他们跟着吧。”
刘二是他家长工,关键时候不会抛弃自己,李解杀人不眨眼,有他在会踏实点。
他这么一说,完全忘记自己是想推辞的了。
梨花看他应得还算痛快,“那我待会给你拿手实和过所。”
有刘二和李解,梨花不怕赵广从自己一个人跑进城过好日子的,因为赵广从比谁都怕死,李解稍微威胁他两句,他就不敢乱来的。
给过所时,梨花不知想到什么,改了主意,“益州已阻断了跟戎州的来往,过所怕是没用了,你们只带手实吧。”
赵广从不乐意了,“益州的守城官差察觉我们不对劲怎么办?”
“二伯什么风浪没见过?还应付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