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苏步成还能想到的人手只有离此处四五十里外的下邽城守军,堤坝上的麻袋、锄头明显不够,都需要支援。
  苏步成脱不开身,这里唯一有希望争取到下邽城支援是崔度、韦叔同。
  崔度是刺史,此刻必须守在堤坝上,走不了。
  最理想、最合适的是韦叔同,特使身份、员外散骑常侍,皇帝近臣,虽闲职,一般人不敢轻易得罪。
  “好!”韦叔同牵过一匹马,翻身上马,冒着大雨向下邽城奔去。
  苏步成继续巡查河堤,河对岸是同州,也是人声鼎沸,忙着加高、堵管涌。
  昨晚的信送过去,李弘时不敢轻忽,当即布置下去,这会儿在对岸亲自督阵。
  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府,此刻都不想河坝决堤,拼了命的加固。
  “快!加高河堤!”华州的守军到了,有五百人。
  眼看着要被河水漫过的堤坝很快加高,挡住了洪水决堤。
  官府在雨中用防水油毡搭了个棚子熬粥,防汛的人轮流用餐。
  两个时辰不到,韦叔同冒着大雨跑回来,后面跟着几匹快马。
  “苏大人!”韦叔同气喘吁吁,“下邽城守军到了,在后面,大概半个时辰到,这里情况咋样?”
  “谢谢!韦大人辛苦了!”苏步成紧绷着的心松了些,“还能坚持一会儿,快逼近堤坝!”
  有衙役端来两碗粥,苏步成这才有胃口吃饭,端起白粥一口气灌下。
  韦叔同没好到哪里,又累又渴又饿,被大雨淋得浑身发冷,这碗热粥下肚,身子才感觉到暖和。
  “下邽城守军、衙役、城里劳力一共来五百人!”韦叔同缓过气道。
  “为何?”苏步成一愣,这与自己预估人数少了差不多一半。
  “府尹李大人也派人请求支援,下邽县尉只得将人拆成两半。”韦叔同解释道。
  这一说,苏步成忍不住笑了,都想到一块儿了!
  半个时辰后,援军到,带了各种防汛物资,加快了进度,又加高了两尺。
  申时六刻,雨势变缓,但天色灰蒙、暗压,彷佛天要黑尽。
  河水暂缓上涨,似乎稳住。
  苏步成看看天色,神色莫名。
  “苏大人,这雨几时歇?”崔度小心翼翼询问,可千万别再下了!
  不下就不下,这一下是要把几个月的雨下光!
  “难说,若明日止住放晴,短期内应该不会有暴雨;但若一直淅淅沥沥不止,这雨怕是还要下个五六日!”苏步成拿不准。
  堤坝上搭起好几个炉灶生火做饭,买了药材熬姜水,给堤坝上的众人喝,喝了驱寒。
  “韦大人,快回去换身衣衫!”苏步成见韦叔同还是那身湿衣。
  “无妨,烤烤火,差不多快干了!”韦叔同笑道。
  回州府要走一个多时辰,麻烦!
  是夜,几人没敢离开渭河,在马车里坐着打盹。
  “两位爱卿!咱们灭蝗到底…”天可汗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有些动摇、怀疑。
  这刚灭完蝗,就迎来暴雨,到底是福还是祸?
  干旱这么久,当然盼雨水来。
  就在两个时辰前,收到苏步成的急奏,今夜关中可能多地会有暴雨。
  有可能会引发山洪,已督促各州、县做好防汛,提醒朝廷,后续可能发生洪灾。
  看到灭蝗工作顺利,灭蝗颇有成效,天可汗很是欣慰。
  可看到说有暴雨,而且有可能引发山洪,天可汗觉得太神了!有那么准?
  前些日子还让工部尚书段纶求雨都没求来,这苏步成灭蝗就能引来雨水?
  却不想没多会儿便电闪雷鸣,真的来了狂风暴雨!
  “陛下,久旱必涝,此雨来的正是时候,再不来,灭了蝗庄稼也活不了!我们刚灭完就来雨,老天这是赞赏!
  若老天惩戒,就该在前几日来雨,如此蝗虫就能再繁衍!”杜如晦难得抢先开口。
  “正是!”房玄龄看一眼搭档。
  “此雨虽有山洪隐患,若防汛得当,危害不大,总算解了关中旱情!
  苏少尹及时提醒,各州、县防范到位,应该能度过难关!想来此刻苏少尹正守在渭河岸边防汛!”
  “两位爱卿说的有理!之前一直不肯下雨,就是等着灭蝗!”天可汗心中大定,一扫愁眉。
  听着殿外的雨声,格外顺耳。
  “陛下!这里有两份奏则,很有意思!房玄龄笑吟吟呈上。
  “爱卿如此高兴,必是大好事!”天可汗接过,“又是岭南道?有甚消息?水稻收割了?”
  “陛下看了便知!”房相卖关子。
  “玄龄,你呀!”天可汗指着房相笑,翻开奏折细看。
  第324章 一步到位
  “苏卿,这奏折是你与梧州刺史、录事参军所倡议?”天可汗问。
  “回陛下,正是!”苏步成躬身道,一身酸臭,须发蓬乱。
  与府尹李弘时、员外散骑常侍韦叔同、员外散骑侍郎李仲淹刚回长安,就被宣召。
  “你们不在大庾岭,为何会想到凿通大庾岭?”天可汗问。
  “回陛下,臣与卢刺史、王参军以为,大庾岭乃岭南通往中原要道,两边接水路,唯大庾岭道路险峻,只一条小道通行,犹如肠梗阻,极大阻碍南北交通,有必要凿通。
  如此,可促进南北客商往来,中原与岭南文化交流、朝廷政令畅通。”苏步成回道。
  “嗯,所言有理!只是千百年来,皆沿袭那条小道,你们凭甚认为能凿出一条坦途?”天可汗又问。
  一直觉得岭南偏远,除了位置遥远,还因为道路艰险,故而影响朝廷对岭南的掌控,从未想过凿通、拓宽道路。
  直到这两份奏折,让他们醍醐灌顶!
  “苏卿,你再看看这份奏折!”天可汗又递过一份。
  这是二弟苏步青以工部员外郎身份上书的,倡议凿通大庾岭,写的更详细。
  建议实地勘察,选地势平缓地带,重新修建一条宽阔水泥道路,方便车马通行。
  附了大庾岭地图,预计工期、工程量、耗资等,因尚未实地勘验,只是大概预算。
  还附了一份密奏,苏步成看向圣上。
  “水泥配方!看吧!”天可汗笑。
  “是!”苏步成打开,原来自己前脚刚走,后脚水泥就研制出来,已经用在金风寨道路上。
  “恭喜陛下!”苏步成躬身道。
  一旁的工部尚书段纶、将作监少监阎立德、京兆府尹李弘时以及韦叔同、李仲淹都伸长脖子,想要看看水泥是啥?
  苏老二主管岭南道道路建设,有直接上奏特权。
  但苏老二走的工部渠道,向尚书段纶提请。
  自己上任,段纶特意去信一封,交代不少事项,有提点,也有示好之意。
  凿通大庾岭思想大胆、前卫,极具创造性,不管能否通过,都能博得一个好名声。
  苏老二投桃报李,通过段纶递交,也让上司脸上有光。
  段纶看完上书,当即呆住,可真敢想啊!瞬间热血上涌,斗志满满!
  明白苏老二的意思,立刻转呈中书省。
  里面水泥配方都没拆,原封上呈。
  “看苏员外郎的意思,他是想将大庾岭凿通放在前面?”天可汗问。
  “回陛下,水泥研制出来,梧县、桐县可同步修水泥官道,荒沟村村民皆是有能力之人,加上工部派去的几位管事,足以应对。
  苏员外郎可腾出精力,实地勘验大庾岭,若顺利,可在冬季农闲组织施工,早日凿通,早日加快南北交往。”
  “嗯,想法不错!段卿,你看看,你们工部也不是没人嘛!这个苏员外郎不错!”天可汗对段纶道。
  “圣上英明!”段纶心里美滋滋的。
  “你工部审批,尽快回复。”天可汗当即下旨。
  又对杜右相道:“克明,梧州刺史不错,有胆识、魄力,梧州治理有成效,今年召集朝集使,就让他回京一趟吧!”
  朝集使每年十二月回京,向朝廷汇报地方一年政绩,正月过完年后返回地方。
  与冯诩的朝集使职能不同,冯诩是岭南道最高长官,除了主理岭南政务,还有征集地方贡品等。
  卢照时这种朝集使是地方刺史、能力突出者,回京奏报述职,有时也可以是别驾、长史等。
  “是,陛下!”杜如晦应下。
  “阿耶,水泥这等厉害?中间加竹条便能坚固不摧?”太子李承乾今日参会,学习处理朝政。
  凿通大庾岭的想法令他大开眼界,再看水泥,更是匪夷所思。
  “呵呵,没见过吧,阿耶也没见过!”天可汗也好奇。
  “阎卿,这配方你拿去,尽快弄出来!把长安城里的黄泥地全换成水泥道!岭南一个小村庄都水泥路,没得长安城的百姓还踩烂泥路!”
  长安城南高北低,青石路只铺了朱雀大街及两边主干道,靠城边的道路全是黄泥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