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人,冯大壮带到!”牛二上前复命。
“你是黑风乡南沟村村民冯大壮?”胡县丞问。
“是!大人!”冯大壮躬身道。
一直喊冤的小秦氏见到冯大壮,立马噤声,默默往边上挪。
“你且看看,这两人你可认得?”胡县丞指了指悄么么的母女俩。
冯大壮看过去,母女俩衣襟有些凌乱,与人抓扯过,苏荷耳朵、脸颊、肩头上还有血迹。
不用猜,就知道母女俩又作妖。
“认得,大人,此乃草民娘子秦九娘,和她改嫁带的女娘苏荷。”冯大壮道。
“不知她们为何会在这里,今日特意央草民带她们母女进城,说要去售卖粉条,还让草民去割肉,约好在城门口汇合。”
“他们冒充苏家人,去胡记杂货铺行骗。”胡县丞心头疑惑。
看来还真是冯大壮家的,难不成与苏家的苏步青和离后改嫁的?
看这母女俩拎不清的作劲儿,谁家拿着都头疼!
只怕这冯大壮是在不知情下接的盘,胡县丞暗自摇头。
这种人脑子里装屎,说不通、拎不清,一味歪缠,沾上就是甩不掉麻烦。
“行骗?”冯大壮很讶异,这有多不开眼,找的还是县丞大人家,飞蛾扑火呢!
“是,冒充我家二郎朋友,幸好我家伙计明察秋毫没能得逞,不然…”胡县丞感到有些扎手。
自己是县丞,这母女俩行骗的是自家店铺,处罚重了百姓会认为仗势欺人,轻了,不是鼓励骗子都来?
“说,你们去杂货铺意欲何为?”冯大壮不是傻子,觉得里面一定有事。
傻子都知道不能做的事儿,她们却哄了自己带她们来,莫非她们真的认识县丞大人?
“没做啥,就是售卖粉条!”小秦氏目光闪烁。
苏荷听不到,就看到冯大壮目光凶狠瞪着自己母亲,上前拦在小秦氏前面。
“哼,你个丑八怪!窝囊废!我们乃县丞大人座上宾,岂是你高攀得起的?”
“嗤嗤嗤!”牛二差点儿笑喷,见过蠢的,没见过这么蠢的!
“嗤嗤嗤…”看热闹的百姓也被逗笑,这女娘脑子不太正常。
冯大壮没搭理苏荷,轻松将她提溜开,把小秦氏扯到跟前,“你也是这么想的?”
“没、没有,郎君!”小秦氏头摇得像拨浪鼓,她还指着冯大壮捞她。
“谅你也不敢!”冯大壮咬牙道。
“大人,草民娘子头脑受过刺激,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看似正常,每天都在臆想中!
还请大人酌情从轻发落!草民回去定好好管束,不再出来为害众人。”冯大壮跪下请求。
好不容易白捡的媳妇,洗洗还能用。
“哦,原来是个疯子!我说呢怎么那么想不开跑去杂货铺行骗!又说自己是苏家人,那个苏家是作甚的,前夫家?”百姓们听到,纷纷议论猜测。
“我没有疯!我没有疯!大人,我没有疯!”小秦氏哪里听得,站起来冲胡县丞申辩。
“啪!”冯大壮扯过小秦氏一耳刮子,低声咬牙切齿道:“不想被关进大牢就闭嘴!”
小秦氏捂着痛到麻木的脸,害怕的点了点头。
“既如此,速速带回去,好好看管!莫要出来祸害旁人!”胡县丞就此下楼梯,不想深究。
这背后只怕是苏家有难言之隐,审下去,平白让人笑话了去。
“是,多谢大人!”冯大壮谢过县丞,拉着小秦氏走了。
苏荷不服气,不愿意再回南沟村,可是又没去处,只得慢吞吞跟在后面。
“啪!”惊堂木响起,胡县丞冷声道:“谁让你走了?”
奈何苏荷耳朵已经聋了,根本听不到。
被皂吏用水火棍拦住,见小秦氏面色大变,才知自己的麻烦在后面,忙大呼:“阿娘,救我!”
“大人,她是我女儿,求你看在苏家面上,饶过她!”小秦氏膝盖一软跪下。
“苏荷假冒她人到杂货铺行骗,如若不严惩,岂不是纵容其他宵小祸乱梧县!”胡县丞严肃道。
“来人,打十个大板,以儆效尤!”
“是!”皂吏上前,水火棍将苏荷压在地上。
“大人!大人!求你饶了我女儿!她身子弱,不经打!”小秦氏磕头哀求。
胡县丞面色冷肃,冷冷看一眼冯大壮。
冯大壮秒懂,拉过小秦氏,并控制住,不让她捣乱。
“啪!”板子落下。
“啊!”苏荷痛呼,臀部火辣辣如火在烧。
“唉,小小年纪学什么不好,竟去行骗!该!”人群中有人骂道。
“唉呀,看着挺可怜的!”有人看着不忍。
臀部浸出大片血迹,那么娇嫩的女娘怕是打坏了,可惜了。
十板子打完,苏荷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阿荷,阿荷!我的儿!”小秦氏扑上去抱起女儿,哭得涕泪横流。
第167章 同步进行
“一亩地用100-150斤石灰,我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撒地里,一部分拌在腐土里消杀。
不管是新垦的地还是种过的熟地,都消杀一遍,彻底消杀后,才能养出好水田。”苏樱强调道。
“放心吧,这回咱们石灰备足了的!”村民们笑道。
为了消杀土壤,特意烧了大量石灰,每家都分了不少,使用前特意在粉条厂院子里讲授如何使用,就怕有人不知份量和轻重胡乱撒。
撒多了石灰烧根,少了杀不死虫菌,最后种出来的庄稼不是根烧死就是虫害、病菌腐根。
“阿樱,咱们费老鼻子劲儿,建高炉石灰窑就为了烧这点儿石灰,算起来有些不划算啊。”有人玩笑道。
用老式窑炉,半月出一炉,费燃料不说,产量低,估计开春都凑不齐一个村的石灰份量。
这高炉石灰窑倒是节省燃料,时间也大为缩短,产量高,只是用过一次,以后再用的机会少,显得浪费。
好在后面金风寨借用,不然真的不划算。
“谁说这高炉没用?以后它的用处可大了!”苏樱反驳。
“还能做啥?”村民问。
“烧制石灰啊,石灰的用途大了去,至少盖房子要用、消杀要用!”苏樱笑道。
“盖房子?咱们这种穷山沟,难得有人盖房子,用不了几回…”有人说到一半停下。
村里别家盖不盖房子两说,苏家肯定要改盖的呀,那房子原本就摇摇欲坠,暂时住着。
现在条件好转,要不了多久苏家就该张罗盖房,破房子说不定哪天就塌了。
古代一般人家盖房子,有用黏土打成土砖盖房,也有用石灰、黏土、秸秆切成小段混成,敷在竹篱笆上做墙的。
砖瓦房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资格享用。
“这石灰啊,咱们平时得备上一些,夏季暴雨河流涨水,饮水中放一点儿,可使水洁净,喝了不会拉肚子、长寄生虫。
特别是洪涝,洼泽地、动物死尸都要撒上,以免蚊虫传播疟疾、瘟疫等,做好了措施能救好多数人的命…”
话头一起,众人又聊起洪涝、瘟疫的各项防护措施。
撒石灰粉、喷石灰水等,甚至瘟疫爆发时,感染、未感染的隔离,口罩、手套防护,勤洗手、定时通风等手段。
“哎哟,阿樱,想不到一个石灰还能有这么多作用!”村民们不再嘻嘻哈哈。
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靠天吃饭,洪涝两三年就能遇上,只是严重程度不同,所以百姓年年祈盼老天风调雨顺。
洪涝不但冲毁农田,让农人颗粒无收,造成大量人员、农畜伤亡,还容易引发瘟疫,一家人、一个村的团灭。
躲过洪涝,又面临饥饿、瘟疫,穷人活下来不容易。
苏樱的话让大家很重视,提前预备着,灾害来临时,有应对方案和充足物资。
特别是隔离、消杀等措施,说的好有道理。
杨老汉几位村老在朝堂上处理过各地的洪涝、瘟疫,真没听过有谁提出这么有道理的建设性意见。
都是将难民关在城外,好一点儿的将难民赶到偏僻处,懒的任由难民四处流动,扩大瘟疫范围。
按苏樱说的,一旦发现瘟疫势头,就要切断通道,阻断瘟疫蔓延的可能。
然后隔离瘟疫人群,将已感染、未感染分开,中间还要有隔离带,用石灰进行消杀。
医护人员做好防护措施,然后才是药物治疗。
“苏郎君,要是阿樱能弄出几个瘟疫药方就更好了!”杨老汉笑道。
“小女看过不少杂书,但医药涉猎不多,写不出甚瘟疫药方,不然该成神医了!”苏步成笑道。
连着几日,荒沟村田间地头全在忙碌,耕地后撒石灰,铺上消杀过的腐土,然后蓄水养田。
水塘里早已蓄满水,扒开决口灌田。
一块一块的水田灌好,静待来春播种栽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