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我是雍正嫡次子 第55节
“额娘,额娘。”
“您是我们的额娘吗?”
……
“我们捉害虫,我们保庄稼。”
随着声音结束,幕布上的画面也停在一只只小青蛙身上。
《小蝌蚪找妈妈》之清朝特供版《小蝌蚪找额娘》。
这是弘书考虑许久,决定给大清播放的第一步‘动画片’——实际上这都算不上动画片,不过是由一幅幅画组合起来的连环画罢了,顶多是用幻灯机将它们连贯的放出来,又给配了个音。
选择《小蝌蚪找妈妈》不仅是因为它是上辈子一代人的回忆,也是因为它的科普性和教育性很浓,不仅讲了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还介绍了许多水中生物,最后还点了青蛙对于庄稼的保护作用。
可谓是寓教于乐的典范了。
动画片已经放完,殿内却寂静无声,所有人都陷入呆愣中。
第一次看动画片的他们,显然还没有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倒不单单是因为形式震撼,幻灯片放映固然新奇,但类似的光影技术还没超出她们的理解,毕竟他们都看过皮影戏,走马灯的原理也与这个差不多。
最让他们震动的是内容,对于从小生活在深宫内宅的他们来说,里面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如此新奇有趣,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原来青蛙生出来居然是卵?原来蝌蚪竟然是这样长成青蛙的?原来……有太多东西是她们不知道的。
画面很写实的还原了一个个生物本身的样子,透过明灭的光和影,她们仿佛短暂的进入了一个新奇的空间,看到了从来不曾了解过的世界。
当然,震撼到失语的人里并不包括胤禛,不过他也没有说话,而是看完后就若有所思的在想些什么。
弘书突然听到了抽泣声。
是福慧。
弘书不解的走过去,摸头问道:“哭什么?”
“呜呜,六哥,呜……”福慧小声抽泣道,“……我想额娘了。”
但他如今也懂事了,知道今天是个好日子,他在大庭广众下哭是不好的,因此不等弘书安慰他,就自己将眼泪抹掉,强笑道:“没事六哥,我不哭了。”
然后试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六哥,这个是什么啊,可真好看,能再看一遍吗?”
他的声音惊醒了其他人,所有人都目光炯炯的看着弘书,她们也想再看一遍。
弘书看向还在沉思的胤禛:“皇阿玛。”
胤禛回过神来,还以为是问他的看法,道:“不错,寓教于乐,很有想法,很有意义。”
“谢皇阿玛夸奖。”弘书道,“小七想再看一遍,可以吗?”
“可以。”
等动画片再一次开始播放,胤禛将弘书叫到暖阁。
“你改进过后的幻灯机难做吗?”
弘书道:“不难,寻常工匠都能学会。”
胤禛点点头,问道:“朕想用它来宣传朝廷的政策,你觉得可行?”封建朝廷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层和下层离得太远,平头百姓对朝廷发布的政策都没兴趣、不关心,即便朝廷派了官员去给百姓宣讲,他们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胤禛看完动画片后,就意识到这个可以用来宣讲政策,百姓对新奇的东西就爱凑热闹,他们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哪怕他们只顾着看画儿呢,多看几遍多少也能记住一些。
弘书微微皱眉,沉吟了片刻才道:“儿臣觉得不太可行,动画片——哦,这是儿子自己取得名字,动起来的画片。动画片吸引人不单单是因为幻灯机放映这个形式,幻灯机只是让它的演绎变得生动起来,最重要的还是画面和故事,刚刚那一小会儿播放的画,就有八十多张,皇阿玛您应该了解的,画这些画需要的时间可不短。”这还是他精简过的。
“而故事,《小蝌蚪找额娘》这个故事通篇用的是大白话,内容也简单通俗,福慧都能轻易看懂。朝廷的政策却不可能用大白话写,也不可能用讲故事的手法讲出来。至于配音就更不用说了,皇阿玛您别看他们说的好像很简单,但也是有技巧、专门练过的,民间上哪里找这么些人呢。若是随便找个人来念,那跟以前那些下乡宣讲的官员有何区别?”
胤禛有些失望,但也知道儿子说的是对的,他刚才想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不过还是抱了些希望,所以才将儿子叫出来问。
“其实,皇阿玛。”弘书道,“我觉得朝廷政策不好宣传的最大原因还是内容写的太过晦涩艰深,百姓们连字都不认识,让他们理解那些骈文写成的政策实在太难了些。就是那些能到一线去宣讲的官员,他们去宣讲时恐怕也不会说大白话,甚至可能都不会说当地的方言,而是说官方雅言,这让那些百姓怎么听懂呢。”
胤禛点头,儿子说的这些是很实在的问题,他也知道,但,就是没办法。官员异地做官是常例,不会讲当地方言很正常,能亲自去给百姓讲解朝廷政策的已经是难得的好官了,难道还要用不会说方言的理由罚人家吗?
至于不自己去交给当地的手下,呵呵,你对这时候的底层小吏有什么误解?就不说会不会实心任事了,他们之中,其实认字的也不多,就是上官给他们讲解了一遍政策,等他们到地头的时候,恐怕也忘得差不多了。
“想让百姓主动了解政策,要么是这政策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要么就是内容形式能吸引他们主动来了解。”
你像摊丁入亩这种政策,百姓都是会主动去了解的,也没见谁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像移风易俗啊、不要乱砍伐山林啊、不要偷截河水至河流枯竭啊这些,谁愿意听呢,听见了也只当没听到。
“就和成语一样,将朝廷政策编在一个个故事里,通过话本、戏曲、说书等形式传播,不会比幻灯机的效果差什么。”
胤禛叹气:“你说的对,但现在就是没人能做这些。”
朝廷的官员自持身份不愿意做这些,而且现在的大风向就是愚民,官员们不想百姓对朝廷政策太了解,毕竟百姓了解了,他们还怎么欺上瞒下、从中获利?对于朝廷来说也是,愚民更好统治管理。
民间的呢,又怕他们乱来。毕竟这些人一散出去,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外会把故事里的政策改成什么样子?
这个口子不敢放,必须要牢牢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行。
弘书知道阿玛的顾虑,这种顾虑也是对的,宣传口必须掌握在国家手里。
他想了想,道:“皇阿玛,您觉得,办一个面向百姓的邸报怎么样?”
“面向百姓的邸报?”
“对。”弘书道,“只用大白话写,除了写朝廷关于民生的政策,还可以写最近的粮价波动,可以写哪个地方出了什么新奇东西,甚至可以写一写东家长西家短,这些都是百姓爱听的东西,他们即便不认字,也会主动去找认字的人给他们念。”
“等时间长了,说不定他们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一些简单的字呢。”
这不就是民间的小报?胤禛对民间小报有过了解,这些小报囿于成本和距离,大都只在很小的范围传播,而且内容大多都……额,带点颜色,一般只要不发布什么反动言论,朝廷都不会管。
其实邸报严格来说也不是官办的,因为它是由是朝廷官员自发印刷经营的,不过因为朝廷对内容的严格把控,也算是半官方性质。
倒不是不行,胤禛觉得儿子说的还是有可操作性的,他道:“那你怎么解决成本和距离问题,邸报可不便宜,百姓买得起?”
弘书立刻拍拍胸脯:“您忘了您儿子了?我马上回去研究,将印刷的机器改良,降低印刷成本,还有纸张,不用太好的纸,用竹纸、麻纸,只要字能看清就成。至于距离,虽然可以走驿站,但成本也不能忽视,不过咱们不用指着卖报纸的那点铜板将成本赚回来。”
胤禛挑眉:“那你打算靠什么赚?”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宣传。”弘书斩钉截铁道,“商户可以在咱们报纸上付费打广告,比如蜂窝煤,内务府给我付五百两银子,我就在报纸上面刊登‘京城内务府出品蜂窝煤,便宜又好用,一文钱三个’这样的广告语。”
“……”胤禛无语,“合着是又惦记上朕的私库了?”
还内务府给,内务府的银子不就是他的?况且蜂窝煤还用你这个报纸宣传,经过这几年的推广,全国大一点的州府基本都有了这个东西的身影。
农村就不用考虑,他们有出门就能捡到的柴薪,弘书叫屈:“皇阿玛您怎么能这么想我,我什么时候惦记过您的私库了,我就是举个例子!”
又小声嘟囔:“况且现在您私库的那些银子,不少都是靠我给的东西赚的,本来就是我的。”
“你说什么?”胤禛轻眯双眼,总觉得这小子没嘟囔什么好话。
“没什么,儿臣是说,皇阿玛您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行不行,行的话儿臣就甩开膀子干了。”弘书嘿嘿笑道。
“哼。”胤禛横了他一眼,想了想道,“你要办也不是不行,不过要注意把握好度,别给人留下话柄。”
政敌被清除干净,朝堂也基本理顺,大权在握的胤禛看着已经长成大人模样的儿子,已经没有那么担心会一不留神失去他,所以对弘书想要搞出新东西也没有那么抵触了。
弘书点头答应:“皇阿玛放心,我有数。”他想了想道,“不过,皇阿玛,我觉得朝廷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管这一块的衙门,我这个报纸办起来后,肯定有不少效仿的。该有个衙门来审核这些想办报的人,给他们发办报许可证,只有有这个证的人才能办报,没有证的人办报就是犯法。”
“嗯,还得有专门管这方面的律例,依法办事嘛。”
弘书思维发散开,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以后这个部门还可以拓展,比如文人出书,不能自己找人印刷就出了,必须得申请书号,书的内容都得审核过才行。”
“详细说说。”胤禛精神一振,问题一大堆,“书号是什么,怎么申请,由谁来申请……怎么保证印刷出来的内容是审核过的内容?”
“啊这——”弘书被问到呆滞,苦笑道,“所以儿臣才说以后慢慢拓展嘛,您说的这些问题现在大多都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就现在这交通、通讯状态,还有皇权不下县的现状,就不可能把这一块儿抓起来。一个人给自己出了本书,只要不是大范围传播,或者有人告发,朝廷能知道?
最重要的观念。
“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找个书局就能自己出书,即便朝廷下了硬性规定,也没什么人会遵守。”民间就不说了,官员可能都不会遵守,甚至官场可能会形成一个潜规则,官员自己私底下偷偷出书,即便是他的政敌,只要不是生死相争的地步,也不会拿这事儿来攻讦他。
“朝廷要想把这块儿纳入管理,还得从民间慢慢来,最好培养几个大的带头人,比如有几个足够厉害的书局,文人对它们趋之若鹜的那种;再比如在读书人中间有名声、有影响力的文人,由他们联合起来承诺遵守朝廷制度,这样才能形成正的风向。到时候有人偷偷出书,民间也会有人站出来检举。”
就现在这种封建社会,官府想要管理出版这个行业,只靠那几个官员是不可能的,必须得官民合作才有可能。
“最重要的是,还得让这事儿有利可图。如今出书的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话本子的那些,就为挣个润笔费,剩下的就是求名,想要流芳百世。”
“求钱的不必多说,他们也没什么话语权。有话语权的是求名的这帮人,朝廷可以搞几个官方推荐,比如‘童生必读十本书’、‘儒家入门读物’、‘《论语》注解十佳’什么的。或者搞几个奖项,什么‘孔子奖’、‘百家奖’、‘朱子奖’……”
“不对,朱子就算了。”弘书说嗨了,才反应过来。
前面说的还算有点道理,后头就开始胡扯了,什么官方推荐,听听那些名字正经吗?胤禛的脸本来都黑了,突然听他否定朱子选项,不由好奇:“怎么,你认为朱子不够格?”
“我哪有资格认为朱子不够格啊。”弘书道,“就是……”他小心觑了胤禛一眼,“皇阿玛,我说了你不准生气嗷,也不准罚我。”
清承明制,如今官方还是推崇朱子学说,以朱子的那一套仁孝治理天下。
胤禛睨了他一眼,知道这小子估计不准备放什么好话,不过还是有些好奇:“说。”
“朱子本身还行,但他的一些理念被人拿出来曲解的太厉害了,比如‘存天理、灭人欲’、裹小脚这些,我不喜欢这些曲解后的理念,但现在已经形成风潮,大多数人不会去专门了解朱子本来的意思是什么,他们只相信那些拿朱子做武器的那些人所宣扬的。想要纠正那群宣扬的人不现实,他们就是靠这个立身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先别宣传朱子了,先宣传宣传别的比较正常的理念,把这些人压下去,等将大多数人的观念掰过来了,有了正确的认知,再让他们自己去了解朱子。”
第44章
关于朱子的事不了了之,胤禛没有对弘书的想法说什么,无论他心里怎么想、现实怎么做,事实就是他登基以来一直自谓是康熙的承继者、做出的一切决定和政策都自诩是康熙的遗志,而康熙是最推崇程朱理学的,大清现在也需要程朱理学来维护统治。
父子两个回到宴席上,众人已经看过好几遍动画片了。
“皇上,六阿哥真是聪明伶俐,竟能想出这等从没人想出过的新鲜有趣的玩物。”熹妃笑道,“臣妾以为,您该好好赏一赏六阿哥。”
乌拉那拉氏看了她一眼,道:“熹妃这可说错了,这东西洋人早就做出来了,几十年前就进献给了圣祖皇帝,咱们觉得新鲜,不过是见识少罢了。况且对咱们来说,这可能只是个新鲜有趣的玩物,但对福慧他们这些初初启蒙的幼童来说,这可是寓教于乐的好物。”
胤禛点点头,道:“皇后说的对,此物乃西洋人最早制成,弘书不过是做了些改进,当不得赏。”
熹妃脸上的笑容变得勉强了些:“原来如此,是臣妾见识少了。”
熹妃夸人受挫,其他本想要跟着夸夸的人都不由收回心思,默默做自己的背景板。
弘历心中有些阴郁,额娘是夸弘书又不是骂他,皇额娘和皇阿玛怎么如此较真,皇额娘还暗指额娘没有见识,从前的皇额娘不是这样的,那么大气和蔼处事公允的皇额娘这是怎么了?果然像他们说的一样,皇额娘已经将额娘和自己当做敌人了吗?
弘历缓缓环视一圈殿中,发现大家都在吃吃喝喝好像刚才没有发生任何事一般,就连被额娘养大的弘昼,也只顾着自斟自饮,仿佛不觉得额娘方才被皇后下了脸面。
他默默垂眼,看着眼前的素底连纹青花小碗,只觉一阵烦躁,明明孝期都已经过了,宫里的一切都还是素淡的、寡味的,压抑、苍白、没有一点鲜活气。
这偌大的皇宫,本该是金碧辉煌、灿烂繁华的。
如今这样,住着当真是没有什么意思。
不如,还是出宫开府吧,弘历心里渐渐开始松动。他本是不想出宫的,本来皇阿玛眼里就只看得见小六,他再一出宫开府,见到皇阿玛的次数变少,皇阿玛更想不起来他了。所以他是打算最近给皇阿玛上折请求,请求大婚后留在宫内居住,就以觉得自己学业仍不精深、想要继续在上书房进学的理由。
弘历相信,皇阿玛听见这个理由,会同意的,他知道皇阿玛对他们教育的看重。
但现在,弘历突然觉得,留在宫里也不是什么好事,固然比在宫外见到皇阿玛的机会多一些,但只要有老六在,他就得不到更多的重视。不如出宫,出宫开府后不但行动比在宫内更自由些,他也能找更多机会、更多办法来让皇阿玛重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