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24节
唯一不回避的是赵铁牛,他垂着眼睑,好像在盘算什么事,一副沉思的模样。
赵广昌叫了声,“铁牛。”
赵铁牛抬起头,应得响亮,“诶。”
“你家人少,能否让他们去你家住几日?”
“好啊。”赵铁牛爽快道,“借助没问题,但他们要帮忙干活。”
赵广昌皱眉,“什么活?”
“我说什么活就什么活。”
赵铁牛沉迷打家具,经常半夜才歇息,看他实在辛苦,赵大壮有意减少他下地干活的次数,倒不是故意徇私,而是赵铁牛忙起来就忘了时间,如果累出个好歹,还得他妻子照顾他。
对于这点,其他人并未抱怨。
因为赵铁牛大方,只要
他有的,乐意送给族里人,木床,桌子,凳子,很多都出自他手。
尽管粗糙,但也能用。
元氏娘不怎么了解赵铁牛的为人,想到每次遇到事,他永远冲在最前面,骂人也是,赵铁牛没少骂她,她自然不想跟这种人住一起,而且谁知道他会安排什么活给她们?
元氏娘摇头,“我不去。”
赵铁牛气了,“我没挑剔你一脸穷酸样你竟挑剔我?不来就不来,真让我乐意跟你这种蛇蝎心肠的人住在一起呢?我的屋就是给牛住也不给你住。”
“......”
赵铁牛是真生气,他瞧不上元家不是一天两天了,要不是想着竹林风大,元家人能帮他砍竹子,他才不同意他们搬过来呢。
他跟赵广昌说,“堂兄,你可甭让他们住到我家,我怕我一发火把她们全杀了。”
“......”
他这一说,元氏娘更不会去了,然而出了赵铁牛,没人肯收留她们了。
元氏娘万念俱灰,跌坐在地哭起来。
看得多了,赵家人也烦了,沉默的拎起家伙就走,等元氏娘反应过来时,院里已经没什么人呢,她上前抓住赵广昌的腿,“东西,我们的东西还埋在墙下呢。”
赵家人只刨开了着火处的墙检查火星子是否熄灭,底下的东西没有动过。
赵广昌无奈的看向赵大壮,赵大壮尴尬的抹了下鼻子,“族里蒸了包子,冷了就不好吃了。”
遇到元家这种人,没人愿意多打交道的。
明明刚碰到那会,元家为人处事挺好的,怎么相处得越久,越来越刻薄了呢?
王家兄弟在梨花的示意下已经离开了,磊子他们没走,元氏娘污蔑赵多田,他们让梨花还赵多田清白。
而赵广昌也想知道怎么着火的,重新扶元氏娘起身,替她拍身上的污渍道,“好端端的怎么燃起来了?”
元氏娘道,“赵多田干的。”
“娘亲眼看到的?”
赵多田以前虽有些顽劣,没听谁说过他纵火烧房屋的事儿,赵广昌心里有所怀疑,又问,“他烧你们的屋子作甚?”
“昨天我清点屋后的柴堆后,发现少了半捆,怀疑他们偷去了,上门同他们理论,他定是怀恨在心,广昌啊,你是他叔伯,可得为我们做主啊。”
元家囤了多少柴赵广昌大抵有数,要说赵多田偷元家的柴他怎么也不信,毕竟,黄月囤的柴比元家多得多。
他道,“会不会有什么误会?”
“就是他干的,能有什么误会?”
赵广昌只觉得头疼,以前觉得老两口挺通情达理的,现在怎么油盐不进?
“多田在哪儿?我找他问问。”
元氏娘嗤鼻,“定是做错事逃回赵家了。”
赵多田是独子,家里宝贝得很,哪怕真是赵多田干的,赵家也不会认,元氏娘暗示得太明显,赵广昌心里不悦,可能在他心里,族里侄子不是那样偷鸡摸狗的小人。
没多久赵多田就回来了,连个眼神都没给元氏娘,直言,“有人看到她在我家屋后鬼鬼祟祟的转悠了两天,哪晓得昨天我们干完活回家就听到她骂我们偷她的柴,结果怎么着?”
赵多田讽刺一笑,“她家柴火有没有少我不知道,我家倒是少了两捆柴。”
梨花自然相信他。
黄月是个勤快人,光明磊落,绝不会做这种事,倒是元氏风评本来就不好,梨花不得不承认,她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问元氏娘,“你偷多田堂兄家的柴火了?”
元氏娘跳起,“你说什么?”
梨花冷哼,“今天过年,你敢发誓说你没有偷柴?”
元氏娘当即举起手指就要发誓,梨花又道,“如果偷了柴,就让你们冻死在今晚。”
元氏娘身子一僵,说不出话来。
见状,赵广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叹气道,“娘,你糊涂啊。”
赵多田一直知道是她干的,今天一大早就要过来掰扯的,但黄月说今个儿过年,吵架不好,又说趁着地硬,其他人耍清闲多开些荒出来,这样来年就能多种些粮。
对黄月而言,自家人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赵多田也不多说,径直走到后面,拎了两捆柴就走,“三娘,我还要去地里,先走了啊。”
他双手戴着粗布缝制的套子,约莫是防止挖土起泡的,梨花道,“族里蒸了包子,没人两个,你也有份,记得回去拿啊。”
因是过年,无论是嫁出去的还是嫁进来的,只要姓赵,都有份。
赵多田点点头。
头也不回。
梨花跟赵大壮说,“我也回去了。”
至于元家这一烂摊子事,谁要管谁管去,赵大壮也不想待了,“走吧。”
赵广昌却不能走,不仅不能走,还得留下来哄他们,梨花不知赵广昌怎么做到的,吃过午饭,所有人都在灶房聊天时,赵铁牛跑来说元家人要去外面住。
他在地里干活,赵广昌跟李家人搭上话时,他就在一旁听着。
入口封了,想出去,只能借用李家人的绳子。
梨花怔住,老太太先反应过来,“元家人疯了不成?”
山谷的生活再不好,起码还算太平,出去后就不好说了。
在她眼里,青葵县李家人可不是好东西,元家本来就欠了李家人情,再落到他们手里,还不得任由那些人搓圆捏扁。
小吴氏也费解,“你堂兄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元氏也在,娘家出事,她想回去看看,但又害怕身子有个闪失,毕竟,如果不是这个孩子,赵家可能已经把她休了,对娘家,她一直想帮衬的,可她有自己的儿女要照顾,总不能为了娘家抛夫弃子吧?
这世道,一个妇人,没有婆家的庇佑很难活下来的。
像明二媳妇,就因婆婆嫌弃,毫不犹豫的另嫁了人,她不想走到那一步。
这些年,赵广昌对她很好,换成其他人,不见得能像赵广昌一样对她百依百顺。
她抚了抚肚子,跟赵铁牛确认,“你是不是听错了?王家兄弟不是让我娘去他家吗?”
她知道院里发生的事儿,对她娘偷隔壁的柴她也生气,但王家兄弟是好人,她娘她们住进去的话,不至于沦落到被冻死的地步。
“你娘多挑剔你还不知道?”赵铁牛不给她面子,“我再去看看。”
老太太憋了好久,眼下忍不住了,起身道,“我也去看看。”
私心而言,她希望元家离得越远越好,可真让她们落到李家人手里,她还是有些迟疑的,路上跟梨花说道,“李家自己都借住在山顶李家家里,哪有位置收留元家,怕不是有什么陷阱吧?”
梨花也觉得是陷阱,不过她不准备提醒,“咱去看看吧。”
元家已经回去搬行李去了,她家还有一头牛,眼下这情形,她们决定杀了补补身体。
至于已经开出来的地,准备跟人换成粮。
梨花她们到时,山英婆更提着一篮子粮过来,见大家伙望着她,挺直腰板道,“元家答应把她家的地给我,我出些粮就成。”
小吴氏蹙眉,“蠢货。”
地再好,能不能种出粮食还不好说,现在就把手里的粮送出去,明年又是荒年怎么办?
山英婆挨了骂,脸上有些难看,“我想过了,开春就撒种,元家的地我早就看过了,不算差...”
一副我自己没有吃亏而是赚了的表情。
小吴氏没眼看,问赵广昌,“李家人信得过吗你就让他们出去,万一遇到事,咱们远水救不了近火怎么办?”
只当是赵广昌做的决定,殊不知赵广昌心里也憋屈。
他找了好家帮忙收留元家,要么人家不用意,要么元氏娘瞧不上,为此,他都差点去小溪对面找儿子帮忙了,念及老太太的脾气,真要让儿子帮忙,定是容不下自己的,这才忍住了。
然后他就回族里吃顿午饭的功夫,再去元家时,元家两老突然提出搬去外面。
石壁门打不开没关
系,李家有绳子,说点好话,给点好处,拉她们上去。
小吴氏她们来之前,赵广昌已经劝得口干舌燥了。
他无奈的扯了下嘴角,“爹娘决定的,我劝不了,只能帮着了。”
梨花将目光放在垂下来的绳子上,绳子约有手臂粗,颜色枯黄,瞧不出什么草搓出来的,她问,“绳子不会中途断裂吧?”
这儿距山顶三四十米,人掉下来,不死也会断腿断胳膊。
赵广昌也想到这茬了,“他们说先让孩子和行李先上去。”
小吴氏又骂了句蠢货。
孩子和行李先上去,李家不管元家人怎么办?
赵广昌也想到了,但元氏娘的说法是牛最后上。
这种天,食物比人贵重多了,牛在最后的话,李家不可能中途割断绳子让她们去死的。
对于元氏娘的打算,梨花不置可否,元氏却觉得不对劲,“李家怎么这么好心?”
怕不是想霸占娘家的粮据为己有吧?
待元家人挑着行李过来,元氏急忙上前拉她娘的手,她娘的手冰凉,被她一拉,没有挣扎,“我知道你的日子也不好过,可家里发生的事你也知道,不出去,只怕没法活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