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高氏端来一个针线筐,还有几块行了棉花的褐色布料,给了杨春华一块,自己一块,边聊天边缝着。
“这是谁的?这么大,杨大叔、杨二叔的,还是村长的?”苏樱看出是男子棉服,不是杨春华这种娇小女子身量的。
杨春华看一眼高氏,母女俩笑而不语。
“阿姐,你们笑啥?”苏樱感觉怪怪的。
“躺在床上无聊,做点儿针线活儿打发时间。”杨春华答非所问。
苏樱女工不行,只有干看的份儿。
“阿娘,看着这木棉想起少时家中花房里的白叠子,果实里也是这种一团一团的白纤丝。”
杨春华嘴角噙着笑,想起曾经的欢乐时光。
“你不说我都忘了,是像!”高氏想了一会儿,才想起那遥远的时光。
“那时母亲整日忙着打理宅院琐事,我们几个姊妹闲来无事,就爱窝在花房玩耍,偷偷摘了白叠子玩。
花房管事每次看到白叠子不见了,吓得要死,生怕被你责罚。”杨春华再回首,恍若隔世。
“我忙得很,可没空管那个花房。”高氏笑道。
“本就是种了给你们姐妹玩耍的,可惜了那么大的花房,也不知那些奇珍异草最后便宜了谁?”
“白叠子?”苏樱初闻,总觉得这名字熟悉,愣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这不就是古代棉花的称呼吗?
“是啊,开的花可好看了,同一株上能开出不同颜色,乳白色、粉色、红色、紫色,结的果实也是这种白色纤丝,兴许也能做棉服呢!”杨春华即兴感叹一句。
“当然能,用它做出棉服比这木棉还好!而且还能用它纺纱织布,织成的棉布比葛布、麻布好。”苏樱道。
“瞧,我就知道阿樱比我会想!”杨春华打趣。
“是真的!阿姐,那白叠子是好东西,当奇花养真是埋没了它,它真正的用途很大!”苏樱认真道,“阿姐可知哪里能寻到种子?”
杨春华抬起头,定定看着苏樱,见她不是玩笑,“真有那么厉害?”
“当然!它的纤丝比这木棉长,纺出来的纱有韧性,保暖性、透气性也好,是不可多得的保暖御寒之物,又能织成布料。
它兼具葛、麻、木棉、丝绸等物品特性和功能,要是能推广种植,以后人人都有御寒之物。”
高氏母女对视一眼,“当年这白叠子可是稀罕物,乃西域高昌国进贡,只说是奇花,没说能纺织,能御寒。”
“是啊,我记得那白叠子纤丝确实比这木棉花长,只是我们也有搓成纱条玩耍,轻轻一扯就断裂,真能纺织?”
葛线、麻线能抽出很长的纤维,白叠子跟木棉一样,搓不出长纤维,怎么纺织?
“这白叠子纺纱,是有诀窍的,需在湿润环境,搓成的纱才不易断。”苏樱笑道。
棉花是个很神奇的东西,生长环境它需要阳光充足、干燥、日照时间长的地方。
但纺纱,必须在一定湿度的潮湿环境。
这也是为啥宋代已经不少地区种棉花,却无法推广的原因,纺的纱易断,一匹棉布要耗费大量的棉花纤维。
元末明初一次偶然的商战,人们发现在相对潮湿的江南,纺出的棉纱韧性不易断。
于是形成华北种棉花,江南纺纱的局面,从此棉花种植及其产品才真正全面推广开。
“啊,真的?”杨春华惊呼,懊恼道,“早知道把白叠子种子带上几颗!”
在岭南,这木棉于穷人也是不可多得的御寒之物。
更别说木棉年产量低,几乎被垄断在富人手中,市面上有售卖,量不多。
白叠子就更不用说,当年她家乃是皇室宗亲,才分得几颗种子,慢慢繁殖成一个花房。
要是让人知道白叠子有这么强大功能,只怕那些手中有种子的权贵人家会紧紧捏在手中,不让民间流传。
第175章 好归宿
“哟,说什么呢?这么热闹?”郑娘子带着几个妇人进来。
“盼儿,你们怎么来了?”杨春华没想到姐妹们都来了。
“怎么,阿樱来得,我们来不得?”郑娘子逗道。
“来得、来得!”杨春华欢喜道,“我这不是担心误了你们手里的活儿嘛!”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屋里又挤进来七八个女子,满满当当的,叽叽喳喳,热闹极了。
“哟,这养着伤咋还缝棉服?”郑娘子随手拿起棉服玩笑,“婶子,这是怕春华闲着?”
“可不,春华躺着无聊,打发时间。”高氏也不见气。
郑娘子打量棉服的身量愣了一瞬,似乎明白什么,没再继续。
而是转过话题,“刚才你们聊啥?咋听你们在说白叠子?”
“是啊,这棉花跟白叠子那个很像,聊起少时我家花房的白叠子。”
杨春华顺势接过话茬,却只字不提她们刚才聊的纺纱织布。
高氏、苏樱都默契的保持沉默,不想让这个消息过早传出去。
“还说,当年你家那花房可是京城多少人的谈资,女眷们引以为荣的是上杨府花房看白叠子花!”郑娘子抚掌道。
“盼儿,可知那些白叠子被谁得了去?”杨春华心思转动。
“谁知道呢!禁军抄家,谁敢靠近?不得当同谋抓了去?
那是不可多得的奇花,不外是收缴珍藏宫里,兴许收缴时有人夹带一二,那玩意金贵,寻常人得了也不敢种。”郑娘子叹息道。
她家紧跟着第二年也被抄家流放,谁都没落着好。
一时众人感叹,不知不觉间过了半辈子,富贵享过,苦也吃过,这辈子倒是过得精彩丰富。
“春华,叫你悠着点儿悠着点儿,你不听,整日里忙东忙西的,这下好了,一次躺下就两三月!”
郑娘子笑道,“昨儿真是吓死人!习惯你整日忙碌,那么晚不见踪影,竟无人怀疑你出了意外!”
“可不!春华,你呀,就该悠着点儿,活儿哪有做得完的,自己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姐妹们七嘴八舌劝道。
“我省的,谢谢姐妹们的关心!”杨春华心里暖暖的。
“哦,对了,差点儿忘了,昨日我发现一大片粉葛,够挖好几天!”杨春华总觉得有啥事儿忘了,这会儿终于想起。
“在哪儿?”众人激动道,现在原料越来越少。
“就是我掉沟里那片地,你们去挖可得当心,那儿很湿滑,千万别跟我一样滑到沟里。”杨春华叮嘱。
“明日我们全都去,叫上裴三郎他们,人多也好有个照应。”郑娘子建议道。
“对,都去!”女子们一致赞同。
她们比不得旁人有丈夫可依,她们是家里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
真要是像杨春华一样倒下,老人、孩子咋整?
“阿婆、各位阿姐,你们慢慢聊,我还有事,就不陪你们了!”苏樱起身道别。
“我们也走吧,时辰不早,该回家做饭了!”郑娘子也顺势告辞。
“可不,这一天的时间总是不够用,走吧!春华,好生养着,得空了再来看你。”女子们先后离开。
郑娘子故意落最后,见四下无人,悄声道:“春华,这是给苏二郎君缝的棉服吧?”
杨春华见郑娘子笑得意味深长,面色一红,“苏二郎君为救我,好好一身棉服全刮破,我没啥拿得出手的,就做一身棉服当谢礼。”
“哎,我觉得苏二郎君人不错,你说他对你会不会也有意?不如你们…”郑娘子试探道。
“盼儿,说什么呢!”杨春华佯怒。
“当时苏村老也在场,苏二郎君下来是因为他身强力壮些,不是你想的那般!”
“我省的、我省的!”郑娘子不跟她争辩。
“我觉着你还年轻,如今苏二郎君正好单着,不如你们凑一对儿,你也有个依靠不是。
若是再生个一儿半女,你也苦尽甘来,苏家不错,值得托付!”
“盼儿!”杨春华打断郑娘子的话,“人家苏二郎君救我,我反倒赖上,这让村里人如何看我?”
“春华!你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听过苏二郎君的事儿,他前妻是个脑子糊涂、拎不清的,闹腾得很才休掉。
不然还没这机会!咱村里寡居妇人不少,想嫁的大有人在。
我们好歹有儿有女傍身,你啥都没有,可抓紧了,过了这村没这店!
苏二郎君不差,也是有本事的人,修路全靠他掌事!”郑娘子真诚道,“想好了可千万别犹豫!”
杨春华的心乱了,久久没说话,郑娘子何时走的都不知晓。
高氏进来,默默缝着棉服。
“阿娘!你都听到了?”杨春华看着母亲。
“嗯!”高氏没抬头,“盼儿说的没错,苏二郎君人不错!”
“可是阿娘,公婆咋办?他们没了儿子,没了孙子,我若再嫁,他们二老无人奉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