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回到院子,竹竿上的两种粉条吹得很干燥,取下来分成一把一把的用麻线捆扎好。
  “你回去,记得用礼盒或漂亮竹篮盛放,装点得贵重些,每份别装太多,这样显得珍贵。”
  苏樱在背篓里铺了厚厚一层麻叶,将捆扎好的粉条放进去。
  嗯,这里有不少竹子,该在生产后,就包装好,只是…
  “哦,对了,给这粉条取个名号,叫‘梧县八家粉条’!”苏樱道。
  “为何叫‘八家粉条’?”胡二郎不明所以。
  “因为荒沟村有七家姓,加上你家不就正好八家?”苏樱莞尔一笑。
  “将来要做到长安,取‘胡记’不如取‘八家’,名字大气、特别,让人一下就记住,那边的人也更乐意帮忙!”
  “倒是你想的长远、周全!”胡二郎茅塞顿开。
  这产品是举全村之力搞出来的,冠成‘胡记’,村里人心里不痛快,谁乐意自己生的孩子成别人的?
  可是又需要胡家完成售卖环节,胡家也投资了的,说起来胡家出力最大。
  左右冠哪家的都不合适,不如都不冠,按总和取名,人人都有份,谁都不落下。
  “你回去还要准备包装所需一应物资,这里啥都没有,后续主要靠你了!”苏樱冲胡二郎摊手道。
  “先暂时这样安排,我们按粉条出厂价与你结算,外面售卖利润都是你的,与村里无关。
  至于生产这边,你家出了铁锅、滤网,自然要算一份。”
  “女娘说的是!”胡二郎没有异议,而且苏樱的建议很到位。
  粉条包装精美奢华,才衬出它的金贵。
  若没有包装,就这么一把一把的,看着很廉价,商品除了本身价值,包装也是重要一环。
  苏樱把纱布揭开,酸枣糕晒得正好,不干不硬又不很粘手。
  割一小片尝尝,酸甜适中有嚼劲儿,还有一点儿沙沙的栗子香,比那日胡乱做的口感好太多。
  “哇,女娘,这叫酸枣糕?”虎子从未吃过这样的甜食,幸福感爆棚。
  “是啊!今年酸枣没多少,蜂蜜也不多,做不了多少。
  待以后咱们养蜂养成了,可以做很多酸枣糕,除了售卖,你还能吃个够!”
  苏樱将酸枣糕划成片,卷成条,还是做的酸枣卷,装竹筒里。
  唉,没有糖纸,不好包装,只能做酸枣卷。
  “女娘,我跟你说件事儿!”虎子凑近苏樱,想起鬼鬼祟祟的小秦氏和苏荷俩。
  “何事,神神秘秘的?”苏樱好笑。
  “女娘,你要留意你家那个女娘!”虎子神色认真,“就是那日嘴给烫坏的!”
  虎子把放蜂箱时看到的那一幕细细道来。
  小秦氏和苏荷作妖,特别是苏荷抢蜂蜜喝就算了,还往里吐口水,虎子好气。
  平日里祖母可宝贝那蜂蜜了,轻易不舍得用。
  却被苏荷给糟蹋,虎子恨不能上前给苏荷俩大耳刮子,再狠狠踹上一脚,气死人了。
  对小秦氏和苏荷,虎子一点儿不待见。
  放蜂箱时母女俩不怀好意的笑,虎子直觉这俩人没憋好屁!
  “放心,不会让她们得逞的!她们要是敢破坏,那就是与全村为敌,村里没人会答应!”苏樱拍了拍虎子,“谢谢你的提醒!”
  “就是你二叔家那女娘?”胡二郎想起几次三番打断自己说话的苏荷。
  “嗯,就是她,脑子不太灵光,流放到这里后越发严重,郎君见到尽量避开!”苏樱半真半假道。
  家丑不可外扬,把苏荷说的太坏,连累苏家兄弟姐妹名声。
  不提,怕胡二郎哪天着了道,太不地道,妥妥的恩将仇报。
  胡二郎跟自己的几位兄长一样,都是磊落坦荡的少年君子,哪能让这种搅家作精祸害了去?
  “我省的!”胡二郎点头道。
  自己平时甚少与女娘交往,也就家中姐妹常见到。
  与苏樱密切,是因为江东犁,和意外冒出来的生意,这两日接触到许多书中没有的东西,开了眼界。
  这个女娘蛮有意思,很多超前思想和,想法。
  “你手下可有能干的掌柜?”苏樱多嘴问一句。
  胡二郎是读书人,要科考走仕途的。
  结交各色人等、打通生意环节是肯定的,但具体实施诸如备货、运输、开店等,不可能还要亲力亲为。
  下面必定得有得力助手组织实施,不然胡二郎不用读书,撸起袖子亲自下场算了。
  胡家的商业团队,苏樱只见过祝掌柜,以及县城的账房莫先生。
  “能干的?要说能干的应该是州府的刘掌柜!这次过去,正好与他合计合计!”胡二郎道。
  生意不好做,请不起有能力的人。
  刘掌柜是州府城里人,兢兢业业,州府的杂货店是几个分店中收益最好的。
  杂货铺能撑这么久,主要靠刘掌柜的店输血,刘掌柜是胡二郎最拿得出手的干将。
  “嗯,咱们以后还有蜂蜜、茶油以及各种食用油,是得好好合计合计,提前布局。
  不然到时全面铺开,杂乱无序乱成一锅粥。”
  第104章 一把掐死这蠢驴算了
  送走胡二郎,苏樱全身心投入冬小麦播种。
  三天后,苏家近二十亩地全部耕完,一半铺上腐土。
  苏步成和苏老二带着耕牛和犁去帮郑娘子、杨春华这些没了丈夫的妇人。
  苏老三和苏樱在家里浸泡种子,然后带着家人播种,小麦、大豆在两种地里各种一半,做对比实验。
  每一项都做好详实记录。
  苏老三原是从八品下的司农寺太仓署丞,掌国家粮食仓窖事宜。
  收缴的租米放置国家粮仓,每一仓均需刻上具办人员职务、名字、时间、出入库量等。
  并非掌管农时、稼穑的。
  说起最熟悉农时、稼穑当属兄长苏步成,一个县令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农业收成。
  所有工作诸如兴修水利、堤坝,边坡护理等,皆是围绕提高、保障农业收成。
  苏老三浸淫司农寺多年,跟各部门都有打交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没具体做过,多少也听了一耳朵。
  苏樱的种植理念与他在司农寺见识到的有些相同,也有不同,甚至从未听过。
  所以播种时他要求跟苏樱一组,一探究竟。
  其实有相同、有不同很正常,农时、稼穑本就是一代又一代农人不断总结、改进的。
  苏樱来自千年后,种植理念改进了许多,每种作物的行距、株距、护理等都有讲究。
  “冬小麦种植地块要精细整地,耕匀耙细,无明显坷垃,耕深达八分以上,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苏老三、苏樱、苏伯彦等边播种边聊着。
  “阿樱,你这些从哪里看的?”苏老三听着头头是道,司农寺里可找不出一位能说得这么透彻的官员。
  “这些啊,有些是书上看的,有些是在田间地头里跟农人讨教的。”苏樱的话真真假假混在一起。
  原身经常跟着苏步成下乡,这套说辞在场众人没觉得哪里不对。
  精耕细作的庄稼比胡乱耕种的长得好,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
  但怎样才算精耕细作,怎么精耕细作,那是有说道的。
  像刚才苏樱说的深度、厚度、行距、植株等就有明确的数据,以及它的原由和目的,让人不得不信服。
  “瞧瞧,你们这帮自诩读书人,还比不过阿樱一个闺阁女子!”苏老三见子侄们听得乐呵,故作嫌弃笑骂。
  “三叔说的是,稼穑之事,我等真不如阿樱。”苏伯彦坦言。
  “多学学,多研究研究,以后咱们得在这里繁衍生息,出不去,那就学会如何种地,我们要做这岭南最会种地的人家。
  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样走不长远。”
  苏老三心态很好,既能随遇而安,也有逆境中努力改变现状的不屈。
  “省的!”子侄们齐声道。
  一群人边干边学,近二十亩地的活儿好像也没那么叫人难以承受。
  就连小桃也提着小竹篮跟在苏樱身后,每穴放几粒种子,后面杜氏用锄头刨土盖穴,做的默契有序。
  苏老太太没下地,坐在地边,看着一大片垦出来的新地,看着子孙们齐心协力播种,心中感慨万千。
  以前家境不好,家里的地从未这么精耕细作过,果真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勤地肥,此话一点儿不假,瞧瞧这地,不枉全家人劳累这些天,比周围的熟地都肥沃不少。
  要想来年丰收,除了风调雨顺,人力辛勤劳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阿荷,你怎么就种完了!”苏时彦回头,见身后的妹妹、母亲起身走了,竹篮里空空如也。
  小桃、苏绿、兆彦、柄彦的竹篮里还有近一半的种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