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倒完渣水,妇人们把淀粉舀出来晾晒在簸箕里,足足晒了满满当当十簸箕。
  “想不到大山中竟有如此宝物!”胡县丞很高兴。
  有了这东西,青黄不接时百姓不怕没吃的。
  杨老汉、苏步成陪着胡县丞等进屋坐坐。
  “杨大伯,跟你商量个事儿!”苏樱叫住杨大郎。
  “何事?”杨大郎问。
  “这两副下水放你家,招待县丞大人一行,晚上他们的住宿也麻烦你安排一下。”苏樱笑嘻嘻道。
  “成,本就该我家安排,只是下水都放这儿,你家不吃?”杨大郎知道那卤料卤出来的肉有多美味。
  “一会儿我把卤料拿来,将就你家灶台弄,本打算割点肉,不想没了,这兔子晚上弄个红烧兔吧。”苏樱把东西放下。
  苏樱背着空背篓去追赶二叔、三叔,刚跑出院子,胡二郎亦追出来,“女娘!”
  “郎君何事?”苏樱停住脚步。
  “带我看看!”胡二郎快走几步追上苏樱。
  “走吧!”苏樱没推辞,带着胡二郎边走边介绍。
  路过田间地头,特意介绍了一下土地板结的原因、解决办法。
  苏樱知道这问题不止荒沟村,其他地方都存在。
  “女娘懂的真多!我亦看过不少农桑书,你这么一说,好些有印象,只是不在一部书籍中,女娘是活学活用啊!”胡二郎敬佩道。
  “郎君谬赞,我亦不过是摸索阶段,能不能成,还有待验证。”苏樱谦虚道,“若是有效,你们可在各乡推广。”
  前面苏老二、老三赶着牛车回家,跟了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这是村里的第三头耕牛,第一辆牛车,常年没有外人来的山村,一下来了好几个县里的贵客,孩子兴奋的大呼小叫。
  “阿耶、阿耶!”小桃、兆彦、柄彦边跑边喊。
  后面还有苏伯彦等一帮少年,步履匆匆,极力压抑着兴奋,做出稳重老成的模样。
  虎子跑来给苏伯彦报的信,阿木阿桑也跟着来的。
  得知不但带回耕牛、犁,还有牛车,大家纷纷扔下手中的活儿,出来迎接。
  “阿耶,这是我们家的牛车吗?”兆彦、柄彦拉着自己老爹,想要伸手摸摸牛。
  围着的人太多太热情,牛不安地哞哞叫。
  “是,这是咱家的牛车!来,坐上!”苏老二把孩子们放到车上。
  见虎子几个眼巴巴的望着,一同抱上去。
  “哇…”孩子们开心的尖叫。
  特别是虎子、阿木和阿桑,他们生来就在这里,很少出山,更别提坐牛车。
  天啊,太幸福了,牛车诶,他们坐上牛车了!
  “二叔、三叔!”苏伯彦几个少年过来。
  “你阿耶在村长家,县丞大人来了。”苏老二笑呵呵道,“这是咱家的牛车、江东犁!胡二郎君送的。”
  大家簇拥着牛车往回走,像簇拥着凯旋的将军。
  苏老太太、杜氏、韦氏、苏绿几人在院子外张望,看着一群人簇拥着牛车过来,都欢喜无比。
  有了耕牛,大家就轻松多了,也意味着农忙正式开始。
  “快去弄些水,弄些草来!”苏老太太看着是头青壮牛,欢喜得紧,忙吩咐俩媳妇。
  见车上坐了一堆孩子,心疼坏了,“哎哟,小祖宗些,快下来,耕牛走了这么远,累坏了!快下来、快下来!”
  苏老二把孩子们抱下来。
  “二郎,你也真是的,惯孩子惯成这样!不知道心疼耕牛!”苏老太太笑骂着拍了一下二儿。
  杜氏韦氏抬着满满一桶水过来,耕牛哞哞叫着,埋头喝水。
  喝了好一会儿,才抬头,慢悠悠的哞哞叫。
  “瞧瞧,这牛渴成啥样!”老太太从媳妇手中夺过青草,递到耕牛嘴边,哄孩子般温声道,“饿了吧,快吃!”
  耕牛嗅嗅泛着青草香的新鲜青草,轻轻蹭了蹭老太太的手,舌头一卷,卷走青草。
  “辛苦你了!”老太太抚摸着耕牛。
  把江东犁卸下,牛车卸下,苏老二牵着牛出去转悠,孩子们亦跟着不肯离去。
  苏伯彦几个少年拿着江东犁琢磨它巧妙在哪里,苏老三扶着犁,操作给大家看,说着在镇上演示时的热闹场景。
  “三叔,明日耕地,我也试试!”苏伯彦摩拳擦掌的。
  “我们也要试试!”苏时彦几个不甘示弱。
  “好啦,好啦,都有份!臭小子们,耕地可不是轻省活儿!别以为有了江东犁就不累了!”苏老三看着充满活力的子侄们笑道。
  “省的!三叔,种地哪有不辛苦的?”苏伯彦道。
  “家里这么多劳力,不能总是你和二叔干最重的活儿,我们也得学啊!将来该我们担重任才是。”
  第89章 这位县丞还是有成算的
  “前面就是我家,寒舍简陋!”苏樱指着不远处的小院。
  胡二郎一看,木栅栏围着小院,种满铁篱笆。
  几间破旧的屋子摇摇欲坠,门窗、屋顶茅草是新的,勉强住人。
  院子里少年们欢喜的讨论着,简易灶上冒出的袅袅炊烟,一溜儿晾晒的的簸箕,显得这里满是田园气息,一点儿不觉得颓丧。
  “挺好的,要是五柳先生在,必定会喜欢!”胡二郎玩笑道。
  苏樱笑笑,陶渊明当然喜欢。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再种上菊花,饮酒吟诗,风雅又闲趣。
  就是苦了妻儿,生活不光有诗和远方,还有柴米油盐。
  “这就是腐土?”胡二郎见院子外的路边东一堆、西一堆堆了不少土,有的还在地上摊开晾晒。
  “是!”苏樱点头。
  “可惜时间仓促,来不及烧石灰,若是掺入石灰消杀,土壤里的虫卵、病菌会清理得更彻底。
  待开年时烧制一些,争取春耕用上。”
  “那你们真够忙的,粉条、榨油、修路还没弄,这又冒出烧石灰,我很好奇,你要怎么调配人手?”
  胡二郎感觉要做的这几件事儿都不简单,这点儿人手根本调配不过来。
  “饭一口一口的吃,事情一件一件的做,分轻重缓急,合理调配人手,哪有做不了的?”
  来到腐土堆前,看着黑褐色的腐土疏松、精细,胡二郎忍不住伸手抓起一把在手里捏。
  松软有弹性,里面没有树根、颗粒、树叶等杂质。
  “果然是好东西!”胡二郎再不懂庄稼,也认得出好赖。
  不禁惋惜,“要是你们早些来,兴许这会儿整个梧县都用上了。”
  这样的土撒在地里,不但肥沃,庄稼根系扎的深。
  “无妨,春季耕种就能派上用场,这几个月的生长能看出效果。”苏樱安慰道。
  不知何时,杨老汉等亦带着胡县丞过来,一路走一路看。
  田间地头的边边角角蕨根、葛根藤多的是,顺便学习了哪些蕨根能采食,葛根分了柴葛、粉葛,如何区分等。
  “看,这一趟来的值!”胡县丞对师爷道。
  这么多年竟没人懂这些,还有如何治理土地、改善土壤。
  倒是这新来的苏家,像一部百科全书,带来好多惊喜。
  胡县丞似乎捕捉到什么,难道朝廷把官员流放到这里是为了改变这里的落后局面?
  别说,你还真别说,胡县丞蒙对了!
  朝廷流放犯官到岭南,让他们在这充满瘴气的岭南自生自灭是一目的。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岭南现状,因为官员都不肯到蛮荒之地任职,环境恶劣不说,还吃力不讨好 。
  只得把犯官流放过去,这些犯官会带来大量书籍、先进技术和最新理念,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努力建设、改变生存环境。
  一批又一批的犯官像萤火虫,以微弱的光一点点照亮岭南,改变岭南,千百年后,岭南不再蛮荒。
  胡县丞突然豪情万丈,好像改变梧县也不是那么难?
  队伍后来了几个人,一人抱个木箱子。
  “这是做何用?”胡县丞眼尖,见那几人神色有些焦急。
  “蜂箱!”苏步成低声道。
  “蜂箱?”胡县丞惊道,“你们还会养蜂?”
  “算不上,是小女觉得这里树林茂密,花草繁盛,蜜蜂一年四季都不缺花蜜,想试试看能不能引来蜜蜂。”苏步成解释道。
  “苏先生,令爱是真敢想!”胡县丞一把抓住苏步成的手。
  “若真能成,咱梧县可养蜂的地方多了去,养蜂花费不了太多时间、精力。
  蜂蜜收益高,若家家户户都养,百姓也不至于这么穷苦。”
  “大人所言极是!我等正有此意!”苏步成拍了拍胡县丞的手,这位县丞还是有成算的。
  “杨老儿,苏村老说的是真的?”郑老儿扯了扯杨老汉。
  “当然!”杨老汉挺了挺胸膛,一副傲娇表情。
  “你这老儿好没道理,竟藏着不说!”郑老儿气恼道,“这等好事儿,不与我等分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