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去吧!”圣上慈爱道。
“父皇,儿臣也告退!”李承乾躬身道。
“嗯,去吧!”圣上挥手,兄弟俩欢喜离去。
“臣告退!”苏樱见没自己啥事儿。
“不急,正好还有一事,朕听听你怎么看?”圣上兴致高,不打算放她走。
“是,陛下!”苏樱老实坐下。
房相歪头打量苏樱,这小苏大人厉害啊。
不动声色间,几样新奇技术便让四皇子转移注意力,更让太子悟道开窍!
看来也不是政治小白,且抱着一片善意。
不禁对苏樱多了几分敬意,这才是真的纯臣!不谄媚攀附,也不奴颜婢膝!
“苏卿,突厥归降我大唐,有一百二十万之众,你觉得该如何安置?”圣上背着手,语气不乏自豪与骄傲。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陛下英勇神武!”苏樱很识趣地奉上一记马匹。
房相低头,心中闷笑,小滑头。
“别说这些虚的,朕要听听你是如何看的。”圣上捋着虬髯笑道。
“呃,陛下!臣以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安置在黄河以北,突厥降我大唐,并非人人真心归顺,突厥国破,不得不归顺。
将来他们休养生息后,再次强大,势必会反叛。
不宜放置太近,京师不安全,亦不能太远,远了不好控制。
黄河是天然屏障,距离不远不近正好。
其二、黄河北面耕地、草原皆有,突厥人放牧,汉人耕种,将来慢慢通婚融合,半耕半牧。
其三、大唐子民尚且要自力更生垦荒,归降的突厥人放牧也行、耕种也行,鼓励垦荒。”
苏樱能提的建议不多。
因为朝廷有三种声音:
一种是编入降俘籍,化整为零,安置在兖、豫的空旷处自力更生,也就是直接将牧民变成农人垦荒。
一种是以魏征为代表的,认为该安置在黄河以北,防止他们变心。
且人口几代繁衍,黄河以南会存在土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一种是以温彦博为代表的,认为该怀柔,安置在黄河以南,一切优待,他们必定世代感激。
历史上这位千古一帝采纳温彦博的建议,东起幽州,西至灵州,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安置。
又在突厥原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
这三种安置都有道理,历史走向谁也不知道。
历史上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民族大融合,几代以后全是华夏民族,再怎么打,也是肉烂在锅里。
第二种方法,也好也不好,好处是将他们隔离在外,坏处是不能真正民族大融合,易生异心。
第三种怀柔政策,安置黄河以南。国力强盛,君主通过怀柔彰显仁义,国力衰弱时,他们便是祸端。
圣上采取羁縻府制,让归降首领治理,以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没谁敢叛乱。
后面东征高句丽,陆续又收服一些,也是羁縻府制。
为一百二十年后让大唐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哦,苏樱,为何?黄河以南不是更能彰显我大唐胸襟?”圣上想要说服苏樱。
“陛下,我朝初创不过十几载,战后人口尚未恢复,尚有大量土地。
若将一百二十万突厥安置黄河以南,两三代以后,人口激增,农人上哪里种地?
难不成把汉人赶到黄河以北垦荒?既如此,何不现在便安置那里,垦荒、放牧随意。”
苏樱偏向魏征的建议,见圣上不为所动,又道:
“再者,如陛下这般神武英明的帝王,往前数有几位?我想,往后估计再也出不了一位!陛下在,他们自然乖顺听话…”
第506章 引黄治沙
圣上闻言,盯着苏樱看了好一阵。
苏樱微微躬身,神情坦然。
朝堂上被温彦博说动,忽略了一个问题,帝王不是真的万岁,帝王也是人,也会驾崩。
自己死后,子孙不可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远的不说,就说前朝二世而亡。
自己的大唐又能延续多少代?
一百二十万人口,两三代以后,至少得有二百万人口。
人口增长,土地却是有定数的,必定会出现土地不够分的局面。
加之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农人迟早面临无地可种。
几方夹击下,最终倒霉的是大唐农人。
到时无地可种的农人与成片牧场放牧的突厥人不起冲突才怪!
为了优待突厥人,挤压大唐子民的生存空间,怎么看怎么不对味儿。
“如何安抚归降的突厥人?安置不好,不让他们感到寒心么?”圣上开始动摇。
“陛下!当初突厥侵扰我大唐,为的啥?不就是为了劫掠生存资源和女人?
我大唐牺牲多少将士才护住百姓、护住大唐疆土!
怎么他们国亡,不得不投奔、依附,我们反倒主动送地?让他们在水草肥美的黄河以南安居?
将来是不是吐谷浑、吐蕃也如此,打着归降的旗号,从苦寒高原上搬迁至中原?
地肥水美的好地方都让给别人,我大唐疆土岂不是越来越小?大唐百姓立足何处?”苏樱道。
“呃…”这话把圣上给问住。
对哦,明明是对方归降,怎么我们反倒又是送地,又是笼络的?生怕亏待对方!
“可是,黄河以北寒冷,耕地少,真要安置那里,他们一旦有不满,随时可以外逃!”圣上纠结。
要突厥人搬迁是大唐接受归降的条件之一。
真让这帮人在大漠蛰伏,游踪不定,不好监控、管理,妥妥的让他们休养生息。
要不了十年就能卷土重来,大唐北边就永远处于不安定中。
在黄河以南,唐军只需在黄河以北驻守,就能阻挡他们逃回大漠。
“陛下,黄河以北虽然耕地少,我大唐子民不也一样有人在那里垦荒,繁衍生息?
凭啥突厥人就不能垦荒?再说那里总好过寒冷、干燥的大漠!他们有啥可挑剔的?”
苏樱想不明白,捡来的儿子还比亲儿子待遇好!
“陛下,小苏大人的话不无道理!”房相开口。
“黄河以北不算太好,但也不差,阴山脚下,有大片草原,可牧可耕,只要努力垦荒,还是不错的!
我们援助一些农具和会种地的农人,指导他们垦荒、种地,从游牧慢慢转变成半耕半牧。
让那边人有事儿做,不然一闲着就整事儿!”
圣上捋了捋虬髯,“嗯,有理!只是那里开春冰凌阻塞河床,河水泛滥,时常淹没农田。
一百二十万人迟迟种不上地,朝廷也养不起呀!”
“陛下!臣有一计可解决此问题!”苏樱躬身道。
“哦,苏卿快说说!”圣上面露惊喜。
“咱们引黄治沙!”苏樱淡淡道。
“引黄治沙?”圣上与房相齐齐道,脸上皆惊疑不定,“何意?”
“黄河不是冰凌期堵塞河床,汛期暴涨淹没农田么?黄河以南的土地不是在沙漠化么?
咱们在黄河上选一个合适位置,从沙漠化严重的草原挖渠道,连接到黄河。
冰凌期的冰水流进渠道,顺便灌溉、滋润沙漠土地。
在沙漠草原上,整个渠道挖成大小小、纵横相通的网络,可大量蓄水。
黄河汛期时,将水引入这些网络中,枯竭时再将水放出,灌溉两岸和下游农田。
同时,因为有这些网络蓄水,沙漠化的草原保持水土湿润,草原慢慢恢复,沙漠慢慢后退。”
苏樱沾着茶水在案几上边画边描述。
贞观年间,黄河以北的草原在阴山脚下,还是大片绿茵,但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已有不少地方因过度放牧而沙漠化,但不算太严重。
之后几百上千年,沙漠不断推进,才演变成大量沙漠化。
现代社会采用黄河治沙工程,治理了十几年,相当有成效,沙漠化的草原逐渐恢复成水草肥美的绿洲。
苏樱想着,不能让归降的突厥人坐享其成,也得让他们自力更生。
一百多万人,多好的劳动力!建设自己的家园,总没错吧?
突厥人骨子里的游牧民族,天生热爱草原。
教会他们这种水利工程,收获大量肥美草原,他们自然会利用这技术,引水再往北推进,大唐又能多一大片有用的疆土。
苏樱絮絮叨叨说着心中的构想,圣上和房相两人呆呆听听。
“苏卿,此计可行?”良久,圣上嗓音干涩道。
“当然!冰凌期冰凌倒灌,正好引入渠道内蓄水!”苏樱肯定道。
“你确定水不会渗入地下?”圣上问。
“量少、地下干涸,自然会渗漏光,要使渠道能蓄水,这网络必须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