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好东西!”高氏给丈夫兑一碗,“尝尝!”
  杨老汉搅了搅,闻到核桃、芝麻的香气,好像还有黄豆?
  “谁送的?”昨日家中并无此物。
  “亲家母!阿樱昨晚不睡觉弄出来的,亲家母觉着好吃,大清早送来些!”高氏笑道。
  这亲家母很有意思,闲来无事喜欢找她闲聊,时间久了,翻来覆去就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高氏好涵养,静静听她唠叨,时不时嗯嗯附和几句。
  老太太聊尽兴了,才意犹未尽回家,如今精神头好得很!
  “嗯,这东西好!”杨老汉觉得这黑乎乎的羹羹很合胃口,“咱家也做些!”
  “核桃还在山上,要做得等到核桃熟!”高氏没想到丈夫也喜欢这糊糊。
  “唉!这日子,苏家来之前哪敢想?”杨老汉放下调羹。
  年年守着贫瘠的土地,盼着风调雨顺,盼着丰收,交完税粮,数着余粮过日子。
  还要时常进山打猎,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丢了好些青壮。
  如今不愁吃不愁穿,钱也挣不完,还吃上前半辈子都没吃到的美食!
  很快核桃黑芝麻糊糊在村里传遍,人人打听咋做的。
  村老们都是六十出头的老人,牙口不好,嘴里没味儿,香喷喷的糊糊最合适不过。
  “这是配方和制作方法,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里面的比例!”苏樱被问多了,写了份交给杨老汉。
  别说村老们,就连福禄、福禧都觉得好吃,特意要了份配方和制法。
  村里汉子们都在地里忙收割时,苏家蚕室里一帮孩子凝神屏气,看着秸秆山上的彩丝蚕爬来爬去找位置。
  “呀,先生,快看,吐丝了!”牛小宝惊呼。
  一只红足蚕摇晃着头,吐出一根细细的红丝,晶莹透亮,闪着光泽。
  “哇!”孩子们一片哇声。
  天啊,好神奇,真的吃了颜料就能吐出彩丝!
  “先生,我们这边也在吐黄丝了!”“先生,我们这边吐紫丝了!”另外几间屋子都在欢呼。
  福禄、福禧呆呆看着,这是真的、真的!他们见证了一个伟大、神奇的时刻!
  以前心中还持怀疑态度,如今亲眼见到,很是震撼!
  “阿樱!阿樱!”郑娘子几位妇人气喘吁吁跑来,“吐、吐丝了!真的、真的是彩色的!”
  “成了、成了!”几人抱着苏樱,又喊又叫的。
  “嗯嗯,恭喜各位阿姐!你们好厉害!”苏樱笑着看大家欢喜庆贺。
  “谢谢你,阿樱!呜呜…”妇人们欢喜过后,激动地哭起来。
  有了这彩丝技术,世代都能凭这技术吃饱饭!一技之长,就能在这世道立足。
  “阿姐们,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待大家渐渐冷静下来,苏樱缓缓道。
  “待茧结完,晾晒几日,后续的缫丝、纺织都很重要,大家切莫轻心!
  这将是我们岭南锦作的第一批产品,不但是天然彩丝,还是韧性、富有光泽的彩丝!
  织出的每一幅锦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这些都要通过你们的双手去实现!”
  “放心吧,阿樱,我们一定做出最好的彩丝锦!”妇人们齐声道。
  妇人们风风火火,个个走路带风,昂首挺胸。
  村学的孩子们这几天全程跟着学习每一道工序。
  晾晒、分拣颜色。
  不分男孩女孩,都学了如何缫丝,缫出韧性又光泽的彩丝的秘诀。
  福禄、福禧都上手捣鼓了一阵,体验劳作的快乐。
  待金风寨蝶秀她们忙完农忙过来,已到了纺织步骤,懊恼错过了结茧、缫丝工序。
  “不着急、不着急!”苏樱安慰金风寨的姑娘们。
  “这次没学到,下一季学就是,反正缫丝机、纺织机不够,下一批到了给你们金风寨。”
  闻言,蝶秀她们才好受了许多。
  “阿姐,这彩锦能不能织几匹我们俚人的花色、图案?”蝶秀看着色彩斑斓的彩丝,产生强烈的冲动。
  太美了,若织出来,一定比彩线绣在布上的美丽!
  苏樱被这想法震惊,对呀,彩锦能织成汉人的各种图案,为啥不能织俚人的图案?
  这样的彩丝织出来,真正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作!
  岭南锦、岭南锦,就该有岭南特色!
  既是岭南特色,也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蝶秀!你这想法很好!你们先弄几个图案出来,大家一起配色,试一试!”苏樱赞赏道。
  于是苏樱和蝶绣几位金风寨姑娘凑一堆,画了好些图案,各种配色。
  最后决定采用汉俚元素结合,织‘福‘‘、禄‘、‘寿‘、‘禧‘四幅含俚人元素的彩锦,有双方格、四方格等做底图。
  古朴、极具民族特色,低调奢华。
  呃,苏樱看着这几幅锦图案,觉得这锦由冯家人呈送最合适!
  第331章 祖宗显灵
  “咔哒、咔哒!”苏宅里织布机响起,郑娘子专注的织锦。
  所有彩丝汇集一起,分拣出同色的,四个色系按深浅分出不少,缫丝后缠成一个个丝锭待用,
  另外几组各自在自家织纯色锦。
  郑娘子在苏家织那四匹汉俚元素锦,配色复杂,纺织速度极慢,还需要不时探讨,故而在苏家。
  福禄、福禧到村里那几家转一圈回来,便守着看难度最大的彩锦纺织。
  蝶秀都没机会上手,手粗糙,容易勾丝。
  郑娘子为了织出好锦,这些日子没干粗活。
  每日睡前,用蜂蜜加醋敷手,清洗后再涂抹上油脂保养,手细嫩多了。
  苏樱每天给孩子们上课,杨春华依然教初级班。
  阿拉伯数字的新式算学已经编撰完,前几天卢照时他们走时,交给了他。
  女人孩子们忙自己的事儿,汉子们翻耕后,又开始帮着周家、宋家盖房子。
  不像苏宅这么大,竹子搭建的夹壁房,用水泥抹墙,刷白石灰,顶上搭盖茅草。
  七八天就盖好,周家、宋家对乡亲感激不尽,合力凑钱买了只羊请全村人吃饭。
  现在二季稻插秧还有些时日,汉子们到青石山盖厂房。
  金风寨忙完的汉子来了一半,还有一半在地里忙活,甘蔗叶扒皮,工程量浩大,要忙几天才能过来。
  这会儿两个村寨的劳力加在一起,有近二百号人。
  在工部管事的主导下,盖水泥厂房和各道生产工艺所需用具、窑炉等。
  桐县那边也有工部管事在搭建,杨二郎带着一个十人小组去做技术指导。
  水泥厂建完,二季稻秧苗也长成,大家又回村插秧。
  这次荒沟村用秧马插秧,二十台秧马下田里。
  “嘿,别说有秧马就是轻松!”
  在秧苗田拔秧的人坐秧马上,不用勾着腰,拔空一片便往前移动一下。
  田坎上有人将秧苗挑走,待种的水田里,秧马停着,将秧苗放入前面挡板的固定位置。
  村民坐秧马上,骑着秧马后退,轮子每转动一圈,前面挡板上的秧苗左、右各被扒拉下三四株,插进田里,一次插秧两窝、
  调整好深浅后,村民找到感觉,速度快了许多。
  很快一版秧苗插完,又补充上,又骑着秧马插。
  田坎上站着村老们,看着像变戏法一样,秧苗随着秧马移动就整整齐齐插在田里,心里那个美呀!
  “活了一辈子,不敢相信还能这样种田!”杨老汉总有种不真实的的感觉。
  王老汉下田,摸了摸秧苗吃泥的深度,连着摸了好几窝。
  “唉,老王头,摸啥呢?上你家田里摸去!”杨老汉喊。
  王老汉家的地里,王三郎带着人正在种,也是骑秧马插播。
  周家、宋家排最后,怕错过时间,想自己先种,看到神奇的秧马,也跑来看热闹。
  见这速度,知道要不了三天就到自家,也不着急了。
  周五郎、周六郎看得眼热,也下去骑了两圈,这插秧简直神速。
  不过两刻钟,一亩地就种完,只需两个劳力配合就够了。
  一上午,好几家的地就种完了,像做梦一样晕晕乎乎的。
  还没怎么劳累,地就种完了?
  往常种完地,哪个不是腰酸背痛?累得直不起腰!
  苏樱没去地里,自家的水田育秧苗,要插秧也是最后。
  第一匹锦要出来了,等着出结果。
  “咔哒、咔哒!”郑娘子平心静气,不慌不忙,娴熟的织着。
  一点儿不能分心,手里也不能有汗渍,这会儿天气热,织布机放在通风的走廊上。
  福禄、福禧安静坐那儿,不发出一点儿声音。
  彩锦底色用的暗红加靛蓝织成双方格,正红色的‘福’字,再配其他颜色的俚人特有花纹。
  织到后面,整个图案显现出来,华美又古朴,浓浓的的俚人气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