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神识一扫而过,在床底下发现一个木盒。
  打开一看,里面是老爷子辛苦积攒的一些花花绿绿的票据:叁市斤粮票、250克的糖票、贰市尺布票等……以及零零散散的一百多块钱,其中有五张十元面额的大黑十纸币,把这些连带着盒子全部收进了空间放好。
  杨晓晓闪身进入了空间,立于小院门前。
  此刻,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灵气,使得这里的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无论栽种何种植物都能茁壮成长,完全不受外界季节变化的影响。
  目光柔和地扫过眼前生长得鲜嫩欲滴的蔬菜。
  蔬菜区域后面,是杨晓晓精心播种的各类粮食作物,远远望去一派欣欣向荣之势,预示着丰收的气息。
  一个念头闪过,杨晓晓的身影骤然出现在一片繁茂的果林之中,四周的果树排列得错落有致,每一颗果树之间相隔的距离都很是规整,如画卷般绚丽。
  杨晓晓悠闲的漫步于果林间,随手摘下一颗熟透的桃子,轻轻在衣袖上拂去细毛……
  “咔嚓”一声脆响。
  桃汁四溢,那独特的果香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清甜爽口,让人心旷神怡。
  步伐轻盈地迈向不远处潺潺流淌的小河,一条重约两斤的鲈鱼跃出水面,发出“咚”的一声响,激起一圈圈细腻的涟漪。
  走近河边一看,各种鱼类几乎挤满了河道。
  银光闪烁的小鱼、体型硕大的鲤鱼、草鱼,乃至色彩斑斓的锦鲤,多不胜数……
  啧~看来有时间得把河里面的鱼处理一些才行了,不然再过段时间,估计都要挤出河道了。
  意念闪过,再次出现在一片精心规划的药园里,这里栽种着她前世费尽心力收集的各类珍贵药材种子。
  如今,各类药材种子都长势喜人,郁郁葱葱,散发着独特的药香。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最早栽种的多年生药材,如人参、何首乌等……它们的生长状况尤为喜人。
  人参植株上,那标志性的红色果实饱满诱人,其叶片的数量也直观地表明了它们的年份——至少已有百年之上,其叶片翠绿欲滴,蕴含着深厚的药用价值与生命力。
  何首乌同样不甘示弱,其藤蔓蜿蜒交错,块根硕大,表面覆盖着一层细腻的白霜,预示着其药效之强,足以媲美古籍中记载的珍稀佳品。
  轻柔抚过药材叶片。
  转念间,又利用神识将储物间里的各类物资都仔细再规整了一番后,闪身出现在小院石桌旁。
  心念一动,一盆热气腾腾的水煮肉片,一碗晶莹剔透的白米饭就出现在了桌面。
  “完美,开动……”
  这些熟食,皆是前世自己空闲之际,运用空间所产的食材烹制而成,囤积在空间内的,这样,若是想吃,就可以随时取出食用了。
  这熟悉的味道……舒爽!
  吃饱喝足后,杨晓晓心满意足地躺在躺椅上,目光悠闲地望向河对岸的草坪间。
  几只低头啃食着新鲜草叶的悠闲梅花鹿。
  在地上觅食的一群色彩斑斓的野鸡。
  在栅栏内顽皮奔跑的小羊羔。
  静静躺在角落温顺咀嚼着食物的牛群。
  在栏栅边挖洞玩耍,追逐嬉戏的白兔。
  空气中都充满了祥和的氛围,望着这一切,杨晓晓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安定。
  第12章 50年代初的弃婴(3)
  时间转瞬即逝,夏日的阳光热烈而明媚,现在已经是七月中旬,初中入学考试即将来临。
  在这个年代,想要踏入初中的门槛,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获得那张象征着入场券的录取通知书。
  在这个世界里,教育依然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上辈子自己怎么说也是个初中毕业,尽管如此,毕竟年代不同,书本教育应该也有所差异。
  虽然有原主的记忆,但是原主的学习成绩也就一般,杨晓晓把原主的书全部搬出来,准备从头开始复习一篇,自己精神力强大,基本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尽管如此,时间紧迫,还是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复习备考才能万无一失。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时,杨晓晓便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计划。
  她将重点放在了数学和语文的主要科目上,同时也不忘巩固其他科目的知识。
  甚至是在吃完晚饭,天色渐黑,也还会从空间取出一盏台灯,摆在房间的木桌上,借着光亮继续温习,直到夜深人静。
  随着考试日的临近,杨晓晓的心态也从最初的紧张逐渐变得平和与自信。
  终于,考试的日子如期而至。杨晓晓带着满满的信心走进了考场。
  ——
  这天,乡村的宁静被一阵大嗓门的呼喊声打破。
  “晓丫头,晓丫头在家吗?”
  “在呢,在呢,村长叔,您咋来了”?
  “这不,前儿个去县里,碰上了隔壁村的李二娃,他说在初中的榜单上看到你的录取名字了,让你到时候记得去准时报到。”
  “哦,好的,我知道了,谢谢杨叔,还麻烦您专程跑一趟了。”
  “嗨~没事,顺便的事。”
  这时,周围听到动静来看热闹的村民慢慢聚集。
  “呀……晓丫头厉害啊,这考上了初中,是准备继续去读书吗?”
  周围的村民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那其中,一个声音尤为突出,那是村里有名的“大嘴巴”——黄大嘴的声音,她挤过人群,满脸惊讶地对杨晓晓说道:“晓丫头啊,你这还真准备继续去读初中啊?你爷爷已经走了,家里就剩你一个人,读初中可是要不少钱的,老爷子要是给你留的钱多,还不如把钱留着,以后找个好对象,才是正经的。女孩子读那么多书,用处不大,早晚都是要嫁人的。”
  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周围的人群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赞同黄大嘴的观点,认为女孩子确实没必要读太多书;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觉得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应该支持杨晓晓继续求学。
  面对黄大嘴的言论和周围人的议论,杨晓晓并没有立即反驳,而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坚定而平静的语气回应道:“黄婶,谢谢您的关心,但我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限的,无论男女,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我也希望通过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周围的村民听了这话,纷纷交头接耳来。
  黄大嘴撇撇嘴,还要再说些什么,这时村长却道:“晓晓这孩子有志气,我们应该支持她。”村长严肃地看向众人,而且时代变了,女孩子读书出息的也不少。晓晓这么努力考上了,本就不输男儿。
  “走走走……家里没事做了是吧,一个个吃饱了撑着了都在这闲聊?”听到这话,周围的人瞬间一窝蜂的又散了,村长又斜眼瞟了下身旁的黄大嘴。
  黄大嘴撅了撅嘴,扭着那如竹竿般的身躯转身离去。
  “谢谢杨叔”
  “谢啥谢,以后好好读书,你现在一个小女孩在家,有困难都可以说出来,大伙一起搭把手,左右你也是我们大家伙看着长大的不是!”
  “嗯嗯,知道了,杨叔。”
  看着杨村长走远后,杨晓晓转身回了屋。
  整个云山村里大部分人都姓杨,包括村长,后来“也叫生产队长,整个村改成了云山大队,是因为政府前几年的政策,国家成立了公社,实行了集体所有制,所有东西都是集体的,村民变成了社员,大家一起干活上工,实行工分制,多劳多得。
  不过本村老一辈人都叫习惯了,私底下还是称呼为村长” 所以整个云山村基本还算和谐。
  整个云山村50几户人,杨晓晓家的房屋坐落在村子的最尾部,靠近后山的地方,在距离房屋300米的位置刚好就有条进山的小路。
  云山村之所以叫云山村就是因为村后面这座延绵不绝的山脉,远处的山脉一路向上,甚至能看到浓浓的云烟。
  第13章 50年代初的弃婴(4)
  站在院子的围墙边,遥望着远处那峰峦叠嶂,高耸入云,郁郁葱葱的山脉,杨晓晓眼底闪过一抹思绪,沉思片刻便做出了一个决定。
  夜晚。
  杨晓晓盘腿修炼了4个小时,就准备躺下睡觉了,距离去学校报到就只剩下了一个星期,以后还是务必养成一个规范的睡觉时间为好。
  第二天,杨晓晓早早的就起了床,走进小院旁隔离出来的厨房,见墙角边的地上孤零零摆放着一口大缸,走近一看,缸里只剩下半斤高粱米,灶台上的两个罐子里,一个装着小半罐猪油,另一个则仅有垫底的一点盐巴。
  默了默,又向最里面的地窖走去,掀开沉重的木板,往里张望。地上堆着一些红薯,麻布袋里装着两袋玉米,这是家中目前所有的食材。
  撇了撇嘴,算了,距离三年大灾害刚刚过去,家家户户都掀不开锅盖的时候,自家还有余粮,在村里已经算好的了,但杨晓晓可不会委屈了自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