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47节

  “快点吧,再磨叽,真就活不了了。”
  万籁俱寂的官道,因西边的大火变得热闹起来,除了赵家牛车,还有几辆牛车追了过来,“你们让点位置啊...”
  他们行李轻,牛跑起来的速度快一些,赵大壮指挥牛车往右靠,很快就有牛车冲出去。
  走路的人害怕慢了烧死在这儿,大喊,“有没有识路的,带我们抄近道啊。”
  选择官道是怕路过村庄被打劫,但眼下情况紧急,顾不得那么多了。
  人群里没人回答,但到一岔口时,有难民往小路去,其他人纠结一会儿后,自发地跟上。
  慢慢的,官道没什么走路的人了。
  给老村长擦汗的老吴氏忍不住感慨,“幸好咱买了牛,否则这么多人可怎么办哟...”
  老秦氏抱着孙子,神思还有些恍惚,“咱是不是忘了什么?”
  “什么?”老吴氏抬头,“孩子们没少,棺材也在,水也有...”
  老秦氏摇摇头,“说不上来。”
  她怀里的孙子哭起来,“阿耶,我阿耶没回来呢。”
  “!!!”是了,跟赵青牛他们约好明天在丰迩镇汇合的,如今起了大火,赵青牛他们怎么办?
  族里人慌张起来,齐齐看向脸颊冒汗的老村长,然后看向梨花。
  梨花站起,沉着冷静道,“我大伯看情势不对会直接北上的。”
  赵广昌那人最是聪明,绝不会做冒险的事儿。
  “他们不北上呢?”老秦氏放心不下儿子,“咱要不要派人回去等他们啊。”
  火已经烧起来了,谁回去就是找死,梨花道,“堂奶奶想回去?”
  老秦氏回头望了眼蜿蜒的道路,“我哪儿走得动啊。”
  这儿离丰迩镇已有七八里,她脚上的水泡没好呢。
  “那咱们就去奎星县里等他们。”
  回去是不太可能的,尽管担心,也没更好的办法了。
  不过赵文茵不满,叫嚣起来,“大堂伯他们去接人,你坚持要等,轮到我阿耶你就不等了?你是不是盼着我阿耶死?”
  阿耶死了,族长之位就是三叔的,赵文茵指着梨花,“你不是爱逞能吗?你回去!”
  赵文茵在族里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前些年,以为她是别人的种,哪怕知道她是赵广昌亲生的后,私下也没少说她名不正言不顺。
  老太太最不喜欢她,当即回怼,“你这么有孝心你回去!”
  “我回就我回。”赵文茵撩起裙子就要跳车,元氏忙拉住她,歉意的跟老太太道,“文茵担心她阿耶出事,还望娘别往心里去。”
  “老大是她爹,不是三娘爹,她要尽孝别拉着三娘去送死。”
  三娘要回去,老三肯定跟着,老三要有个三长两短,不是要她的命吗?
  她训斥元氏,“再让三娘回去,看我不收拾你。”
  想到那么多人可能会死在大火里,赵铁牛自荐,“三娘,要不我回去吧...”
  “我大伯吉人自有天相,不会出事的。”梨花知道赵铁牛好心,但她大伯经商多年,极会审时度势,像她二伯,出去采购粮食至今未归,以为他出事了?不,人家在戎州城安乐窝待着呢。
  二房闭口不提,恐怕也是知道的。
  这些年,两房的人没少背着老太太敛财,就阿耶信他们钱财被贼偷了,铺子生意不好亏损严重呢...
  她道,“先去奎星县。”
  进入丰迩镇自始至终没说过话的沈七郎看众人听梨花的话,惊得五体投地,问老秦氏,“十九娘是未来族长?”
  在南诏,女子任族长并不为奇,他以为青葵县也是这样的风俗,故而有此问。
  老秦氏惦记长子,心神不宁的,并未回答他的问题。
  倒是老太太接了句,“十九娘聪慧过人而已。”
  可几岁就这般雷厉风行的委实少见,沈七郎不由得重新审视起梨花来。
  小姑娘头发梳理过,瞧着没白天乱,坐在兄长身侧,一身打补丁的衣服皱巴巴的,但小姑娘笑容甜美,这一刻,竟让他跟着扬起了唇。
  老太太看他,“都说乌蒙县人皮肤黝黑,小郎君倒是生得白。”
  沈七郎垂眸,“常年读书,不怎么外出劳作,所以白一些。”
  像他父兄,都是黑皮肤的人。
  “读书人尊贵,若不是干旱,三娘也要进学的。”
  镇上有女学,原本梨花去年就要进学堂读书的,但那会赵广安迷上看热闹,无论多远,只要哪家和离分家他都要去,怕他受到狐朋狗友的蛊惑,就让梨花跟着。
  哪晓得这一耽搁就成了这样。
  沈七郎不诧异老太太的说法。
  有钱人家都会送姑娘读书识字,梨花虽衣着破烂,但气质明显和农家姑娘不同。
  他说,“城里女学更多,到时可以给她找一个。”
  “到时再说吧。”
  束脩不便宜,照目前
  的情形,家里怕是拿不出来的。
  前头,梨花正套赵书砚的话,“那日我找铺子账簿没找到,是不是大伯拿了?”
  每间铺子都有账簿,方便老太太查账用的,但她跨进铺子就没见过账簿,当然,她也没找,以赵广昌的聪明,不可能把账簿放在显眼的位置的。
  赵书砚偏头,“阿奶让你问的?”
  “对啊,我在大伯屋里找到他的私房钱了,阿奶很生气...”
  赵广昌有私房钱一事赵书砚是知道的,但比起那点钱,赵广安每年花的更多,因此他就没说过。
  此时听梨花问起,赵书砚反问,“三叔没有私房钱?”
  “没有啊。”梨花斩钉截铁,“阿耶的钱每个月都花完了的。”
  老太太疼爱儿子,每个月都会给零用,赵广安能花,不到月半就没钱了的。
  赵书砚知道这事,“阿奶偷偷给三叔钱了吧。”
  梨花不否认,“都花了。”
  “你找到的钱是我爹这些年的工钱。”
  “我不信,大伯每个月五百文工钱,一年到头也就几贯,给大伯母买簪子后就没钱了,怎么攒得起几十贯?”
  “......”不料她会算账,赵书砚卡了下,解释,“那笔钱是去钱庄兑的。”
  “城里的钱庄跑路,他赶在之前兑了些银两出来。”
  “那大伯手里还有多少银票?”
  赵书砚摇头,“没了。”
  “我不信。”
  “......”赵书砚没辙,“那等我爹回来你问他。”
  肯定要问的,那段记忆里,赵广昌一直说自己穷,先逼得族里老人自尽,然后撺掇族里卖孩子,遇到权势人家,慷慨的拿了五百两以示诚意。
  想想分崩离析的族里人,梨花为他们不值。
  所以,无论用何种办法她都会把那笔钱抢过来。
  只是她翻遍大房的行李也没找到五百两的踪迹,看来还得让老太太出面。
  她转身,“我和阿奶说去。”
  车棚坐着的人多,梨花挤到老太太身侧,面对面坐她腿上。
  “阿奶,刚刚大堂兄给我说了个事。”她搂住老太太脖子,贴到老太太耳朵边道,“大堂兄说大伯近些年攒了五百两银子。”
  “什么?”老太太震惊。
  梨花捂她的嘴,“小点声,大伯知道大堂兄告密会打他的。”
  老太太眨眨眼,示意梨花松手,错愕道,“不能吧。”
  一亩良田也就十两钱,老大真有五百两,能买五十亩地了,他为何不买地?
  再者,就那两间铺子,怎么可能挣那么多钱?
  “真的。”梨花用两人听得到的声音道,“大伯贩卖私盐。”
  “!!!”
  贩卖私盐可是犯法的,老大疯了不成?老太太瞄一眼长孙,“你大堂兄怎么说的?”
  “大伯结交了南边的商人,托他们运盐去南边卖,收成五五分。”
  盐税苛刻,好多盐铺做私盐买卖,只是明面上不说而已。
  第42章
  车棚里坐着县令外甥,老太太怕他听了去,按住梨花的手,“你大伯回来我问问。”
  老大刚接手铺子时她就反复警告他不得做违法的买卖,赵家曾经穷得揭不开锅,田地是丈夫挑着担子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贩卖私盐的事被查出来,这些年就白干了。
  她从不贪得无厌,这辈子小富即安已非常满足了。
  怕梨花不知道其中利害,老太太耳提面命,“这事谁都不能说知道吗?”
  梨花乖乖点头,“我谁都不说。”
  老太太犹不放心,接下来梨花在哪儿她就跟到哪儿,生怕梨花离开自己的视线。
  其他人瞧见了,不由得敲打元氏,“三婶素来就疼十九娘,你觉得委屈就分出去单过,要是把三婶折腾出什么病来,没有你好果子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