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一斤粉条差不多相当于十斤陈米的价格…”天可汗话音未落,顿住。
  一斤陈米三文钱是丰年,没有灾害的情况下,如今关内粮价因蝗灾,早已涨到九文。
  若河南道、河北道霜灾消息一出,只怕这一带粮食价格还会涨!
  而且商人多是世家大族的,粉条制法一旦公布,这些世家大族会利用权势霸占山头,或大量收购,再高价售卖,谋取暴利。
  最该受惠的百姓反而什么都落不着。
  说起世家大族,天可汗甚是苦恼。
  五姓七望屹立千百年,相互联姻,根深叶茂,皇权在他们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
  朝中官员大多出自世家,牵一发而动全身,令皇帝感觉很掣肘,许多利于百姓、利于朝廷的新政很难颁布推行。
  甚至连朝廷选拔人才,都被他们操控,选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人。
  就拿科举来说,你皇帝不是要选拔寒门吗?
  那好吧,考生要有举荐信,举荐信相当于拉拢势力,学子要得到权贵、世家的举荐信,就必须投靠门下。
  然后考试不糊名,不但填写姓名,还要填写籍贯、祖上三代等,考官都是世家,一看就知谁是自己人,所以高中的都是世家子弟。
  极少数寒门出来,不能为他们所用的,那就打压、边缘化。
  所以天可汗正在着手一件事,重新编写世家大族排行榜。
  给陇右李姓溯源,乃汉代飞将军李广后人,排在世家大族第一位。
  把五姓七望往后排,此举遭到士族们的强烈反对,不承认陇右李姓氏是李广之后。
  “陛下,一斤粉条三十文,与三文一斤的陈米饱腹量相当,加上运输、耗损,折算下来,从外地运往过来差不多五六文一斤。
  若是操作得当,可抑制河南道、河北道粮价,保百姓平安度过灾荒。”房玄龄隐晦道。
  “爱卿的意思是…”英明的天可汗瞬间领悟。
  房玄龄冲天可汗微微颔首,“陛下,此事如何运作,还需召来杜相,细细绸缪!”
  “甚好、甚好!”天可汗大悦,叫人立刻去杜府请杜如晦。
  刚安歇的杜如晦得知圣上召见,不顾身体不适,忙起身,穿上官袍进宫。
  非要紧事儿,皇帝不会半夜召集肱骨大臣,更何况今夜值守的是中书令房玄龄。
  杜如晦乃京兆杜陵县人,其父前朝昌州长史杜吒。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ta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唐朝初建,房玄龄、杜如晦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杜如晦长于断,房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天可汗,房谋杜断。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并总管东宫兵马,可见其有多受天可汗信任、器重。
  马车中,杜如晦闭目养神,心中猜测此次急召所为何事。
  揣测中来到东宫崇文殿,烛火通明,天可汗、房玄龄面带笑意,并无想象中的焦急。
  杜如晦疑惑的看着二人,难道突厥大捷?
  “爱卿来了!深夜急召,实在是有一事需断绝,不得不叨扰爱卿!”天可汗亲切道。
  “不敢,为陛下分忧,乃臣本分!”杜如晦躬身道,“不知陛下何事着急断绝?”
  “你先看看这个!”天可汗指了指岭南道冯诩、韦叔同、李伯淹的奏折。
  韦叔同、李伯淹的密奏房玄龄刚才已看过。
  第141章 事密则成
  杜如晦细细把几本奏折看完,沉吟半晌。
  “爱卿意下如何?”天可汗甚是踌躇,语气间满是豪情。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岭南有此成就,陛下慧眼识珠,用人得力。”杜如晦笑道。
  “爱卿,那这个呢?”天可汗又指了指粉条。
  其实杜如晦看完奏折,再瞥到那盘粉条时,早已猜到跟粉条有关。
  不过没看到河南道、河北道的霜灾,他只联想到关中蝗灾。
  “这便是岭南粉条?”杜如晦拿起粉条打量,不住点头。
  确实是好东西,不过拿去赈灾不太合适,造价高,耗损大,要不了几天山野间便能挖得空空如也。
  “是!在岭南卖三十文一斤!皆是富人所买。”房玄龄道。
  “三十文一斤?”杜如晦定定看着房玄龄。
  俩人配合默契,一下就听出话里的意思,老伙计没打算拿这去赈灾。
  “克明,这里有河南道、河北道奏折!”房玄龄递过两道奏折。
  杜如晦慢慢看完,肯定道,“玄龄是想用粉条置换成陈米赈灾?”
  “呵呵,不谋而合!”房玄龄笑道,“克明意下如何?”
  “此计甚好!”杜如晦想了想道,“只是不宜由朝廷出面!”
  “大善!朕与房爱卿亦是此意!”天可汗大笑,没想到君臣三人都想到一处了。
  朝廷出面,世家们立马捕捉到不同,故意压低粉条价格,抬高粮价,赈灾粮筹集困难,且成本增高。
  若由岭南那边的商人一路售卖到各州府、京城、富庶的江南。
  即使有世家知道原料为蕨根、葛根等,也不怎么在意。
  岭南商人将粉条所赚钱低价采购各地陈米,悄悄运往河南道、河北道,广开粮铺,限量供应,抑制当地粮价上涨。
  这事儿要做的神不知鬼不觉,不能让世家察觉朝廷在背后做推手。
  不然联合起来操控河南道、河北道粮价,到时又得饿死多少百姓。
  现在发愁的是如何遴选岭南道商人。
  商人见利忘义,如此巨大利益面前,有几人能保持初心?
  且要有足够强大的心智对抗世家,完成得好功成名就,一战成名。
  完成不好,身败名裂,弄不好被世家大族剿灭,从精神到肉体的消灭。
  君臣三人欢喜过后发愁。
  大张旗鼓派遣官员都没这么难,这个主要是不打草惊蛇,绕过世家大族的干扰。
  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钱粮赈灾,这次灾情面积广,持续时间长。
  粉条这个新吃食正好能在各地低价置换出陈米,操作得好,可让朝廷以极少代价赈灾百姓。
  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的触动到世家大族的利益。
  “陛下,看冯诩、韦叔同、李伯淹三人奏折,虽然收到时间有差异,想来他们是商议后上报的,估计他们也看到粉条价值,有意让朝廷向大唐子民推广。”
  房玄龄仔细琢磨三人的奏折,内容侧重点不同。
  可是韦叔同、李伯淹去了岭南道,第一时间不应该去见岭南道最高行政长官冯诩?
  奏折送达时间虽有差异,但间隔不长,反倒显得有些刻意,欲盖弥彰。
  “嗯,朕也觉得。”天可汗点头,“爱卿的意思是让他们找人?”
  “是!”房玄龄躬身道。
  事密则成,这事儿绕过京师一众人,由冯诩、韦叔同、李伯淹在岭南找人,只要这三人可靠,事情就能办成。
  “杜爱卿觉得如何?”天可汗问。
  “甚好!”杜如晦赞同道。
  于是君臣三人连夜部署,给岭南冯诩、韦叔同、李伯淹去了密旨,要求他们务必保密,把置换赈灾粮食一事做到悄无声息。
  要快速运作起来,同时亦需要朝廷出一笔款。
  这笔款不能走户部,款项拨出有流向,聪明的人一眼看穿。
  只能从内帑出,内帑相当于皇帝小金库,去向只需对皇帝负责,只要不是用于穷奢极欲、铺张浪费,御史台是不会穷追不舍的。
  不然魏征能喷死天可汗。
  贞观初年,天可汗的内帑其实并不充裕,整个后宫在长孙皇后倡导下,盛行俭朴风。
  不过,若真的三十文一斤的粉条能置换到三文一斤的陈米,耗损后哪怕是六文一斤,也耗费不了多少成本。
  故而天可汗连夜动用内帑。
  京城天街凉如水,深秋时节,崇文殿里君臣三人喜滋滋的,为成功绕过世家大族庆贺。
  几道粉条吃食、魔芋烧肉端进来,君臣三人惊觉肚子好饿。
  软糯、q弹的粉条入口,嗯,从未有过的口感!
  “唉,交通不便、道路险阻,各地通讯阻塞。
  这蒟蒻早就是蜀地百姓常食菜蔬,而京师一带知之者甚少!像这种晒干毒性消失之法,知之者估计没有!”
  天可汗吃着香糯的魔芋感叹道。
  这一次为了筹集河南道、河北带赈灾粮,刻意压下粉条制作方法。
  待灾情缓解,不用朝廷宣传,粉条流向之处,制作法子也会渐渐知晓。
  “陛下,岭南梧州刺史我记得好像是卢照时,他在梧州任职时间不短,怎么突然想到俚人治理策略?”
  杜如晦是吏部尚书,各地州府主官大致有印象。
  偏远、蛮荒的岭南道,官员都是任职好几年不挪窝的,没人愿意接任,那里常年不出政绩,想挪窝没政绩。
  “是啊,梧州在岭南道里常年排后,怎一下子开窍,想出如此策略,难道是有高人指点?”天可汗亦觉得奇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