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我的臣民们。
她说。
广场上原本鼎沸的人声忽然全都消失了。
她的臣民们,安静聆听她的纶音。
一直自视甚高的休斯先生简直像是被一团闪电击中了胸口:我的陛下!
他被年轻的陛下深深吸引,她的容貌反而无关紧要了。
他对她的渴望高涨到无以复加,白天夜晚都在想她,想念她。
再美丽的好莱坞女明星在她面前都失去颜色,他连看都不会看她们一眼。
奥尔加,奥尔加,奥尔加。
他痛苦辗转,懊恼自己一直不够积极,懊恼自己太肤浅,居然总以自己睡了多少美貌女明星而自得。
真是愚蠢呀!我怎么可以如此的低俗!
陛下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年轻的、健美的、聪颖的。
顺从的。
她们初见的时候,她还是个稚嫩的年轻公主,美貌,聪慧过人,但缺点也很明显。现在的她有缺点吗?有,但也没有。她已经成为他只能遥望而不可及的……陛下了。
他要如何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呢?她的侍从官大多是俄罗斯及其旧属国的大贵族,坊间传闻,侍从官都被默认为年轻陛下的情人,他们的父母将他们送到陛下身边,粗犷的俄罗斯人甚至毫不隐蔽的谈论此事。
大贵族们都一致认为,女皇有情人那叫天经地义,没什么好稀奇的,根本不会耽误陛下治理国家。至于陛下是有丈夫的,他们全都假装没这事。
加冕典礼上,没准不是英国王子陪同陛下一起加冕呢。
英国王子起到了拉近俄国与英国的关系的作用,但没有他也不是什么大事。
霍华德仔细分析这些俄罗斯大贵族的意思,他们贪得无厌,既想要跟英国的紧密联系,又想要自家子侄成为陛下的情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他们会希望一个美国佬成为陛下的情人吗?不会。包括肯家兄弟也如此,他们不希望陛下的床上有不是俄罗斯贵族的男人。
哈哈哈哈!霍华德觉得很好笑,又很悲凉,他和肯家兄弟都是一样的待遇。
他甚至还不如肯家兄弟呢!至少老肯尼迪在伦交所和纽交所大笔吃进,这种事情可瞒不了华尔街的金融家们。
肯尼迪大使谦逊的表示,小打小闹罢了,跟摩根啊洛克菲勒啊那些大财团没法比。
至于肯尼迪家族所属的波士顿财团,在华尔街的那几个大财团面前也不够看的。
陛下会得到肯尼迪大使的支持,她已经得到许多来自美国政界和财团的支持了。
休斯先生苦思冥想,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能够为年轻陛下付出的。
*
年轻的陛下很快乐。
政务走上轨道,因此她的工作逐渐减少,放权了,但没有全部放权。各部门的中高层人事任免都需要她签字确认,完善了公务员甄选制度和年度考核制度。
继续推广儿童免疫卡制度,卫生部门要将3岁以下婴幼儿的免疫工作抓起来,由
国家政府支付注射疫苗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实际不高,凯瑟琳从美加两国弄到了几乎所有的疫苗,都来自于两国慈善基金会的捐赠。
罗斯福为了弄钱,几年前便颁布了增加富人税收的法案,增税法案鼓励有钱人做慈善,捐赠的实物与现金可以抵税,因此美国有钱人现在对慈善事业很热情。这也是给总统阁下面子,又能减税,同时还得到了“慈善家”的好名声,多赢。
第321章
批准建设多家妇幼保健医院,提高人口出生率必须降低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建立专门的医院也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为此,凯瑟琳又签署了一项《移民法案》,向俄国急需的专业人士放开移民名额(建国之前是来者不拒),医生、工程师、教师教授、各种科学人才等等,多个职业都能走“人才引进计划”拿到俄国国籍。
国家要想强盛,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德国单兵素质极高,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普及率高得惊人,30岁以下男性识字率达到了90%,高等教育率大约有30%;女性识字率大概在70%左右,高等教育率不足10%,但其中一半也至少读到了高中。
俄罗斯各民族在旧沙俄时期都不太注重教育,这也是旧沙俄总被人诟病“老大难”的原因之一,即使苏联建立后狠抓教育,可也还没有来得及产生质变。更何况正在进行的战争会打光这一代年轻男性中最优秀的那一批。
新俄国的优势在于,能从苏维埃动荡时期跑路的,大多家里有点家底,担心被“清算”,因此才会跑路。包括那些白军军官在内,实际都算是“精英阶层”,阅历比普通人要高,也明白教育的优势。因此目前俄国的各级公务员都是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女。
这样好吗?凯瑟琳在考虑腐败问题、行业家族垄断问题。不管什么政治制度,人类总是很快学会拉帮结派、大搞裙带关系、利益输送关系。放在以前,她准会大喊“通通吊路灯!”。可如果她成了“统治者”,她总不能把每一个违法乱纪的公务员都杀了吧?
这么说,还要成立一个监察部门。美国怎么做的?他们的政治制度其实是“有钱人掌权”,哪怕你真是草根出身,一旦踏上仕途,也就不会是真草根了。钱权交易不可避免,顶多只是深度问题。
好难呀!
凯瑟琳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统治”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德米特里叔叔为她聘请的老师只教了她皇储应该掌握的知识,但他们无人是“统治者”,无法教授她如何“统治”她的臣民。
新俄国既不是纯粹的君主独裁制度,也不是君主只是王权象征的君主立宪制,而是结合了两种制度的特殊制度。因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
再想想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为什么他们在古巴可以闹革命并且成功了,却无法复制古巴经验到南美洲其他国家?究其原因,是美国发现如果再残酷压榨南美各国,只会导致“古巴模式”遍地开花。
美国怎么做的?他们让各国统治者和美企投资者尽量提高普通民众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革命”意愿就会相应大幅度下降。事实证明,美国这一套实行的相当不错,效果显著。
老师们也教过她,要让她的臣民生活的“像个人”,旧沙俄为什么会发生“二月革命”?为什么刺杀沙皇及皇室成员的事件层出不穷?还不是因为底层群众被压榨得没法活了!
可你说沙皇不想改变吗?他们也知道问题很严重,但简单废除农奴制度并没有改变沙俄帝国的困境,反而得罪了大贵族大地主阶级。如果她是当年的沙皇,她能做得更好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
*
年轻的陛下仍然要上课,学无止境嘛。
老师有4位,一位给她讲解英国的现代政治制度,一位给她讲解美国的政治制度,一位为她详细讲解中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政治与军事(相当于硕士研究生课程),一位为她讲解正在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凯瑟琳要求全体侍从官与侍女都随同她一起上课,包括被调走的伊利亚也得回来上课。
不知道是英媒还是美媒先用了“ww2(worldwarii)”来称呼欧洲大陆正在进行的多场战争,并将开战时间定在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如今已经整整两年,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深陷残酷战争中。
欧美媒体提及二战基本都会提及,新建立的俄罗斯帝国的叶卡捷琳娜三世陛下预言了二战前期几乎所有大事,媒体都想知道年轻陛下是否还有新的“预言”。
凯瑟琳很为难,她确实知道二战的大方向,但她担心自己会在苏德战争遭遇“滑铁卢”:万一苏军不给力怎么办!她知道原本的时间线上德军没有攻下莫斯科,可现在,拿下了斯摩棱斯克和基辅的德军正直奔莫斯科而去。
大事不妙!
旧贵族们对苏德战争的看法两极分化严重,一些人认为就该让德军攻下莫斯科,杀光那些“该死的布尔什维克”,就算他们再也回不去故国,但只要布尔什维克也全都死光,那就是“复仇”了;一些人则认为绝不允许傲慢的德意志人践踏俄国的领土,国家和政党可以分开看待,那片故土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费利克斯与谢妮亚姑姑、奥尔加姑姑都属于后者。
她们都说,苏军只要撑到10月份雨季到来就能撑过寒冬,俄国的冬天很冷,之所以皇室会搬到相对温暖一些的海边城市圣彼得堡,就是因为莫斯科太冷了。在冬天来临之前,莫斯科附近会有短暂的雨季,只要下几场雨,地面就会变得泥泞,德军依仗的快速机动部队就会陷入交通噩梦。
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有420公里,雨季并没有固定的来临时间,德军必须抓紧时间才能及时赶到莫斯科,否则就会先淋雨再受冻。
侍从官和侍女们对苏联的气候都没有什么印象,只知道“很冷”,但到底有多冷,他们全都不清楚。哦,可能只有伊利亚经历过,他实际出生在圣彼得堡,之后跟随父母到了摩洛哥,之后又来到苏联,在某处训练基地接受了契卡的训练,时间大概是1年。