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航空工业在叹息,他们打听到美国某战斗机的推重比是10.5,中国这边已经努力了好久,也只做到了3.82,远远落后于美国。
  导弹行业在叹息,听说美国正在研究的空对空导弹,能超视距打到一百六十公里之外!中国现在只能打到六十公里,连人家的一半都没有。人家导弹用的是高端双脉冲发动机!听都没听说过。
  冶金工业也在叹息,美国潜艇钢材的数据,那超强的水底耐压性,把整个冶金工业部的专家们都震撼了,院士组团带人日夜加班攻关,赶来赶去也没赶上,数据差了好多,也不知道美国的工业实力怎么能逆天成这样。
  雷达也是如此,雷达专家们看着设计图,已经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觉得需要至少十年才能赶上。
  如果能把实物拿在手里,拆开看一看就好了,比设计图更直观。
  可惜安德烈波夫不敢卖给中国,靠给余梦雪当验收小组,能看到图纸,能看到真正的雷达显示出模拟的隐身目标信号,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至少说明,这东西是人类真的可以做到的。
  只要努力往前赶一赶,加班、熬夜、加人,总有能超过的那一天。
  中国近代史上写满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在落后这么多,可如何是好啊!
  王雪娇看着雷达专家们恋恋不舍地抚摸着雷达,笑道:“这才几天啊,都处出感情来了?”
  “没有没有,哈哈哈……”
  “飞翔的维京人”号里面很快就堆满了海地人民送给加纳人民的心意——一大堆深井钻探设备。
  此前王雪娇向乌克兰采购打井设备的事情,在国际上人尽皆知,甚至还有土耳其钻井公司也向王雪娇推销过产品。
  再加上猛虎帮出手救了贵人一命,再盯着往死里查船,就多少有点不给面子了,于是土耳其方面的检查,也就是走个过场,随便扫一眼,确定运的都是钢铁零件,不是杀伤性武器,就下去了。
  船检查完了,还有一点小问题——猛虎帮的成员们没有开过航空母舰,唯一的基础就是在海事学院学到的那些技能。
  此时,全中国都没有人开过航空母舰。
  这会儿就算王雪娇抓住冯老疯狂摇晃,他也掉不出来会开航母的中国人。
  没办法,王雪娇只得通过造船厂的关系,搞来几个指导老师——人均六十多岁的前苏联退伍海军们。
  黑海航空母舰速成培训班当天开班,海上航行的特殊性注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小社会,船长享受最大的权力,也负有最大的责任,必须在两难选择的时候拍板。
  要是大家说话都算数,遇到事情吵吵闹闹,谁也不服谁,最后不是触礁就是翻船。
  负责培训的老海军要王雪娇指定船长、大副、二副等等职位。
  王雪娇轻描淡写地扔下一句话:“所有岗位你们都学,有本事的当船长,船长挑选二副、三副、轮机长,你们有异议吗?”
  “没有!!!”五十多个猛虎帮的人当即个个像打了鸡血,双眼放光。
  开航母是新项目,新项目代表着升职、加薪、以及无限的可能。
  卷!都卷起来!
  ·
  ·
  “光会开船,也不行啊。据我所知,就算是在一战、二战的时候,也没有哪艘船是建了一半就直接下海的,虽然你们说动力系统和船体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
  王雪娇愁眉苦脸地坐在黑海造船厂的办公室里,对着厂长、经理,以及各位高管们叹气:“这多危险啊,要是开了一半不动了,我都不知道到底是船坏了,还是缺了某样东西导致的。”
  刘传伟兢兢业业地为王雪娇翻译,他以为王雪娇这是企图再让造船厂给打个狠折。
  船厂的高管们摆事实讲道理,企图告诉王雪娇:“我们的船缺的只是武器系统、鱼雷系统,还有舰载机的起飞系统,一点都不影响你把它当货船用。”
  王雪娇不听不听:“你们能保证吗?你们以前有把没造完的船就拿出来用的先例吗?没有成功案例,怎么让我相信?”
  根据王雪娇的经验和心得,等付了押金,正式开启项目以后,甲方就变成弱势群体了。
  就连大企业都逃不开这个命运,何况是她。
  有任何要求,就得在给钱之前提完,签好合同,约定违约责任,否则,就来不及了。
  王雪娇叽里哇啦说了一堆,话里话外充满了对造了半拉的船表示担忧和不信任,就连帮她做翻译的刘传伟都觉得她有点过份了。
  她在挑中“飞翔的维京人”号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那船是未完工的。
  怎么到现在突然又开始挑起刺来了。
  好在他牢记自己的使命——当好一个普普通通的翻译,不要多嘴,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暴露。
  不然,王雪娇一定会疯狂嘲笑他。
  谈生意这种事情,只要没有到把钱交出去这一步,局势就是千变万化的。
  去大市场买东西,先跟摊主从一百砍到十五块,临到最后,摸出个十二块:“哎哟,钱不够,算了,不买了。”
  摊主多半会捏着鼻子认命:“算了算了,卖给你吧。”
  这也是在电子支付时代,还有很多大爷大妈在菜场坚持使用现金的原因,手机扫码就不好说:“我没零钱,给我抹个零吧。”
  不管古今中外,挑三捡四的人,必然是有她的诉求。
  截止到目前为止,王雪娇还没付钱,还是高贵的甲方,她肯定不是想跑,只是又有新想法了。
  造船厂的高管们警惕起来,他们已经把租借费从十万美元降到了六万美元,他们甚至都已经想好这笔钱要怎么花了。
  如果余梦雪还提出降价的要求,那他们就要一哭二闹三上吊了。
  好消息是余梦雪并不是要求他们降价。
  相反,她还要加购。
  王雪娇热情邀请萨维乔夫、瓦列里,以及等等设计师一起上船:“这要是半路出什么问题,抓紧找个地方靠港,他们还能帮着看看,能不能修,要怎么修。”
  人也不白借,他们的退休工资、工资、奖金、加班费用,以及等等,都由猛虎集团支付。
  王雪娇不仅付他们的工资,还给黑海造船厂人才租赁费,租赁费用与这些工程师的工资一样。
  也就是租一个月薪一千块的工程师,王雪娇不仅要支付一千块给工程师,还要给造船厂一千块。
  这种操作是很常见的第三方外包公司,由经济衰退期的日本人发明,叫做“派遣员工”,现在在社会主义国家还还没有这么玩的。
  造船厂各位高管对这种操作方式十分新鲜,他们喜出望外。
  还能这样?!
  卖得人越多,岂不是得到的钱越多?
  本来王雪娇也就只知道那么四个人是“飞翔的维京人”号的工程师,要她点名再要其他人,她都不知道应该要谁。
  现在由造船厂的高层自己拿出员工名单,让王雪娇随意挑选。
  名单十分详细,包括他们所在部门、负责的细项、曾经拿过的奖励,以及历年的考核成绩。
  王雪娇挨个看下来,只见动力系统、武器系统、电磁弹射系统、甲板设计……细数下来,名单上有四十多个最关键的核心骨干,有两百多个亲自在一线操作施工的高级技术工人。
  经理热情积极地向王雪娇推销那些看起来不如核心骨干金贵的技术工人:“他们都是从第一根钉子开始参与建造的,全世界没有人比他们更懂这艘船的建造逻辑和思路,要是船在路上有任何问题,他们可以协助维修厂进行维修。”
  他又嘀嘀咕咕说了许多,主旨就一点:你把他们全收下吧!不亏的!
  “我这一去,起码要二十天,他们家里人同意吗?”王雪娇问道。
  “肯定都同意!”经理非常肯定地打了保票。
  黑海造船厂都已经快要倒闭了,工资年年往下减,经常两三个月发不出来,有门路出国的全走了,留下来的要么是对造船厂感情深厚,对它还抱有美好的梦想和期待,要么是实在没有门路。
  如今有人给他们按时发工资,有什么不愿意的?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王雪娇点了两百多个人,从设计师,到高级技工,一个都没有放过,还特别告诉他们,这一趟离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他们家里如果不同意的话,那就算了。
  刚开始还有人犹豫:“要这么久啊?我外孙刚上小学,女儿还说让我帮忙接送。”
  “我家的托比离开我会睡不着觉。”
  “我的妻子不会同意的。”
  ……
  有三十多个人各有各的理由,都不想去。
  一个月就这么一点钱,还要跟亲人分开、背井离乡,何必呢。
  王雪娇也不强求,想去的人坐下,不想去的人离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