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梧州府特产?”冯诩愕然。
  这卢照时搞什么名堂?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特使来了送,是来送把柄?
  平时见不到梧州半根毛,这会儿巴巴送来,不安好心!
  冯诩把自己平时所有干过的恶事都想了个遍,梧州关注不多但也没怎么为难过,卢照时到底是何居心?
  自己到岭南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半,卢照时跟自己仅仅见过一面,其余时间都是公文往里。
  俩人前无怨后无仇的,这是闹的哪一出?
  “大人,梧州府特特加急送来,想必是有什么要紧事!”韦叔同提示道。
  这种明目张胆、顶风送礼生平头次见,不禁好奇梧州刺史何方猛士,如此勇猛大胆!
  “不是什么要紧事儿,梧州一向安分守己,虽没出什么政绩,也还算恪尽本分,咱们还是聊聊如何教化蛮夷、缉拿盗贼吧!哈哈…”
  冯诩打着哈哈,岔开话题,心中把卢照时祖宗骂了个遍。
  “唉,不急不急!大人,不年不节的,梧州府送来,定是有事,大人还是看看吧!”
  冯诩如此遮掩推拒,韦叔同更想看了。
  “就是,冯大人,我等初次来岭南道,也想见识见识这里特产。”李伯淹附和道。
  两人言语间夹击着,把冯诩架在那儿,不打开看看,这事儿绕不过去。
  “那就看看吧,我也好奇梧州府送的什么特产!朝集使这些年竟不知梧州还有特产。”冯诩假笑道。
  忐忑中,衙役打开礼盒,几匝蕨根粉条、葛根粉条、魔芋粉条,两个白瓷罐子,以及一袋白色粉面。
  打开白瓷罐子,一罐清香的蜂蜜、一罐清亮的茶油。
  几人面面相觑。
  这礼送岭南道最高行政长官?第一次见送这么便宜的礼。
  虽说礼轻情意重,可这礼在这个节骨眼上送来,不像是表达情意的,也不像是坐实冯诩的。
  那是为啥?
  几人拿起粉条左看右看,知道肯定是吃食,只是这是啥做的,咋弄?
  “驿站送来,可有什么话?”冯诩问衙役。
  “回大人,有,说是请大人看牒报。”衙役差点儿忘了。
  打开牒报,牒文有些长,前面是格式、套文,冯诩直接跳过看后面。
  开始看得有些急切,但看到后面越看越欢喜,脸上露出欣喜之色,甚至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牒文中卢照时先是汇报了近期梧州的各项事宜,在梧县发现大力推广的江东犁,使用轻便,犁地深且整齐。
  梧州已在全面推广,官府定价两贯,为尽快普及,可来料加工,深受百姓好评。
  随牒文附上江东犁图纸,供朝集使大人参详,听闻此物源自江南富庶一带,尚未普及。
  又汇报今年梧县胡县丞政绩突出,在荒沟村发现村民制作蕨根粉条、葛根粉条、魔芋粉条和魔芋粉。
  由蕨根、粉葛根、蒟蒻榨汁制取而成,易储存便于运输,可做菜亦可做主食,颇受欢迎,并附上粉条的几道菜式和魔芋粉煮魔芋的配比。
  最后提到当地村民建了油坊榨茶油、人工养蜂等。
  目前梧州准备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这些产品并售卖出去,请朝集使大人向京师推介。
  同时也提到借着此事,邀请各村寨的俚人去观摩学习,促进双方交流、融合。
  看完信冯诩呵呵傻乐,胸膛挺得高高的,“两位大人,要不要看看?”
  韦叔同、李伯淹对视一眼,刚才遮遮掩掩不想让人看,这会儿又生怕旁人不知晓,这变化也太快了吧?
  “是何喜事?大人如此欢喜!”韦叔同没有接过牒文。
  “你们看看!好事!你们一来,我岭南道就有如此大好事!哈哈!”冯诩将牒报塞给韦叔同,坐下端起茶盏,滋溜滋溜喝茶。
  韦叔同拿起牒报慢慢细看,看到后面惊得站起来。
  “这、这!这江东犁如此精妙?”韦叔同不敢置信,又痛惜道,“为何江南道不见上报?”
  李伯淹接过牒报看个究竟,冯诩和韦叔同神神叨叨的,到底是啥?
  “叔同!”看完后李伯淹失声惊呼。
  这运道也太好了,岭南道居然有这么多政绩上报!
  一个江东犁就足够他们傲视一众出巡的特使,还有这粉条、魔芋粉等,从未有过的新奇食材,更有品质上佳的茶油、蜂蜜,回去呈报,怎么也能得个好评。
  李伯淹此刻就想打道回京师。
  “大人如何处理?”韦叔同稳了稳心神问冯诩,态度亲和许多。
  “呃,看两位大人!”冯诩老神在在。
  单江东犁就大功一件,这江东犁一定要尽快送回京师。
  而且梧州在俚人治理上做的表率和示范很有启发意义,为岭南道其他州府打开思路。
  谁说岭南官吏平庸无能?看看梧州,人家是怎么做的?
  第137章 早日送到京城
  公文牒报中卢照时提了梧县的荒沟村,对苏步成则用了春秋笔法,用村民一词替代。
  不是卢照时贪功、嫉贤妒能,而是因为欣赏、惜才,故意隐去。
  苏步成从长安流放梧县不过短短数月时间,就弄出江东犁。
  真要将他的名字报上去,若有人问为何在长安做县令时不见他上报?怎么圆过去?
  说是没来得及?上面会信吗?是不满朝廷将他的流放?
  而且流放时间不长,圣上心中怒气消没消不清楚,万一苏步成三个字出现,再次触怒圣上,弄不好整个岭南道都跟着吃瓜落。
  思虑再三,卢照时决定隐去苏步成的名字。
  “依某之见,我们可照图纸打造一架,试一试效果,若果真如牒报所言,则加急上报京师!”韦叔同思忖片刻道。
  “甚好、甚好!”冯诩赞同道,呈报朝廷之事,不敢马虎大意,必定要自己亲自验过。
  “来人!”冯诩将图纸交与下属,吩咐尽快打造出来。
  “晚上咱们一同品尝品尝粉条,尝尝梧州特产,说是在梧州几个州府售卖开。”冯诩对两位特使道。
  “恭敬不如从命!”韦叔同不客气道。
  晚上冯诩宴请两位特使,酸辣蕨根粉、酸菜炖粉条、粉条炒肉丝、红烧魔芋几道菜摆上桌。
  宾主谦让一番,夹起粉条品尝,软软糯糯、qq弹弹、酸酸辣辣,每道菜的口感、风味不同,让人不知如何下筷。
  “冯大人,谁说岭南蛮荒?这等美食!说是草根、树根做的,谁信?”韦叔同畅快饮下一杯清酒。
  朝集使大人府上,铁锅、各种香料、作料比州府、县衙齐全得多,厨子也不是寻常厨子。
  照着食谱一番捣鼓,舍得放油,放佐料,加上有肉,粉条自然鲜美无比。
  “这卢照时,真是给了我一个大大惊喜!不错不错,这人呀,平时只会闷头干事!
  我就知道他一直在不懈努力!瞧瞧,果不其然,弄出这动静,我没走眼!哈哈!
  咱岭南道啊,多几个这种干实事的官吏就好咯!我啊愁的头发都白了!”冯诩咂一口酒叹道。
  “大人,梧州管理俚人方法值得借鉴!”韦叔同话匣子打开。
  岭南俚人一直是朝廷头疼的问题,与汉人格格不入,经常械斗,甚至仗着对山势、地形的熟悉,劫掠汉人,激化双方矛盾。
  这也是官员不愿调任过来的原因之一,俚人未教化,野蛮暴躁,很难管理。
  轻了弹压不住,重了把他们逼得去当劫匪,四周不宁。
  丢官事儿小,弄不好全家都被牵连掉脑袋,事情无法善了时做替罪羊。
  梧州做法很智慧,以利益驱动,向俚人表达善意和朝廷的恩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俚人物资,不如教他们耕作和先进的技术,开发出更多蛮地。
  消弭双方经年的仇怨,增进友谊,长此以往,大家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多好。
  “嗯,卢照时抓住这个机会,把俚人拉进来一同学习,共同富裕,此法值得推广!”冯诩捋了捋胡须道。
  说笑间宾主其乐融融,仆役进来,餐盘里几只精美瓷碗装着蛋炒饭。
  “来,尝尝,卢照时推荐的美食,蛋炒饭!”冯诩招呼两位特使。
  韦叔同、李伯淹端过碗,看着晶莹剔透、粒粒分明的米饭,金黄的蛋碎,翠绿的葱花,好一个色香味美的蛋炒饭!
  “这蛋炒饭不就是米饭与煎蛋炒制?有何精妙之处,让梧州刺史特意推荐?”韦叔同甚是好奇。
  “尝了不就知晓了?”冯诩笑道。
  一勺蛋炒饭入口,饭香、鸡蛋香、葱花香混在一起,饭粒的弹牙,鸡蛋的焦香,让人欲罢不能。
  不出意外的意外,几位大人噎住,全都伸长脖子捶打胸口。
  “大人,喝水!”仆役有眼色的递过温开水。
  几位大人一阵猛灌,好一阵才缓过来。
  “想不到这简简单单蛋炒饭,竟让人失态!”韦叔同调侃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