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啪!”正中警卫员的脑门,掉落在地。
警卫员摸了摸脑袋,看了一眼地上的纸飞机,又抬头望了望四周。
警卫:“那个顽皮孩子,玩到老子脑袋上来了?”
见无人回应,随手就捡了起来,正准备丢掉,却发现机身上面带着不少黑色字迹。
没忍住好奇扯了开来,随意扫视了几眼后,却瞬间大惊失色,转头就朝所内跑了进去。
所长……所长……出大事了。
不一会儿,一群人乌拉拉的出了派出所……
杨晓晓一路心情美美的回到了厂里。
三个月后……
一则新闻报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舆论。
报纸上赫然写着:《英雄事迹:民警成功捣毁人贩窝点》。
报道详细讲述了警方如何根据沈县一名 [无名英雄] 的举报迅速出击,解救了被拐卖的儿童,并且顺藤摸瓜在三个月时间内接连拔除了人贩十余处窝点,解救出被拐儿童共计600余人。
杨晓晓下了班,正美滋滋的端着盆去到沈县第二浴池,拿着一张3毛钱的洗澡票排队泡澡。
一三五是老爷们泡,今天恰好是二四六该是三五成群的女人们去泡。
相互认识的还能互相搓澡,不认识的也有看到谁顺眼的上前打招呼主动帮忙,再互相搓的。
这个时候的北方澡堂,搓澡服务业在66年的时候就已经取消了,说是助长资产阶级享受腐败思想。
所以只能彼此找人帮忙搓。
杨晓晓一个人静静的泡在角落里,听着一群大老娘们在那扯着嗓子聊天,昏昏欲睡。
半个小时后,杨晓晓浑身舒坦的换好衣服准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了两个有些异样举动的女人。
两人在不远处交逢的瞬间好像停顿了下,然后再形色冲冲的离开,这让她瞬间想到了常看到过的电视情节,那间谍就是这样款的。
遂即刻将神识放了出去,想着也就是费点时间的事情,万一是真的呢?
仔细观察,一路小心跟随,最后七拐八拐的跟进了一条小巷子里。
那女人左右看了看,便快速的闪身进了一间破败房屋。
神识内,屋内几人已经围在了一起,低声交谈了起来。
其中一人拿出一份文件,上面标记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和地名。
杨晓晓讶然,电视剧诚不欺我,这绝不是普通民众能干的事,难道真是特务?
就在这时,屋里的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异样,突然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房门被猛地打开,几人分散开来四处查看。
直到一只猫从屋顶窜了出来,几人才放松了心绪,继续回到了屋子。
杨晓晓神识又接连扫过隔壁的房屋,许多如之前在云山村后山洞里见到过的仪器和文件映入眼帘。
此时女人拿起一份文件查看起来,杨晓晓终于确定,这些人就是特务。
夜色渐深。
沈县派出所后面的巷子里,斜靠着一道人影。
这次的纸飞机竟凭空从办公桌前的派出所所长头顶飘飘然落下。
所长顿时吓了一跳,猛的弹跳起身望向头顶,仔细观察了一番四周,却未见任何人,这才将眼光放在了办公桌上那个醒目的纸飞机上。
三天后,报纸头条赫然登载着一处特务窝点被捣毁的新闻。
第30章 50年代初的弃婴(21)
自此,杨晓晓就像是被触发了某个开关一样,闲来无事就到处晃悠,利用自己强大的神识,查找那些,隐藏在人海里的不法分子!
沈县的派出所,从那以后,就没闲下来过,一看到那代表性的纸飞机,不知道从哪突然飞出来,就眼皮子跳!
而无名英雄,也在整个沈县派出所,政府机关部门,乃至上层领导那里,都挂上了号。
当然……这神识有时候好用,有时候也……比如有天夜晚,正在追查一个逃犯而不经意扫过哪家的房屋,措不及防就被迫看到一场生命大和谐的时候……也挺尴尬的。
从那以后杨晓晓利用神识再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了,有时候有的地方,该避咱还是得避避不是!
春去冬来,时间一晃,就到了1977年,这一年国家终于结束了文化大改革!
这年杨晓晓也因先后研究出了“振动冲击夯” “内燃式夯实机的升级”等……多个机械发明和升级,给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头更是看中了她的才能而顺势被招进了京市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还特意拨了一组科研团队由杨晓晓亲自带领。
一回到京市,杨晓晓就去看望了两位老人,7年过去,两位老人都已是白发苍苍了,杨晓晓很是心酸。
两位老人看到杨晓晓很是开心,老爷子为此还忍不住在饭桌上高兴得喝上了一口酒,劝都劝不住。
李小雅现在孩子都两个了,一男一女,大的男孩已经6岁了,小的也4岁了,当初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如今身上好像度了一层母性的光辉。
值得高兴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四合院里之前自己住的那座屋子,现在还是空着的,本来上面是有给杨晓晓分配宿舍的,但是杨晓晓拒绝了,又住回了四合院!
院里的所有人都高兴坏了!
杨晓晓之所以想住回来,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想在有空的时候能照顾下两位老人。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国家鼓励发展私人企业!
杨晓晓从空间,抱出一个木箱,里面是一打打,叠得整整齐齐的大黑十,还有杨晓晓空闲时间每次去邮局收集的一些邮票,十二生肖都凑齐了几套,特别是一些发行量少的,像猴票就收集了不少,这在过些年可值钱了。
又把钱拿出来数了一篇,整整15万呐,在这个年代也算是个小富婆了吧,主要大头还是当初倒卖粮食赚来的,后来上头的一些奖金也有一些,杨晓晓准备把这些钱拿出来买地,建楼,以后当个包租婆。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杨晓晓就开启了忙到飞起的日子。
每天除了上班,一有空闲就到处买地,建楼。
1980年杨晓晓还创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地产公司,找了一个管理人才帮忙打理,自己就当一个甩手掌柜,专心搞研究!
刚开始公司很小,后来随着杨晓晓买的地,建的楼越来越多,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杨晓晓的房地产事业蒸蒸日上。
她盖起的高楼大厦逐渐成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
她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改善房屋质量,提升小区环境,吸引更多客户。
同时,还拿出了一半的房地产收益成立了一个【安乐慈善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各个地区的贫困学生上学。这名字是以,前世自己女儿的名字命名的,她希望女儿下一世能够幸福、快乐一生!
82年,杨晓晓住进了自己亲自设计建造的中式别院里,整个院子占地500平方米,这座别院展现了传统中式建筑的独特魅力。别院的大门采用古典的朱红色,搭配精致的铜质门环,显得庄重而典雅。一进门,便是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两旁种满了翠绿的竹子和各种花卉,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
穿过小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敞明亮的客厅,客厅内摆放着红木家具,墙上挂着精美的字画,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客厅的一侧是一个开放式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书桌上放着笔墨纸砚,仿佛随时等待着主人挥毫泼墨,这个地方杨晓晓是给自己和王老爷子准备的,每天清晨起床练习书法的地方。
没错,杨晓晓还把王老爷子,王师奶接来一起住了,起先两人死活是不愿意来的,杨晓晓各种理由加软磨硬泡,才终于让两个老人松了口,接着杨晓晓就再接再厉,直接叫来了搬家公司,一顿操作,等两个老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家都已经搬了。
对杨晓晓来说王老爷子就是自己的恩师,两位老人就像是自己的家人,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忍心两位老人晚年行动不便的时候却无依无靠的。
杨晓晓还留出了一大块的后院出来,建了一个大大的荷花池,池中央建了一个凉亭,荷花池里,杨晓晓没有养观赏鱼,而是养的空间里面放出来的河鱼,食用鱼!
可能自己真的没有哪根高雅的细胞吧,杨晓晓就只想养可以吃的鱼,不然总感觉有点浪费(._.)
池塘的不远处,后院最边上的一排,杨晓晓还规划出了一片菜地,用石砖规划成一块块的,很是工整,到时杨晓晓想在后院种点辣椒,葱,大蒜苗,一些时令蔬菜!
中间的凉亭平时闲来无事可以跟老爷子一起下下棋,跟王师奶一起喝喝下午茶,吃点糕点,喂喂鱼啥的,感觉都是很不错的!
杨晓晓对自己的别院很是满意。
把两位老人接来的时候,杨晓晓又去请了两个阿姨,一个做饭,一个打扫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