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1节
“不算少。”
北城门没什么难民,基本都是出城的人,且多是有牛车的队伍,刘二越想越心惊,“三娘子,城里莫不是要变天了?”
“多半是。”
“咱要不要先出城,你和三东家汇合,我去南城门等赵大郎他们?”
青葵县是北上的必经之路,即使在南城门等到赵大壮他们也得进城,梨花说不用,“明早咱去正街等大堂伯他们。”
街边时不时有人影晃过,看到梨花她们也不敢靠近。
城里治安不好,谁敢贸贸然接近来历不明的人?
如此,梨花和刘二安稳过了一夜,天麻麻亮时,一大一小就出了门。
期间,刘二把菽渣饼分给梨花吃了,到正街时,城门还关着,城门外亮着火光,隐约有无数哭嚎声,谨防城门边的官差注意到她们,两人在一处黑暗的角落蹲着。
天亮后,陆陆续续有人拖家带口的进城。
不过盘查得更严了,十户人家,约莫只有三四户进得来。
山珍饭馆仍关着,里面的桌椅差不多搬空了,地上满是苍蝇蚊虫,跟遭到打劫没什么两样。
梨花顺着半掩的窗户爬进去搜了一圈,灶房一片狼藉,碗筷不剩。
刘二不安的情绪愈发强烈,“三娘子,城里离乱怕是不久了。”
山珍饭馆的东家是衙门里某位老爷的亲戚,那些人连饭馆都敢偷,明抢是迟早的事。
“是啊。”
可惜在那段记忆里,族里人还固执地守在村里不肯离去。
梨花没有搜到有用的东西,继续去正街候着,太阳落山时,有两个贼眉鼠眼的人牵着几个孩子经过,余光瞥到梨花时,眼睛亮了一瞬,“郎君可是想卖女儿?”
刘二呲牙,“滚。”
长脸男子不肯离去,“粮价疯涨,粮铺下次开门不知又是什么价,郎君要是信我,我给...”
刘二挥起镰刀,脸色变得狰狞。
梨花倒是没什么表情,“价格几许?”
长脸男慢悠悠比了个数。
梨花波澜不惊的问,“五贯?”
长脸男摇头,“五百钱。”
怕梨花嫌少,他拉过身后的一小姑娘,“这是我今个儿买来的,四百钱,小娘子你模样更精致些我这才多出了一百钱。”
一百钱,按照眼下的行情,也就两斤好粮的价。
人命如草芥,梨花早就见识过了,但再次面对这种事,心里仍不舒服。
她问男子,“你们只买小孩吗?”
长脸男没太明白。
梨花又问,“大人几钱?”
“......”长脸男打量着对自己龇牙咧嘴的汉子,琢磨小姑娘的意思,“你想卖了他?”
刘二:“......”
“不卖,我好奇问问。”
长脸男侧目与伙伴交换个眼神,都摸不准小姑娘的心思。
正常来说,没有人家会买大人,大人食量大,心眼多,不易养得熟,稍不留神,主人家还会遭到算计。
当然,户籍管理严苛,照理说不会发生仆人祸害主人的事,可今时不同往日,哪怕告官,衙门恐怕也管不过来。
他回答,“大人
的话,约莫也就几十钱吧。”
几十钱都不见得好卖。
这话男子没说,毕竟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他也只能胡乱说个数。
他问梨花,“你们家哪儿的?”
青葵县底下的几个镇有自己的口音,但梨花的口音模糊得很,听不太出来。
梨花没答,“你们从哪儿过来的?”
“西市那边。”长脸男子对梨花没有戒心。
“那边有粮铺开门吗?”
“有,不过你们赶过去估计都关门了。”
长脸男子掏出竹筒喝水,身后的孩子们俱停了下来,有两个孩子估计是兄弟,互相搀扶着,眼泪流个不停,梨花扫了眼,“要把这些人卖去何处?”
这边是城南,这两人莫不是想往南边去?
长脸男回头看了眼今日的货,咧嘴笑了下,“南边。”
“南边在闹灾。”
长脸男不知梨花为何不怕他,要知道,他去集市,所有的孩子看到他就哭,像这个小姑娘这般淡定的却是少见。
“不闹灾哪有我们挣钱的地儿。”长脸男屈膝,凑近梨花欲看个清楚,留意他动作的刘二及时出手推开他,“滚远点。”
长脸男不在乎的耸肩,“这么凶干什么?”
第一面,他以为这人是卖孩子的,几句话下来,他觉得这人更像仆人。
他又喝了两口水,忽然,身边的人抵他胳膊,目光眺向城门,长脸男跟着望过去,笑容愈发灿烂,“走吧。”
梨花站在屋檐下,垫脚看向城门,烟雾袅袅的城门口,有两个着青色衣衫的汉子在招手。
估计是长脸男的同伙。
刘二害怕他们明抢,身子甭得紧紧的,直到人走出去很远才松了口气,“三娘子怎么打听那种事?”
“好奇。”梨花还盯着城门口,“刘二叔,你说这些人是什么人?”
“人牙子呗?”
“我觉得不像。”
梨花见过人牙子,尖嘴猴腮的,很不讨人喜欢,面前的这两人虽然也是这样,但气质有所不同。
两人过了城门,长脸男忽然扭头,望了眼头顶方向。
梨花蹙起眉,突然听到刘二喊,“赵大郎他们回来了。”
赵大壮风尘仆仆的领着一群几个妇人孩子进来,刘二激动,“总算回来了。”
他跑过去,那群妇人似是受了惊吓,听到脚步声,身子无意识的瑟缩,刘二顺了顺头发,“娘子莫怕,我是赵家长工刘二。”
赵大壮交了税银走过来,嘴皮干得裂缝,“刘二,族里可好。”
他们这趟不太顺利,半路遇到难民不说,有几个婆家难缠,双方差点打起来,再就是堂妹惦记夫家,死活不愿意离开。
当然,不乏有满心算计同路跟来的,他硬不起心肠不管他们,刚刚交税银一并交了。
见梨花站在不远处,赵大壮招了招手,“你四爷爷身体好点没?”
“吃着药呢。”梨花看了眼面前的妇人孩子,以及旁边的拖油瓶,取下腰间竹筒递出去,“咱们出城再说。”
边上,一老妇听到这话,身形颤了颤,“咱不是刚进城吗?怎又要出城?”
梨花严肃道,“阿婆不想走留下便是。”
扶着老妇的汉子不满,质问赵大壮,“你们赵家就是这么教姑娘的?一个丫头片子都敢骑到我娘头上来?”
梨花懒得废话,掉头就走。
刘二把自己的竹筒给赵家其他人,替梨花解释,“老村长他们已经从北城门出去了,这会儿约莫在破庙等我们前去汇合呢...”
老妇又累又饿,一路走来,还受了不少惊吓,腿还软着,“不行,我走不动了。”
梨花动作不停,“大堂伯,你快点,村长爷有话交代你。”
得知亲爹有话交代,赵大壮抬脚就走,赵家其他人亦是。
这两日,真是受够这些人了。
舍不得家里田地不肯走,还要拉着赵家姑娘干活,这种事搁在赵家是从来没有的。
赵家也有婆婆磋磨儿媳的,但紧要关头,不会置儿媳的死活不顾。
赵大壮大步上前,“我爹说什么了?”
他刚喝了两口水,嘴皮浸出了血,但看着没有刚刚恐怖了,梨花道,“这些人要是不听话,扔下他们。”
她故意提着声儿,刚刚说话的再次颤了下,她儿媳心下惴惴,赔着笑脸道,“这是三娘子吧,想不到都长这么高了。”
老妇诧异,“这是你三婶家的三娘?”
能让赵家称三娘的,也就地主家的小孙女了。
倒不是说这小孙女如何聪明伶俐,而是自幼被她阿耶宠着,无论她阿耶在哪儿她就跟着,跟其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截然不同。
老妇狐疑的看着小姑娘。
头发乱得跟鸡窝似的,鬓角还淌着汗,脸庞勉强干净,但衣服皱巴巴的,满是补丁。
老妇拽住儿媳,“你们族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家里没粮了,挑水又要去很远的地,赵大壮说接儿媳回娘家住,她拉下老脸要跟着,没料到会是这种局面。
赵四娘心里也犯嘀咕。
梨花出生时她还没嫁人,知道赵广安如何疼爱这个女儿,别说打补丁的衣服,就是鞋子磨脚他都不会让女儿将就。
“大堂兄。”她唤赵大壮,“族里出啥事了?”
赵大壮被她们家折腾得心力交瘁,委实不想搭理她,只道,“逃荒罢了。”
赵四娘又去问梨花,“三娘,家里出啥事了?”
“没啥事啊?”梨花装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