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王雪娇又对他们说:“不过我说的麦当劳和乐事,他们对土豆的品种是有要求的,你们可不能瞎种啊,要是乱种,收获上来,结果卖不出去,那我可不负责。”
  “品种?那不就两种嘛?脆滴、面滴。”
  王雪娇笑道:“那可不一样,人家要大!你们这里的土豆,大的大,小的小,人家要的土豆,都是大的,还有比我的脸都大的呢。”
  “有这么大的土豆?”
  “有哇,夏波蒂土豆。”
  “噫,土豆还起个洋名嘛。”
  “它就是洋土豆呀。”
  王雪娇笑笑,对各位领导说:“大城市里要土豆的地方多的很,但是要人去跑,不能什么事都靠坐在办公室里、在会议室里就定了。”
  除了土豆,她也提了双孢菇的事情:“漳州现在种植技术最成熟,也有成套的加工技术,你们可以跟漳州的人谈谈嘛,要是市跟市谈不拢,那就找省一级,再不行,不是还有国家扶贫办嘛,你们又不是什么都不干,伸手就要扶贫款,有项目,有想法,得到援助的机会就大得多。”
  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带着项目去找援助,他们以前没干过,以前去省里都是去要扶贫款、救济金,刚开始还能要到,后面就吃闭门羹,被各种理由推诿,还暗地里被人说“山狼又来要饭了”,更难听的都有。
  说实在的,已经被拒绝怕了。
  王雪娇看着他们,也懒得再多说什么:“据我所知,国家现在很重视扶贫工作。我看各位还很年轻,难道就不想进步了吗?”
  她的“进步”说得很用力,在座各位,懂得都懂。
  其实大家心里都想更上一层楼,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都不能说出口,这样显得自己的思想很不正确。
  他们被叫来的时候,想的是这个华侨,投资办培育基地、投资办厂、全部无差别收购,群众只管听命令,低头干活,等交付之后收钱就行了。
  所以,他们才会兴冲冲地赶过来。
  没想到不是这样的,什么都得他们自己去谈,自己去想……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连省长都没见过,这个华侨居然还跟他们说找国家扶贫办,人家会理吗?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最关键的是,他们并不觉得王雪娇说的产品有什么好的。
  马铃薯,他们从小吃到大,完全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不觉得城里人会花重金吃马铃薯。
  双孢菇,闻所未闻,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真的有销路吗?谁爱吃啊?卖给谁啊?
  一个太熟悉,一个太陌生。
  这样的结果,王雪娇猜到了,自下而上想推进什么事,比自上而下难多了,除非对他们自己有可以预测的、巨大的、短时间内能拿到的好处。
  就如同冰毒的利润是肉眼可见的,随便列个算式,周家兄弟就双眼放光,愿意顶着巨大的压力,积极推进自来水铺设工程的启动。
  “看来各位还是有疑虑,那就再想想吧,我先回去了。”王雪娇起身便走。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
  ·
  回到旅馆,王雪娇看到一个大水罐车停在院子里。
  “你们这是要游泳啊?”王雪娇抬手敲了一下水罐,发出闷闷的响声,里面装满了水。
  “回来啦,”张英山从屋里出来:“里面有鱼。”
  水罐车里有十几条好大的黄河鲤鱼,是张英山从一百多公里外的黄河边弄来的。
  “黄河?现在不都冻上了吗?凿冰弄来的?”
  这个狂暴母亲河,到冬天就冬眠了,不是没水,就是封冻,冰面厚实的可以让北方游牧民族随便踩着冰面进攻中原。
  “不是,是黄河没封冻之前,他们就捞起来养着的,就等着过年吃。”
  在靠黄河边的地方,过年讲究着要吃一条鲤鱼,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都是好意头。
  王雪娇和周二去了市里,张英山和帖木尔没事干,就去采购年夜饭了。
  饺子不是餐桌上的主菜,多的是油饼、油果果、麻花,以及最重要的肉,大盘大盘的手把肉。
  很多地方年夜饭必有的鱼,在这里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得上。
  鱼?那是什么东西,长在水里的!
  水?那是什么东西,金贵的宝!人都不够喝了,还养鱼?
  王雪娇看着那么多鲤鱼,伸手拨弄着水:“一条不就够了,怎么买这么多?”
  “给吴老师那边的孩子也尝尝,他们长这么大,好多人都没有吃过鱼,反正买一条,也得带着水,不如多买一点,剩下来的水还能用来浇菜。”
  “好呀,那去跟吴老师说说,后天晚上我们一起吃年夜饭。”
  这些学生确实没见过鱼,他们激动地围着水罐车,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大鱼。
  王雪娇和张英山钻进暖棚去看种的菜。
  哈……死了一半。
  有些刚长出两片子叶就断气了,还有一些勉强凑合活着。
  倒是混在种子里的杂草长得倍儿精神,绿油油的,叶子和茎都十分强健。
  王雪娇恼怒地叉着腰,指着半死不活的芹菜怒道:“……你们这些菜能不能有点素质,跟人家杂草学学!”
  “无心插柳柳成荫。”张英山微笑道,“可能还是气候问题,种菜也要讲科学,现在不是种芹菜的时候,暖棚的温度可能没调对。”
  王雪娇气呼呼:“人家杂草就不挑时间!”
  张英山伸手捏了捏她鼓起来的脸颊:“可是杂草不好吃啊。猴子也不用上班。”
  “是啊……因为它们知道再进化就要上班了,就停止了。”王雪娇拿小铲子恼怒地铲着土,然后,她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土这么湿?
  王雪娇出去问几个学生:“你们是怎么浇水的?”
  “你不是说芹菜喜湿吗?我们就一直浇……”
  这个人走过来,浇一点,那个人走过去,浇一点,反正谁路过,谁浇,四十多个学生,芹菜就没闲着的时候。
  芹菜,喜湿,在干旱严重,土地蓄水能力极差的宁夏南部黄土地上,被活生生浇死了。
  王雪娇沉默了,绛珠仙草要是被神瑛侍者这么浇,那……她应该是下凡报仇的吧。
  “你们,要不考虑一下,搞个滴灌,控制好每秒多少滴,不要人走来走去浇了?”
  学生们露出茫然的眼神,什么叫滴灌?每秒滴水也是可控的吗?
  在很久以前,这里还没这么缺水,然后大力发展农业,不仅砍树造田,而且采取的是大水漫灌法,灌着灌着,地上水和地下水就都扛不住了。
  脑子活络的人都跑了,老实木讷的人留在原地挣扎度日,没有人为找出好的浇灌方式而努力过。
  王雪娇看着吴老师:“学校有物理老师吗?能指导一下不?”
  “有是有,不过现在在放寒假,他在银川,而且……我想他也不知道应该控制多少量,还是应该问农业专家。”
  “好吧。”王雪娇只得放弃。
  准备年夜饭的时候,吴老师寻思着王雪娇这么一个雪白干净的城市姑娘平时肯定不怎么做饭,张英山和帖木尔两个大男人就更不会厨房里的事。
  她正想着应该做些什么吃的,就被王雪娇赶出厨房了:“你出去给他们上新课,上完新课就测验。”
  吴老师瞪大眼睛,大年三十!上新课?还测验?
  世间怎会有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
  王雪娇说:“按考试成绩分配资源,谁成绩最好,谁先挑最好吃的部分,羊腿、鸡腿、鱼肚子、绿叶菜,省得他们打起来。”
  “啊……”吴老师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的时候,也遇到过大家都想吃好吃的部分、多吃多占的情况。
  她一直对他们的教育是“尊老爱幼”,比如有好吃的,就要先让给年纪最小的水水吃,男孩子要让给女孩子吃。
  没想到王雪娇直接给他们安排了竞争。
  王雪娇耸耸肩:“又不是比打架,看谁力气大。”
  吴老师还是很犹豫:“可是,这边的女孩子回去都要做家务,男孩不用做,学习时间不一样,这对女生不公平。”
  “除了陈俊,还有哪个男生回家认真学习?”王雪娇问道。
  吴老师一时语塞。
  确实,回家不用做家务的男生,爱读书的也不多,都在外面玩呢。
  “对吧,大家都不学习,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也不觉得女生习惯被别人让,是什么好事。”王雪娇冲她笑笑,转身进厨房了。
  张英山考虑到这些孩子几乎没有吃过鱼,第一次吃,可能会觉得非常腥,便做了味道很重的红炖鱼,免得孩子们不爱吃。
  专业羊肉杀手帖木尔负责搞羊肉,立志给宁夏滩羊一点来自新疆的震撼。
  王雪娇与土豆较劲,她立志要搞点薯条出来。
  她把土豆切成条,放在锅里煮熟,加上防尘罩以后,放到又干又冷的户外,二十分钟以后,把已经风干变冷的薯条扔进油锅炸,先炸个几分钟,摇一摇,再沉下去复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