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余晖纳闷,也不知道元宵店怎么还会卖胡辣汤。
  但夏扶光点它,只是因为想着早饭全吃甜的,万一他想吃点儿咸的呢?
  没过多久,菜品陆续上桌。
  赤豆元宵盛在精致的瓷碗里,与余晖想象中滚制的元宵不同,用的是小巧圆润的糯米小圆子。赤豆汤作为汤底,并未打得过于细碎,还保留着明显的颗粒感。汤匙轻轻舀起,裹着赤豆泥的元宵在碗中轻轻晃动,凑近便能闻到淡淡的酒酿香气,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糖芋苗刚搁上木桌,蒸腾的热气便裹着桂花香扑了满脸。琥珀色的糖汁裹着几颗芋头,表皮在柔光里泛着玛瑙似的光泽,点缀着些许桂花。
  汤匙刚碰着碗沿,软糯的芋头便颤巍巍裂开,浓稠的糖汁汩汩涌出,舌尖先尝到桂花蜜的清甜,接着是芋头沙绵的口感,连喉咙都浸着温温的暖意,直叫人眯起眼。
  余晖歪着脑袋想那碗糖芋苗的汤底是什么,有点粘稠,又恰到好处,还有点闻起来熟悉的香味。
  本来像他这样,小时候没能好好吃饭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控制后,要么就厌食,不爱吃东西,要么就报复性吃回来,胡吃海塞。但他跟着夏扶光吃,饮食习惯真的改变了不少。
  不是简单地说变差了或者变好了就能概括——余晖心态开阔了,很愿意尝试新东西,不节食也不暴食,喜欢的东西会多吃两口,但不会盯着吃,美味很重要,健康也很重要......
  在娱乐圈里,这样好的饮食习惯十分难得。
  他还学会了,像夏扶光一样,尝试新食物的时候,好好品尝,然后想一想可能用的食材和做法,尽管在这方面他远不如对方灵敏和见多识广。
  比如现在,他一勺又一勺,吃了半碗糖芋苗,还是没吃出来汤底里是什么。
  “是藕粉,”夏扶光看出他的困惑,眼里盛着笑意,“喜欢的话回家给你做。”
  啊,这就难怪了,原来是藕粉!
  夏扶光口里的这个“家”,指的是他们在上京的那套房子。
  明明建邺这里才是夏扶光长大的地方,可在他心中,和自己一起住的地方,更代表“家”。
  意识到这点,余晖喜笑颜开,一点不矜持:“好呀好呀!我喜欢的!”
  —————
  建邺行之后,余晖愈发开朗。
  原本他偶尔会茶茶的,带着点自己都察觉不到的酸涩。
  可现在,就算茶,那也是甜甜地茶,“哥哥、哥哥”夸个不停,恨不得把自己挂在夏扶光身上。
  只是可惜,《黎明之前》很快开拍,虽然拍摄场地在上京及附近这片,不用分居两地,但学校也开学了,余晖再度忙碌起来。
  夏扶光列出来的书单,他倒是囫囵买了个遍,包里塞着,空闲时候就拿出来看。
  夏扶光是真把他当小朋友养,推荐的都是些比较有趣味性的,有科学读物,有历史科普,还有名著小说、人物传记,拿去做“推荐给小朋友的书单”倒是合适。
  余晖真就乖乖一本一本读,遇到不会的、不懂的,就问夏扶光,渐渐自己也咂摸出味儿来了。
  他本来觉得自己读书只是想努把力,不用让爱人向下兼容自己。
  本来他毕竟已经读大学了,从事的又是演员这个行业,真指望现在这年纪读书能学到什么也不至于,可真的读了,他却发现,其实多积累,总归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惊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
  《黎明之前》的一场戏里,提起伟人的诗作时,在解读上有些偏。
  如果是以前的余晖,是不会对这部分剧情产生疑问的。
  但他恰好看了夏扶光推荐的伟人传记,又怕自己理解错误,反复搜索了相关资料、最后和夏扶光有来有回的讨论,确定了确实是剧本的部分写得不好,对诗作的背景不够了解,诠释起来就有偏差。
  余晖鼓起勇气跟导演、编剧提了下,对方很惊喜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他也算是在央台大导面前露了脸。
  不仅如此,书看多了,不知不觉读台词还更顺了,再遇到之前作业里需要念拗口台词的情况,也不会觉得太难。
  第164章 导演
  最近余晖的行程几乎都是陈玫亲自在跟。清晨五点开工的片场,深夜结束的商务拍摄,她基本都跟着。
  玫大人用她那双锐利的眼睛,默默观察着余晖的每一个进步。
  “你在学习、在成长,这对艺人来说是很不容易、很难得的事。”某天收工把人送回家的路上,陈玫忍不住对余晖感叹。
  她不需要把人送上楼。夏扶光打着哈欠在停车场等着,车子没停稳,余晖就蹦着下车扑过去抱他,就这么点路都等不及,像只归巢的鸟。
  陈玫摇摇头,走之前递过余晖忘记在车上的行程表和剧本,注意到他已经能熟练地用不同颜色标注优先级,剧本也似乎密密麻麻写了不少东西。
  玫大人用特别欣慰的眼神看余晖,转头看夏扶光的时候,那眼神就极其复杂了。
  在带夏扶光之前,她做过几个艺人的助理,后来做经纪人也带过不少人,资历挺深。
  夏扶光是17岁时,她第一次见,这人就已经是超级完成体。
  陈玫在他身上没有体会到丝毫养成的快乐,放在网文里,那家伙应该算是开局即无敌。
  她甚至怀疑,把夏扶光24岁拿影帝的那部电影拿给17岁的他演,差别应该也不大。
  余晖却是,每一次见面都在进步的成长体。
  不只是演戏,而是全方面的进步。
  还记得第一次见他,陈玫是觉得,这孩子看起来有潜力,演技还不错,可性格有点瑟缩,有点心机,但很容易被发现。
  她不需要打听,只要看下当时的情况便猜,他父母刁钻古怪,难相处。
  曾经她劝自家老板,刚成年的童星,年龄差七岁……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她觉得这样的感情不对等。
  这种年龄差带来的阅历与资源不对等,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但夏扶光的爱让余晖重新长出血肉。
  他好像让这孩子重新成长,生出羽翼,又放他高飞。
  夏扶光的爱像一场精准的手术,将余晖性格里的瑟缩一点点剥离。
  现在的余晖依然会紧张,但那是面对工作的专业态度;依然会耍小心思,但全都用在怎么给夏扶光惊喜上。
  最让陈玫惊讶的是,他居然开始看书。
  所以陈玫看夏扶光,很复杂。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只道听途说,她是不会相信会有人爱到如此的,爱情哪有那么纯粹、那么不计得失,更何况是在这个圈子里。
  可她亲眼看见了。
  不只是他们之间让人牙酸的甜蜜,更是余晖实打实的改变。
  哎,想签一堆新人,全都丢给夏扶光带!
  但玫大人也知道,陛下哪有心思带别人ˉ\_(ツ)_/ˉ
  她只盼着那部夏扶光亲自操刀的剧本早点完成,他俩早日一起拍电影,好歹也是让夏影帝重返影视圈了。
  ———
  因为余晖的时间要比夏扶光的紧迫很多,就算在剧组、学校有零零散散的休息时间,写作本来就需要较长时间的专注,所以一起修改剧本这件事,大头还在夏扶光身上。
  他现在退休赋闲,最多的就是时间。
  把简执拆成简执和吴宴书两个人,技巧上来说很容易,可实践时,夏扶光却很难找到落笔点。
  是因为他重新拥有了正常人的感情吗?
  他想写出有温度的角色和剧本,最后想了个办法。
  就像现在,他给余晖做系统一样;
  就当余晖进入了快穿世界,成为了简执,那自己怎么不能追随过去继续做他的系统呢?
  这样代入后,吴宴书的戏份就好写了许多。加上余晖的一些建议,剧本改起来很快。
  然而,初稿完成只是新挑战的开始。
  选导演成了头等大事。
  在影视圈,导演就像交响乐的指挥家,同样一部剧本,同样的制作班底,让不同导演来拍也能拍出差异来,所以得找个合适的人。
  夏扶光重返影坛之作,又是两人的第一次荧幕合体,话题度拉满,投资有拾光兜着,不用烦,肯定不少人争着抢着要拍的。
  陈玫着急催剧本,想快点去组班底、问导演,这位雷厉风行的经纪人甚至整理了一份导演候选名单,从国际名导到新锐导演应有尽有。
  她的紧张情绪也传染给了余晖,让年轻人开始反复检查剧本的每个细节。
  倒是夏扶光,不紧不慢地想了半拉月,最后想开了,说“找副导演吧,标准是听话。”
  这个选择看似随意,实则深思熟虑。夏扶光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是大导演的个人风格,而是能忠实呈现这个对他们意义非凡的故事的执行者。
  与其让知名导演的强烈个性掩盖剧本本身的魅力,不如自己做导演,选择一个懂得配合的副导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