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卢照时一笔笔算账,其实是算给韦叔同听的。
  “你不是说你们搞了一块试验田吗?带我瞧瞧!”韦叔同看着眼前这一切,突然有种冲动,要是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庄子该多好!
  说不清楚是因为它能带来巨额财富,还是因为这里人人身上有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总之,让人很想拥有。
  “请随我来!”卢照时潇洒的一撩官袍,抬脚往外走。
  韦叔同、李伯淹跟上,福忠听得好奇,也带着福旺跟上,来到苏家的那块地,
  “哟,这冬小麦长这么壮!”卢照时夸张的惊呼一声。
  苏家的麦苗比旁边所有麦苗长得粗壮、浓郁。
  福忠不懂稼穑,之前随苏樱去苏家时路过,只觉得长得好,没做在意,当成哪个地主家的,原来是苏家的。
  “苏先生啊,你这试验田很成功啊!明年我梧州可推广下去。”卢照时得意的捋着短须。
  “你们这试验田有什么说法?”韦叔同此刻被吸引,如此明显的对比,他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乾坤。
  “呃,三弟,你来给贵客讲解讲解,每日里都是你在观察、记录!”苏步成冲人群中的苏老三招手。
  “是,兄长!”苏老三挤进来,冲卢照时等人施礼。
  “我们这地除了精耕细作,最关键的是用了腐土做基肥…”
  苏老三把腐土的筛选、荒地的精耕、冬小麦种泡发、中间的浇水、施肥等过程,一一讲来。
  “难怪这冬小麦长得如此好!”听完韦叔同不由赞道。
  这庄稼种的那叫一个精心,这还只是一块刚垦出来的荒地,待地种熟了,产量不得更高?
  “是,现在石灰窑也建好,我们将大量烧制石灰,然后筛选腐土,加入熟石灰消杀病虫,开春后村里的地都能全部施加腐土。
  水塘也挖好,续上水田,明年种两季稻,到时产量翻番。”苏老三期待明年早日到来,好早早种上水稻。
  “翻番?”韦叔同惊道,这比江东犁还惊喜。
  来岭南有些日子,两季稻他有所耳闻,第二季的产量明显不如第一季,怎么会翻番?
  “是!有腐土做基肥,江东犁深耕,规模种植两季稻可行,一块地当两块地用!”苏老三自信道。
  “这里气候温暖,一年两季,第二季我们也采用播种栽秧,虽然辛苦一些,但产量可跟第一季持平。”
  在场的除了王延年,其他几人莫不被震撼到。
  “阿樱,真能行?”胡二郎好激动,自己在这里长大,从未见识过。
  “能行,这里气候温暖,水稻生长时间短,加紧收割完一季,把水田耕一遍,施肥后紧接着种第二季,翻番不是问题。”苏樱点头道。
  “怎么会这样?真的能行?为何以前没人这么种?”胡二郎总觉得哪里不对,自己看到的二季稻不需要种啊。
  “以前的二季稻其实不叫二季稻,是再生稻,水田里的稻桩重新长出来的,那个产量不高。
  我们把水田重新犁过,重新栽秧,整个过程重复第一季,只要肥料充足,产量翻番正常啊,”苏樱解释道。
  “这样的话,地力耗费大,不是容易板结、贫瘠吗?”胡二郎提出疑问。
  “如果地力耗费大,你可以歇一歇,种豆类养地,过上一两年再种水稻,反正这里豆类也可以一年两季,两块地定期轮种,地力不浪费,只要不是天灾,年年收成都不少。”苏樱回道。
  韦叔同几人听得晕晕乎乎的,感觉种地好简单,好像年年都是大丰收。
  福忠甚至想丢下手里的事儿跑回去给皇后娘娘种地。
  第148章 算得清
  “你们的水田还没养上?”卢照时看着水塘,周边的荒地只是锄了一大半。
  “快了!石灰窑试炉成功,后面石灰将大量生产,我们会专门抽个时间段,家家户户晒腐土、耕地、铺腐土,放水养水田,静待来年开春。”苏樱说着后面的安排。
  水塘挖了好几个,一个水塘管周边一大片地,不但方便养水田,也方便旱地浇灌时就近取水。
  “阿樱,两季稻中间间隔短,我记得你们只有两三头耕牛,忙得过来吗?”胡二郎提醒道。
  他没下过地,但看得多,知道收割是个体力活儿。
  播种、收割是农人最劳累的时候,第二季重新播种,意味着收割、播种将连在一起,是个人都吃不消。
  “放心,我们会添置耕牛,而且我们还有脚踏打谷机,雏形已经出来,王三叔他们这些天抽空做一台出来,没问题的话,可多做几台备着,明年打谷时用上。”
  “脚踏打谷机?女娘可否方便说说?”韦叔同心中一动。
  “可以啊,就是在打谷斗外装脚踏,仓内装一个带尖刺的滚筒,大小齿轮将内外两部分连接上,打谷时踩动脚踏板,谷穗放滚筒上利用尖刺脱粒,这样可轻省许多。”苏樱讲的简单明了。
  “嘶!”在场几位官员惊得直抽气,这什么鬼才!想出如此逆天神器。
  “女娘,可有实物图?”韦叔同目光灼灼,仿佛狼盯上猎物。
  “有,不过细节没定下,我们也只是设想,实物造出来试用,可能会有修改。”苏樱知道韦叔同绝非普通人。
  他仔细询问,索要图纸,卢照时都没阻止,只能说明他比刺史大人更高。
  只要能惠及百姓,苏樱不介意大大方方拿出来。
  自己也不是发明者,用它发横财,不如让它普及推广。
  “无妨,女娘可将你们现在的初稿画出来!”韦叔同急切道。
  “这位大人,画稿可以,但是小女子有一要求!”苏樱不确定韦叔同到底是什来路。
  她不介意他拿去邀功,她怕的是束之高阁或发横财,而不能惠及百姓。
  真正需要这个的是农人!
  韦叔同、李伯淹来自京城,出身权贵人家,与苏家不是同一个交际圈。
  韦叔同他们又隐藏了身份,知道苏家的底细,但苏家并不知道他们的底细。
  “请讲!”韦叔同以为苏樱要提钱财。
  他考虑着要不要在奏折中提及苏家,不说减轻罪责,至少可以给些物质上的奖励。
  “这东西你们要保证用于农人,售价不得高于两贯钱!”苏樱就这两个要求。
  “就这些?”韦叔同很意外。
  “就这些!农人苦,这东西本就是为减轻农人劳动量的,若最终不能用于农人,或售价过高,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那它面不面世都一样。”
  “小小女娘,既如此高义!”韦叔同没想到苏家人流放于此,初心不改。
  灭蝗一事,他们私底下隐晦谈论过,如今京城蝗灾后遗症显现,好多庄稼颗粒无收。
  也就苏步成组织灭蝗的村落还有些收成。
  大家心知肚明,可没人敢凑到天可汗跟前说这事儿。
  甚至提及长安县的损耗时,那几个有收成的村落的功绩还得落到天可汗头上。
  是因为他的仁德感动上苍,长安县才受灾最轻。
  他们在信奉蝗神与实干之间摇摆,他们不是平民百姓,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贵族子弟,有一定的判断力,可是有的事儿不能戳破。
  之前对苏步成被撸,只觉得运气不好,触了天可汗霉头,对这个不认识的苏县令更多的是奚落、嘲讽。
  秋收时的现实,他们意识到长安好像错失一位好县令。
  如今看到这荒沟村,每一个与众不同都来自苏家,韦叔同深感痛惜,这样的人才何止县令,放在刺史位置上都绰绰有余。
  就因为出身寒门,仕途止步于五品的长安县令,即使没有灭蝗一事,他要再往上提拔也是难如登天。
  “女娘,你只管放心大胆画出来,放心,州府奖励你们,到时送荒沟村十架打谷机,如何?”卢照时鼓励道。
  特使大人要怎么做,他管不到也管不了,但自己权限内,肯定要给予鼓励。
  这东西在梧州推广,既提高农人的劳动力,也落在自己的政绩上,这账卢照时算得清。
  “多谢大人!小女子替荒沟村百姓谢大人仁义!”苏樱没想到刺史大人如此大手笔。
  “唉,谢啥!上次答应的猪仔都还没兑现呢!明日应该到了,你们安排人手去路口接一下!凑了一百只,都劁了的。”卢照时笑道。
  “真的?太好了!”苏樱都以为刺史大人忘了,没好意思开口问。
  村民盼了又盼,问过苏樱好几次,最后大家都不问了,想着年底赶集时去镇上、县城买。
  没想到刺史大人给他们一个惊喜,凑了一百只!
  一家至少三只,养个一年多就能出栏,中间再生一两窝小猪仔,以后年年有猪杀,不用进山打猎!
  “大人,多少钱?明日我们带着钱去交割!”苏樱问道。
  “不是说了给你们三个月的时间赊账吗?”卢照时道,“你们钱够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